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场重要考试,也是一场离别。

高考结束,意味着我们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与父母的关系更多的从依恋转为独立。

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几十年前就有人通过实验探讨了儿童与父母依恋关系的作用,提供了养育孩子的科学方法。这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利·哈洛 (Harry Harlow)的恒河猴实验。

但是由于这个实验过于残忍,引起了动物保护人士的强烈不满。哈洛的一位博士生后来提到,哈洛的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如火如荼的“动物自由运动”。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实验以及此实验引起的争议。

猴子的选择

哈洛选择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因为恒河猴有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它们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后,会做出与人类相近的反应。

恒河猴实验包括“代母”实验、“面具”实验、“铁娘子”实验、“绝望之井”实验等,其中“代母”实验尤为著名。那实验是怎么做的,实验中的小猴子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们来了解“代母”实验和“铁娘子”实验。

代母实验

他制作了两个“猴子妈妈”,一个是用柔软的棉布包裹着,另一个却是用铁丝网制成的。在它们身上都安装着一个奶瓶,并由灯泡来提供热量。

一个你连文字不忍看完的实验 他却残忍地做了好几个-风君雪科技博客

他选择了八只小猴子,由两个“妈妈”来喂养。

所有的小猴子几乎整天都跟“棉布妈妈”呆在一起,更愿意在“棉布妈妈”怀里吃奶,有的即便在“铁丝妈妈”那喝奶,身体也不愿意离开“棉布妈妈”,有的在吃奶的时候才会去找“铁丝妈妈”,吃完之后又迅速地回到“棉布妈妈”身边。

一个你连文字不忍看完的实验 他却残忍地做了好几个-风君雪科技博客

小猴子似乎把“棉布妈妈”当成了安全的依靠。在房间放入陌生物品,如母蜘蛛等,它们会跑到“棉布妈妈”那寻求安慰,当它们被放进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 所有的小猴都迅速地冲向“棉布妈妈”,在她身上来蹭来蹭去;当它们对新环境渐渐熟悉之后,会在房间里面玩一会儿,时不时地回到母亲怀里。

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没有“棉布妈妈”的房间里,它们就恐惧地叫喊、缩成一团、吮吸手指,即使“铁丝妈妈”在身边也无济于事。它们不论如何也不愿意接近坚硬的“铁丝妈妈”,可见这样的母亲并不能给它们安全感和心理慰藉。

哈洛发现,这些小猴子长大后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其他猴子玩耍,也不能生育后代,就算有个别猴子生育了后代,也会不会善待自己的孩子,会出现暴力殴打甚至残忍杀害的现象。

后来哈洛改进了他的实验,他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棉布妈妈”,并且让小猴子每天有一定时间与真正的猴子待在一起,通过追踪可以发现,这样的猴子长大后与正常猴子无异。

一个你连文字不忍看完的实验 他却残忍地做了好几个-风君雪科技博客

铁娘子实验

为了研究小猴子对妈妈的依恋到底有多强烈,他又制作了另一个“棉布妈妈”,这个“棉布妈妈”会向小猴子发射铁钉、吹高压冷气,有时还会发出怪异的声音。即使这样,小猴子也会一边尖叫,一边紧紧地抱住妈妈,不肯离去。

之后哈洛又通过真正的猴妈妈做了这样的实验:先把母猴子孤立饲养,然后再让她们受孕后诞下小猴子,这样的母猴子不会像别的猴妈妈一样把孩子抱在怀里摇动,反而残暴弑杀,把小猴子往地上摔,甚至咬碎小猴子的脑壳。

爱存在的三个变量

通过恒河猴实验,哈利·哈洛得出了爱存在的三个变量,也就是触摸、运动和玩耍,食物并不能满足孩子对于母亲的需求,这也不是孩子对母亲依赖的主要因素,给予孩子温暖和陪伴,会让它们更好地成长。

当然,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性是很强的,即便会在母亲这里受到伤害以及其他不好的对待,他们也不愿意离开,遇到危险感到害怕,还是会第一时间奔向母亲的怀抱。

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或许残忍,有违伦理,但鉴于理论上,动物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在母亲呵护与抑郁等方面的问题,如今,心理学、人类学和动物行为学的课程仍会讲述哈洛的研究。

一个你连文字不忍看完的实验 他却残忍地做了好几个-风君雪科技博客

图片来源Pexels

哈洛的发现也对当代的育儿理论产生了影响,许多孤儿院等社会服务机构因此也调整了自己的政策,他们认识到给婴儿食物和温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怀抱、触摸,以及放在臂弯里轻轻摇晃。

一个你连文字不忍看完的实验 他却残忍地做了好几个-风君雪科技博客

图片来源:Pexels

孩子对于父母亲都有很强的依恋性,接触安慰,提供食物和温暖都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多拥抱和陪伴他们,可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

鉴于这样的实验结论,父母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母,孩子们也获得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只是这个结论的得出之初,有许多小生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