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6 月 9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鼹鼠”成功在火星表面打洞。
当然,这里所指的鼹鼠并非毛茸茸的动物,而是美国宇航局 “洞察号”着陆器的科学仪器昵称,该仪器的全称是:“热流和物理特性组件”。2018 年 11 月,洞察号着陆在火星表面,该着陆器旨在探索火星内部数据,收集各种信息理解火星地质和内部结构。“鼹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个关键工具之一,但 1 年多以来,任务人员在部署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在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之后,“鼹鼠”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6 月 3 日,洞察号任务官方推特账户写道:“在机械手臂完成几次协助之后,鼹鼠似乎已经进入地下。在数百万公里之外进行故障排除是一项真实的挑战,我们还需要观察鼹鼠是否会挖洞。”
“鼹鼠”是一个类似钻头的总成装置,里面放置了许多热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一根像尾巴的缆绳连接在着陆器主体。该仪器的设计目的是在洞察号着陆器停留的艾利希平原(Elysium Planitia)通过锤击钻入火星表面之下 5 米深处,他们的想法是,当鼹鼠在地下挖洞时,其温度传感器将研究挖洞时的岩体,评估分析能量如何从火星地核向外释放。
这是一种全新的火星探测器,尽管研究团队在地球尘室中进行广泛测试,但此类模拟实验永远不可能与火星表面环境精确匹配。因此,“鼹鼠”刚在火星上挖掘就遇到了许多困难,要么被卡住,要么无法向下钻探。从那时起,洞察号任务团队尝试了各种方法,试图让 “鼹鼠”能够继续挖掘工作,但几乎每次都遇到了障碍。最新的技术是使用着陆器的一个手臂轻推 “鼹鼠”末端,从而防止它被弹出来,这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因为任务团队需要非常小心谨慎,避免损坏连接 “鼹鼠”和着陆器之间的缆绳。最终,在任务团队远程机械手臂操控下,它似乎进入到地下,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下步任务团队还需要观察 “鼹鼠”是否能自己挖洞。
领导鼹鼠团队的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科学家蒂尔曼 · 施波恩(Tilman Spohn)在博客上发表一篇最新文章称,这项技术最终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在 “鼹鼠”几乎完全埋入火星土壤中,而着陆器机械手臂末端的铲子也靠近火星表面。总而言之,这意味着在 3 月 11 日至 5 月 30 日之间,“鼹鼠”已在火星地下钻入 7 厘米。
据了解,由于洞察号着陆器科学仪器本应全部部署完毕,项目人员还有其他工作要做,着陆器只能每周处理一次 “鼹鼠”故障问题,从而进一步延缓了钻探进度。
施波恩指出,由于接下来将进行研究团队所说的 “自由鼹鼠”测试,该仪器的推进深度已超过着陆器机械手臂所能提供帮助的范围。从现在起,“鼹鼠”将不得不依靠自己,能否成功取决于它能在周围尘埃和岩柱找到多大牵引力。同时,他还表示,鼹鼠的钻探活动可能很快会受到外部因素干扰,火星北半球的冬季即将到来,沙尘暴季节很快就开始,大气灰尘会越来越多,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力将逐渐减少,这可能会影响我们使用机械手臂的操作能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