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花月杀手》尚未公映,老马在苹果的撮合下再度与小李合作,将知名作家David Grann的新作《The Wager: A Tale of Shipwreck, Mutiny, and Murder》搬上银幕。
该书基于真实事件。十八世纪中叶,以英国首任海军大臣(查尔斯·韦杰)命名的28门炮六级风帆战舰“韦杰号”受命加入一支舰队,前往南美试图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舰队绕过合恩角后遭遇风暴,韦杰号与舰队失散(整支舰队包括水手及陆战队步兵在内共1980人,大部分人因败血病而死,仅188人幸存)。
韦杰号于1741年5月接近智利海岸时触礁,撞上一座无名岛(后被命名为韦杰岛)并搁浅。由于代理舰长(原舰长病死)奇普威信不高,又不愿采纳下属意见,船难导致水手哗变。
船员分为两支队伍,一支队伍在枪炮长巴尔克利的带领下试图沿海岸穿过麦哲伦海峡前往南美东岸,再转道返回英国。
八十人乘改造后的加长双桅艇出发了,在海上漂了一百多天后被冲上巴西海岸,船上只剩下濒死的三十人,他们在葡萄牙当局的帮助下转道里斯本然后返回英国。
哗变船员驾驶双桅艇沿南美东岸摸索前进时,曾两次以食物不足为由将人赶下船等死:第一次挑出十人,将他们遗弃在智利南部海岸;第二次又将八人遗弃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南300英里处(此地后发展为阿根廷著名海滨度假区马德普拉塔),其中三人挣扎着活了下来,并设法返回英国与遗弃者当庭对峙。
留在韦杰岛上的奇普船长不愿走南美东岸,顽固坚持北上与舰队会合,费时两个月却无功而返。路上也发生过遗弃悲剧:四名不会驾船的陆战队员被认为是累赘,中途被留在荒凉的海岸上等死。
剩下十四人又返回韦杰岛,后被前来捞取沉船剩余物资的游牧部落发现。经双方交涉,部落同意以向导服务换取铁器等物资,指引船员以陆路穿越里奥斯湖并最终达到西班牙定居点卡斯特洛:
这一路花了四个月时间,路上死去十人,最终只有海军见习生约翰·拜伦(诗人拜伦的爷爷)与奇普等四人到达卡斯特洛。等了七个月后搭上一条前往瓦尔帕索莱的船,下船后被关进监狱并一度被当成人形怪物招揽当地人买票参观。
之后这批囚犯被转至条件较好的圣地亚哥,然后西班牙当局就不管他们了,在圣地亚哥逗留了两年之久。
拜伦等人最终获得机会取道法国回英国,搭乘的荷兰船于1745年4月9号在多佛靠岸,此时距船难发生已过去了四年时间。
为了搞清楚船难及哗变事件,英国海军专门成立了一个军事法庭来调查各方证词。由于船难幸存者被民众视为英雄,这些人终获从轻发落。奇普后升为40门炮四级舰船长,1752年去世,服役纪录与个人报告迄今仍留有档案,为后来者留下了第一手资料,相信小说作者也仔细研究过。
见习生约翰·拜伦被提拔为20门炮舰“Syren”号舰长,人缘比那位颐指气使的奇普舰长更好,一路升至海军中将,曾率舰队环游全球,1786年离世,孙子(乔治·戈登·拜伦)的名气比他更大。
描写该船难事件的历史小说《The Wager: A Tale of Shipwreck, Mutiny, and Murder》要到明年4月才会面市,小说的影视改编权早早被苹果拿下并交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迪卡普里奥主演,但不清楚他的角色是奇普还是巴尔克利——其实更适合小李的角色是奇男子坎贝尔(Alexander Campbell)。
因为与奇普不对付,坎贝尔宁可与几名西班牙海军(敌方)军官走陆路去布宜诺斯艾利斯,从那里搭西班牙人的战舰回欧洲。
在冻死累死二十多头骡子后,坎贝尔用时七周,翻越安第斯山后成功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后转往蒙德维的亚,在当地混得风生水起。
被巴尔克利抛弃在马德普拉塔的三名船员一路挣扎着来到蒙德维的亚,被卖为奴隶,在西班牙战舰“亚洲”号上服苦役。坎贝尔却与舰长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一度有传言指他娶了一位西班牙太太(与敌方通婚要革除军职),作风十分小李子。
迪卡普里奥还与老马合作拍摄了《花月杀手》,同样改编自David Grann的同名历史小说,目前已结束制作,可能会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但公映日期安排在明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