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斗一号向中国提供服务、北斗二号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到北斗三号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北斗人在26年的时间里,从奋起追赶到并跑超越,实现了卫星导航领域的“惊人飞跃”。
北斗系统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中国的北斗人又是如何走过这不平凡的创新之路?
近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接受总台记者独家专访,和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北斗”。
一、北斗是什么?
谢军告诉记者,中国从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工程建设后,陆陆续续打了近60颗卫星。卫星在轨工作寿命是有限的,北斗一号卫星目前已全部退役。
北斗二号一共打了20颗卫星。3颗卫星已经退役,有2颗卫星属于备份。15颗卫星在为区域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基本导航以及有源定位、区域短报文等服务。北斗三号目前按照工程的要求一共是30颗卫星。截至6月15日,已有29颗卫星进入轨道,这29颗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在轨联调。
△北斗全球组网示意图
谢军说,北斗在星座设计上有其独特的优势,采用了“三种轨道”形成的混合星座。既能提供覆盖全球范围的服务,也能对特定地区提供短报文通信、高精度的精密单点定位服务等。
二、为什么要有北斗?
北斗工程立项之前,中国的卫星导航事业基础相对薄弱。
采访中,谢军将卫星导航系统比喻成“太空中的灯塔”。他说:“一个这么高精度的太空灯塔,你怎么建立起来?位置谁来给测准?测准之后,位置怎么保证是一个稳定的,这些方面都是很难的。”
谢军表示,卫星导航系统是涉及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里的支撑和基础。我们国家有这个能力也应该实现卫星导航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国产化目标。“北斗三号后期的所有卫星上应该说100%的产品都是国产化的”,谢军自豪地说道。
三、北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那么,北斗到底在哪儿?谢军告诉记者,北斗卫星首先都在太空上,而北斗提供的信号实际上是无时无处不在,每天每时老百姓们都可以收到北斗导航定位授时的信息。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时间和位置。北斗系统不光有基本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同时它具备位置报告、短报文通信功能。在灾害救援、智慧农耕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采访中我们得知,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今年78岁高龄,依然奋战在岗位一线,最年轻的北斗人是1999年的。
师徒结对传帮带,亦师亦友匠心承。
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26年间,对北斗事业的热爱和使命,让北斗人将毕生心血与北斗“绑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