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圆的方块
编辑:Yuki
一张来自国外的老旧明信片上,画着一个东方女子——发髻高扎,服饰鲜亮。
画中最令人讶异的是,她的手里,握着一架望远镜。
她叫王贞仪。她是清代的一名科学家。
王贞仪
非典型古代女子
1768 年,乾隆年间,王贞仪生于安徽天长。
名门望族,家境殷实,父亲是著名学者,祖父是朝廷大员。
按照古代中国女子的生活轨迹,这位富家小姐本应该:七八岁时学些女红,十岁左右识几个字,再好一点可以读一点《女诫》和《内训》之类的书,等到了十四五的年纪,就寻来门户登对的丈夫,成为某某夫人,相夫教子,此后余生。
但王贞仪并没有做到这些,在她这里,人生的轨迹是这样:
十一岁时,继承了祖父的万卷藏书,不分昼夜的阅读;
十六岁起,随着父亲游历山河,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十七岁,跟着蒙古人学骑马射箭;
十八岁,发表文章,结交名士,写了十三卷诗和散文。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句王贞仪诗中的句子,无疑是对她自己最好的表述。
从各种意义上看,她都是个才女。
王贞仪饱读诗书。图片来源:sohu.com
弃文从理
然而,评价王贞仪是“才女”,终归是小瞧了她。
她,远远不止这些。
文字再美又怎样,更吸引王贞仪的,是真理。
18 岁后,王贞仪定居南京,生活安稳了许多,当腻了才女的她,选择投身科学。
她首先沉迷的是数学,可能是源于祖父藏书中有大量祖冲之、张衡等人的著作。她最喜欢的数学家是清初的梅文鼎。梅的《笔算》和《筹算》,她不知翻看了多少遍。
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然而,她对前辈们的文章还不甚满意,尤其是这些著作中论证太过繁琐复杂。王贞仪在数学上充满灵性,于是她就自己动手,精炼了偶像梅文鼎的书,将其中繁杂论证,用更为简单的方式进行了诠释,写成了《筹算易知》。
在阐述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王贞仪还有很多创新,比如将西方的数学运算方法,引入到中国的数学体系,还先后写了《西洋筹算增删》《重订策算证讹》《象数窥余》《重订策算证伪》《术算简存》一系列数学著作。
王贞仪在数学上充满灵性。图片来源:sohu.com
就这样,在科举盛行、数学几乎绝迹的大清,王贞仪,成了一个数学家。
天文女侠
但王贞仪更喜欢的,是天文。
数学与天文终归分别极大。数学是抽象的学问,在头脑中即可推演,顶多算是艰深。但在迷信的古代,“天文”是皇家的学问,民间是不可随便研究的,更别提一介女流。
但王贞仪没有退缩,她先是研读了大量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天文典籍,了解了哥白尼、第谷等学者的理论。年纪轻轻的王贞仪,甚至有了关于地球形状的朦胧认识。
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以及“地心说”早已根深蒂固。虽然当时西洋的“日心说”“地圆说”已经传入,但无奈知者甚少。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图片来源:Pixabay
为了宣传科学理念,王贞仪特意写了一本《地圆论》,在其中旗帜鲜明地批驳“天圆地方”。
王贞仪认为,地面的广度极大,而人所能观察的范围又很小。因此,虽然实际的土地是圆形,但从人的视角来说,所能接触的地面是平的。这种超出日常经验的理论,虽然不是世界的全部真相,但显然要比单纯的“天圆地方”先进了太多。
王贞仪更为著名的研究,是关于月食。
因为触犯皇家的忌讳,民间鲜少有人私自研究天文,更别提制造天文仪器。但星体运行的事情,研究起来,总得用些设备。王贞仪就从文献中学习方法,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观测仪器,就这么干了起来。
古观星台复杂的天文仪器。图片来源:bjp.org.cn
每当晴朗的夜晚,王贞仪就会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记录浩渺夜空中的月和星辰。
为了防止被邻居发现,王贞仪还经常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偷偷做些实验。
有一次,贞仪的母亲路过女儿房间,偶然窥伺到这样的景象:桌上的水晶灯,被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圆桌被放倒在灯下当作地球,而王贞仪手里拿着一面镜子当作月亮,一边移动,一边观察三者的位置关系。
借由那些简陋到近乎搞笑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常年的观察,王贞仪终于领悟到了月食的形成机理,其根本原因是日、月、地球三者相互位置变化,造成光线被遮挡。
月食过程。图片来源:pixabay
相关的成果,被她写进了《月食解》。在这篇著作中,她还细致分析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星体运动轨迹等天文现象,相关的理论与现代天文学的阐述基本一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月食成因解释。
这年,她才 20 岁。
爱情与早逝
醉心科研的王贞仪,自然会反对一些封建思想,甚至直接在信里批评父亲的迷信观念。
终其一生,王贞仪都坚持男女平等的理念,她在文章里说,男女之间,除了性别差异,没有不同,不存在孰优孰劣,男人能做到的事,女子同样能做到。
王贞仪终其一生坚持男女平等。图片来源:Instagram
如此强硬的姿态,终归等到了有人温柔的包容。
这个名叫詹枚的男子,家境并非富庶,但对贞仪喜爱备至,并且同样好奇于世间的万千真理。
25 岁时,王贞仪与詹枚结婚,定居宣城。
然而不幸的是,贞仪生来体弱,加上早年的漫游奔波、苦读著述,嘉庆二年,染病不起。
婚后四年,王贞仪去世,时年 29 岁。
斯人早逝,灿若晚星。
詹枚顶着悲痛,整理校订妻子的手稿,直到去世。相关的手稿结集出版,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有人赞扬王贞仪是“班昭之后最伟大的女学者”。
后记
2000 年,为了纪念王贞仪的科学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代号 43259 的小行星,命名为 Wang Zhenyi。
王贞仪的故事也被记录在《Woman in Science》中。
在古代中国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的双重压力下,却仍然诞生出这样一位女子,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传奇。
愿贞仪那无畏探索的光芒,如她常常仰望的明月那般,永远照耀。
王贞仪在当今国外知名度很高。图片来源:etsy.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