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北京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 GDP 比重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约 15% 左右。——5 月 24 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和北京市科委联合召开发布会,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张光连透露了上述数据。
张光连表示,北京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发力,不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技术引领能力,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天机”神经形态类脑芯片、石墨烯单晶晶圆规模化制备和装备技术等成果,彰显了北京的创新实力。
据介绍,目前北京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占全国1/3 左右;已经运行、在建、拟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9 个。截至 2018 年底,北京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11.2 件,位居全国第一。
2018 年有 69 项成果获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 30.8%,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闻”中,北京主导和参与的占 6 项。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8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对全球 500 个城市的评价显示,北京蝉联全球第一。
一批新建的高水平新型研究机构,成为北京重要的科技创新支撑力量。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已搭建了关键技术平台,组建了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
“北京市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制订配套文件,在运行机制、财政支持政策、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和资产管理方式等五个方面取得突破。”张光连向《中国科学报》介绍。
据悉,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组建了由诺奖获得者等专家组成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推进共建单位科研人员“双聘”、科研设备“共享”,已兼聘科研人员 94 名。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已正式引进 10 位 PI 和 6 位技术中心主任,公开遴选了首批 56 名脑科学中心“合作研究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探索推行经费管理“负面清单”制度,不设科目限制,助力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郑金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