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 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 ID:SMELab
人类永远对万事万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即便隔着时空和地域,也不疲于窥探曾经存在过,而如今已经颓败的文明。
谜团重重的复活节岛或许正好是一个缩影。
这座遗世独立的小岛,竟出现了举世震撼的文明成果,最终却逃不过衰败的命运。
透过现代科技的视角,人们破解疑团,还原出一段引人深思的残忍历史。
复活节岛上怪异而巨大的一座座石像,是人们对岛上绝迹文明最初步的了解。
每个石像一般都高达 20 米以上,超过 75 吨重。
高度专业化的巨石砌体技术和建筑概念即使放在现代,也无不令人震撼。
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陷入疑惑,古老的复活节岛原居民是如何建造起精密的石像,又是如何完成搬运?
而距离复活节岛最近的岛屿也有 2075 公里远,当初人们又是怎么来到这里?
高度文明的繁盛小岛中,最终彻底失去了原居民的痕迹,他们又到哪去了?
1772 年,一支舰队偶然来到了西太平洋上一座陌生的小岛。
岛上有许多奇怪的巨大石像,有些诡异地矗立在岸边,统一面朝内陆摆置。岛上大约有 3000 名土著居民。
由于到达当天正好是复活节,一位船员便自作主张地在地图上的小岛位置画上个圈,在旁边写下“复活节岛”。
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回欧洲,却也给这座小岛居民带来惨绝人道的晚期生活。
原来这支舰队是荷兰西印度公司派出的,而该公司的宗旨,是进行大西洋奴隶贸易。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有外人涉足复活节岛了。
早在 1722 年,就曾有少数欧洲人抵达复活节岛。
他们只觉得这个岛屿土地贫瘠,居民也很少,于是没太重视。
而此前复活节岛还不叫这个名字,当地人把它叫做拉帕努伊岛,是个不为世人所知的世外桃源。
一旦它被暴露在当时的欧洲列强面前,很快引发了一场血腥风雨的毁灭行径。
50 年后,西班牙航海家也来到了复活节岛上,强行以西班牙之名殖民了这座小岛和岛民。
在这以后的数十年间,间或有西班牙探险家或路过的船队驻足停留。
复活节岛成了他们的中途停靠站,也成了枯燥航海生活中的娱乐场所——船员们来到复活节岛上泄欲。
岛上的女性因此患上梅毒,更有天花等疾病在岛内肆意传播,荼毒甚广。
殖民者不仅在复活节岛洒下顽疾的种子,到 19 世纪初,他们浩浩荡荡地驶来几艘海盗船,开始残忍的抓捕行动。
他们这是要把岛上的土著居民抓回欧洲,当作奴隶贩卖。
到了 1877 年,原居民的数量已经由刚发现时的 3000 人锐减到 111 人。
19 世纪后期,复活节岛被智利吞并,后来几乎整片领土都被用来养羊。
昔日的文明就此烟消云散,只留下废弃的石像,和从蛛丝马迹中获得线索的考古人员。
但假如复活节岛没有被外界发现,它就会延续昔日的繁荣吗?未必。
其实当时,复活节岛本身也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崩溃边缘了。
族群内战乱不断,就连曾经至高无上的摩艾石像,也接连被推倒、破坏。
在外界强盗式的干预之前,复活节岛文明已经在急速衰败,而殖民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虽然任何文明都顺应由兴盛转向颓败的发展方向,但复活节岛被认为具有高度智慧与文明,封闭的生存方式让其免受外来干扰。
殊不知封闭最后却也成为击溃文明的原罪,让复活节岛同样逃脱不了厄运。
最早到达复活节岛上的居民,操着一口波利尼亚语的方言,拉帕努伊语。
他们带着香蕉、芋头等农作物来到荒岛,打算开拓一片不为人知的新天地。
根据语言学比对,他们大概在公元 300~400 年来到岛上,从此定居于这渺无人烟的世外桃源。
但他们从何而来以及如何来到这偏远的小岛,至今仍是个无法解释的谜。
岛上虽然荒僻原始,但自然资源却十分丰富。
当地盛产一种拉帕努伊棕榈树,周边海域的海产也源源不断。
人们食用棕榈果实,用果实来制糖、酿酒,用树干造船。
居民偶尔还乘着自制的木船到近海捕鱼,鲔鱼和海豚就成了他们主要肉食来源。
此外还有不怕人的鸟禽、老鼠,也常常沦为他们的盘中餐。
惬意的生活让这个种族生生不息地繁衍后代,枯燥度日之余还能有何消遣?
制作摩艾石像就成了岛民遥寄乡愁,或者打发时间的一项活动。
据说,摩艾石像是当时的居民根据他们祖先的模样打造而成的,被赋予了崇高的神性与尊敬。
他们用松软的凝灰岩和火山岩作为材料,用较硬的玄武岩做工具细致打磨石像,精密雕刻出石像的轮廓细节。
眼睛部位也不容马虎,人们用黑曜石嵌入当做眼珠子,再用珊瑚填补周围眼白部分。
有些石像还会被扣上一顶用火成岩做成的帽子,模拟的是波利尼西亚酋长的头饰。
石像制作好之后,整个工程还没有结束,最关键的一步还在后头——把石像放进底座中。
石像的底座实际上是一种叫做“阿胡”的石质平台,用来祭祀和充当墓穴。
被放入“阿胡”中的石像因此屹立不倒,在岛上受尽风水雨打千百年。
直到今天,人们看见宏伟的数百座石像,仿佛也能感受到它对原居民而言的神圣。
但如此大型而沉重的石像,在毫无科技迹象的复活节岛上,又是如何完成运输的呢?
考古人员用现代科技进行力学计算,还原模拟了当时可能发生的情形。
现代科学家亲自模拟打造出同等比例的摩艾石像,利用杆杠原理,让它在草地上“行走”。
十几名参与者分别在三个方向,用绳子套牢石像头部,轮番发力拽动。
这个模式其实远比模拟的要省力,预计一个家庭的人就能助力石像“走起来”。
还用一种方法,是利用山坡角度,让制作好的石像直接滑到坡下。
原居民聪明地在指定的地点挖好合适的坑,于是石像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这也是为何人们通常看到的摩艾石像只有上半身的原因,他们的下半身已然下沉到了深坑中。
而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足以让现代人对这原始部落中的智慧发出赞誉与惊叹。
那时的复活节岛居民,生活重点完全落在生存和打造石像之上。
不断增长的种群数量和石像数量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人口顶峰一度达到 2 万人,但在这时候,小岛的生态承受力似乎也几近饱和。
棕榈树可谓支撑着复活节岛大部分人类活动,当时他们也许难以想象,有一天面临棕榈树的枯竭该如何生存。
而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人口激增,也就意味着原本的资源争夺更加激烈了。
在生存面前,荒岛成了无法无天的野蛮之地。
岛上的居民开始兴起暴力争夺,小岛拉响了战争的号角。
人们组成不同的部落相互武力竞争,世外桃源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但即便如此,食物也总是不够吃,而且棕榈树数量锐减,连木船也无法制作。
逃离出复活节岛的希望也就随之破灭。
随着争夺愈演愈烈,居民的底线一再突破,最后到了为生存不择手段的境地。
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不惜吃食同类,演变出吃人的行径。
而昔日用来寄托信仰的摩艾石像在战乱中推倒、破坏,黑曜石眼珠则被挖出私藏。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鸟人”石像,据说寓意着岛民渴望飞离小岛的希冀。
另一个压垮复活节岛文明的重担,是繁殖泛滥的老鼠。
它们疯狂啃食棕榈果实与种子,不仅争夺人类的食物,更使棕榈树难以传播繁殖,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于是在多重打击之下,复活节岛的生态几近崩溃边缘。
只不过在这时,恰巧殖民者的到来给这座蛮乱的小岛一个致命的终结。
考古调查队进行多次考古发掘,推测岛上可能存在三个不同的文化时期。
一千多年的文明更替中,复活节岛居民建造了约 400 个完整摩艾石像,而加上尚未完工的有多达 600 多个。
人们用现代科技还原了复活节岛的部分历史,对当代也启发良多。
但仍然存在许多扑朔迷离的疑团,又会展示复活节岛怎样的一面真相?
复活节岛上兴盛与衰败的变迁令人惊叹又唏嘘。
长久的文明如今仅仅依托在耐人寻味的摩艾石像上,留下蛛丝马迹待后人揭秘。
目前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明都难以逃避衰落的结局,在更替中延续或灭绝。
而地球,会不会也是一个放大、复杂化的“复活节岛”呢?
*参考资料
Thor Heyerdahl, César N. Caviedes. EasterIsland.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DiNapoli R J, Lipo C P, Brosnan T, et al.Rapa Nui (Easter Island) monument (ahu) locations explained by freshwatersources[J]. PloS one, 2019, 14(1): e0210409.
National Geographic. Terry Hunt and Carl Lipo:The Statues That Walked Nat Geo Live. YouTube, 2012.08.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