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否定句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双重否定句造句大全
导语:双重否定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必须有否定的意义在里面。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更为强烈。起到不容置疑的进一步的肯定。加强了肯定的效果。
1、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每日不能不读它。
2、爹妈都不在家,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3、黑熊不得不躲进大树洞里。
4、红四团的战士不得不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
5、没有人可以不经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6、没有一个小孩子不喜欢小动物的。
7、你不得不承认电子计算机是“天之骄子”。
8、你不能不知道这件事。
9、你敢说这件事不是你做的吗?
10、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不能说不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1、人不可能不喝水。
12、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13、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不无道理的。
14、万里长城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15、问题还没有弄清,无非有了一点儿头绪。
16、我不可能不是好学生。
17、我不是没有听说李晓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18、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无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19、我们不应当不参加集体活动。
20、我们非得建成希望小学。
21、下个星期天,妈妈不得不带我去西湖划船。
22、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不能不感到无比自豪。
23、写得不怎么样,但不是没有希望的。
24、信赖,不能说往往创造不出美好的世界。
25、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26、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不能不叫人为难。
27、燕子飞过大海,不可能不辛苦、艰难。
28、在共产党面前,没有困难不能克服。
29、詹天佑无不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0、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不能不看。
31、这不能不是伟大的奇观。
32、这部电影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
33、这次活动的经过你不是不清楚。
34、这件事不可能不是事实。
35、这是一个重要的会议,他不会不来的。
2、什么是双重否定句
一、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及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包括有双重否定的句子就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从字面上就知道,是一句话中有两个否定词语,表示肯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是相对于单纯否定句而言的,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一般的语法书普遍认为,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二、双重否定句例析
(1)我不得不承认那个本是我的.
分析:“不得不”就是双重否定这句话的原意为:我承认那个本是我的。
(2)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不喜欢王老师。
分析:“没有一个…不”就是双重否定词 这句话的原句为: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喜欢王老师。
(3)你不会不知道这件事。
分析:“不会不”就是双重否定词
二、双重否定句主要有三种形式
(1)、一种是两个否定副词连用,谓语前面加“不……不”,也就是负负为正的原理。可用“没有不”“不不”
例如“我不能不被他感动得流下泪来。”
又如:这种新产品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改为:这种新产品质量不能说不好,价格也不能说不便宜。
(2)、一种是一个否定副词加上一个否定意义的动词,
例如“我们不能否认老一辈人的功劳。”
(3)、再一种是一个否定副词(或否定意义的动词)加上反问语气。
例如“他感人的事迹,叫我怎么不流泪呢?”
在双重否定句中,有那么几个否定词可以用: 不得不、不能不、难道……不……不可能不、不会不、怎么会……不、不是不等
3、小学生双重否定句练习及答案
导语:双重否定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必须有否定的意义在里面。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更为强烈。起到不容置疑的进一步的肯定。加强了肯定的效果。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不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2、山坡下的每一块地都被大水淹没了。
山坡下没有一块地不被大水淹没了。
3、这意想不到的错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这意想不到的错误,没有一个观众不惊呆了。
4、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你不会不知道这件事。
5、为了学业,李平必须边打工挣钱边学习。
为了学业,李平不得不边打工挣钱边学习。
6、每一个孩子都爱自己的母亲。
没有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母亲。
7、说起地道战,谁都承认是个奇迹。
说起地道战,没有一个人不承认是个奇迹。
8、爹妈都不在家,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爹妈都不在家,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9、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不无道理的。
10、我只有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我不得不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4、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的方法详解及练习、答案
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的方法及练习答案
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包括换为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句式互换后意思不会改变,但语意轻重上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语意轻重上说,单重否定句最轻,肯定句较重,双重否定句最重。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肯定句怎样变换为否定句。
一、肯定句变为单重否定句
方法:是先找出谓语的反义词,然后再否定这个反义词。
示例:
经过努力.这些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肯定句)
经过努力,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否定句)
二、肯定句变为双重否定句
1.方法:双重否定句就是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比陈述句强烈.那么改写就是在谓语动词前加双重否定词就可以了.
2.常用的双重否定词:没有…不;…无不…;非…不…;…不曾不…;…不能不…;…不会不…等。
3.双重否定词替换方法:
①表示判断。“是”“了”用“谁也不能否认”
②表示非常肯定。“一定”“必须”用“非不可”“不能不”
③表示不情愿、不得已。“只能”“只好”“只得”用“不得不”
④表示全部。“全”“全都”“全部”用“没有不”“无不”
⑤表示推测。“会”“可能”“能”“应该”用“不可能不”“不会不”
4.示例:
他今天一定来。(肯定句)他今天不能不来。(双重否定句)
我必须工作。(肯定句)我不得不工作。(双重否定句)
病人需要去医院。(肯定句)病人不能不去医院。(双重否定句)
订购商品到货后才付款。(肯定句)订购商品不到货不付款。(双重否定句)
5.把肯定句改为多重否定句,表示否定的意思时,使否定成分的个数成奇数个即可。
例如:我们不得不承认太阳不是绕地球运行的。
6.注意:
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或否定的反问句时.千万不要把意思说反了。须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三重否定还是表示否定(单数否定还是表否定)。
下列三句是把意思说反了的例子。
a.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
b.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
c.难道能否认《红楼梦》不是一部很好的古典小说吗?分析:
a出现三重否定。由于“否认”的宾语是一个复指短语,本例只能去掉第三重否定“不是”。
b无时无刻”是把“无”字嵌进“时刻”一词,只能算一重否定,应把“都”改成“不”,才能构成双重否定。
c已有两重否定
更多肯定句 否定句 句式转换 资料,再加上反问又等于一重否定,便构成三重否定,可去掉“不”字。
7.专题练习:把下列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2、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
3、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
4、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5、你承认电子计算机是“天之骄子”。
6、燕子飞过大海,肯定非常辛苦、艰难。
7、爹妈都不在家,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8、在共产党面前,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9、这部电影使我感动得流泪。
10、黑熊躲进大树洞里。
11、下个星期天,妈妈要带我去西湖划船。
12、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排球赛。
13、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
14、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
15、这件事是事实。
16、我是好学生。
17、人都喝水
8.参考答案
1)万里长城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2、写得不怎么样,但不是没有希望的。
3、问题还没有弄清,但不是没有一点儿头绪.
4、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不是没有道理的.
5、你不得不承认电子计算机是“天之骄子”。
6、燕子飞过大海,不可能不辛苦、艰难。
7、爹妈都不在家,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8、在共产党面前,没有困难不能克服。
9、这部电影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
10、黑熊不得不躲进大树洞里
11、下个星期天,妈妈不得不带我去西湖划船。
12、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13、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不能不叫人为难。
14、红四团的战士不得不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
15、这件事不可能不是事实。
16、我不可能不是好学生
17、人不可能不喝水。
5、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句式修改(改为陈述句和双重否定句)
分析:“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是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直接去掉表反问的“不是……吗”和问号,加上句号,就成为陈述句了。
本句还可以改成用“难道……?”形式的反问句,注意体会和原句语气的不同。
难道这不是中国的土地?
这不能不说就是中国的土地。
不能不说这就是中国的土地。
以上两句语气上也略有区别,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体会一下。第一句重在强调“不能不”,有强烈的不能否定的感情色彩;第二句重在强调“这”,侧重强调这指代的地方,是这个地方而不是其它地方。
6、比喻句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 提出问题:梳理关于比喻句的课堂实录,孩子们是如何
表述的。从孩子的表述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问题
二. 分析问题:
1.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设置过高?或者目标设置时考虑到了关于“比喻”的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文中这些形象的比喻的感受?课标是如何要求的?通过想象来体验比喻,是一种理想的表征方式。——一般性教学知识的角度
2.比喻的理性知识:理性比喻和描写性比喻的补充——学科知识的角度
三. 总结问题,得出结论:二年级的比喻句应该如何教学才
能更有效?为什么这么说?改进以后的课堂实录作为实证来支持。
四. 关于行文的建议:用生动的小标题来统摄每个部分要论
述的内容。
五. 题目要有点睛作用。
低年级的比喻句教学
郭佳梦 2012.6 在整校推进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二年级组打算研磨北师大版第四册中的《瀑布》一课,并由我承担第一轮试讲。在备课过程中我了解
到《瀑布》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首诗歌,文中由远及近地描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在语言表达上与一年级教材中的《小小的船》一课有明显差异,其语言优美,,更有多处比喻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着意安排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喻句的环节。
课上,我问学生:“在描写瀑布声音的段落中,你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叠叠’这个词,因为这个词说明瀑布的声音像海浪一样是哗啦啦响个不停的。”还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松林’这个词,因为松树林很绿很茂盛。”这个答案显然谬之千里了,但是该如何引导二年级的孩子理解瀑布震耳欲聋的声音如松涛阵阵呢,我一时间无措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又带着学生去体会了另外两个比喻句,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在图片的辅助作用下,学生基本理解了这两个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以及它们的相似之处和比喻的作用是为了表现瀑布的壮观和美丽。但“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个比喻句的教学出现了困难,一个学生质疑道:“瀑布溅起的小水珠像雾,是因为它们都是水状的,可为什么说如尘呢?水不可能像土呀!”可见学生并没有理解瀑布从高处飞落,在风中那弥漫的样子。
在接下来的评课改进过程中,我们组的几位老师及课题组指导老师就本课的教学难点,即比喻句教学进行了研讨。吕老师指出这节课中学生之所以对比喻句的理解不到位甚至产生偏离,是由于我的教学
目标制定有误造成的。她告诉我们:“比喻句教学首先得注意年级特点。一、二年级教学不必太在意比喻句,比喻句早就存在于学生的口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式。教师只要重视对优美生动词句的朗读指导和学生的语言积累就是了。三年级以上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欣赏比喻句。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浮现形象、体会情感。千万不可进入以语法修辞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感悟体验的误区。”于是,我再次研读了课标和一些有关比喻句教学的文章,认识到比喻句教学不能不顾年级特点,不分年级高低,一遇到课文中的比喻句就统统找出来进行教学,造成教学的低效性;更不能过于理性化,一遇到比喻句,似乎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把什么比作什么了,或者拿什么来比什么的(认识本体与喻体),只重知识而不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把很优美的比喻给坐实了。通过学习我知道,比喻从它的作用来分,可分为说理性比喻和描写性比喻两大类。这篇《瀑布》中的比喻就是描写性比喻。《文心雕龙·比兴》提出比喻的作用是“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写物”指描写,“飏言”指夸张的描写。比喻的作用不是重在说明什么,而是用描写来突出事物的形象。所以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对意境的感受,而不是对比喻句的分析。基于此认识,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瀑布之美,叶老语言之美,诗歌意境之美,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7、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陈述句、否定句、反问句互换
句式转换
陈述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反问句:难道大雪没有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吗?
2.本句还可以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大雪很快地把军需处长的身体覆盖了。
被字句:军需处长的身体被大雪很快地覆盖了。
3.肯定句和否定句互换:
肯定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双重否定句:大雪不是没有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4.陈述句、感叹句互换:
陈述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感叹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句式转换,在小学阶段来说,也就是把句子换成另外一种说法,但是句子意思保持不变。对应句式之间是可以互改的。
8、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近处、每天、哥哥、竹竿、赶快”等词语。认识“筝、溪、客、摆、强”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学过的生字卡片并口头组词。
“户、马、青、母”
2.谈话导入。
同学们对前边的字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习识字学词学句的第4课,要学会的字跟以前的字有联系,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二、初读字、词、句
1.自读、划出生字。
2.正确朗读字、词、句,巩固字音,了解字义,认识字形。
3.检查初读情况。
①抽读生字词卡片或打出幻灯片。
②指读字词句。
三、自学生字
1.小组内互学、交流。如:我知道“护士”的“护”,左边是“扌”,因为护理病人要用手,右边是“户”,合起来还念“护”。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学习效果,重点指导个别生字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结合句子谈谈对字义的.理解。如:“护”,护土的护,就是护理病人。护理病人要用”手”,所以带“扌”。
2.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立、斤、哥”的笔顺。
立:
斤:
五、指导书写
1.合体字注意间架结构,要写紧凑。
2.独体字书写时注意笔顺和占格位置。
附:板书设计
请客竹竿
清晨赶快
9、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近处、每天、哥哥、竹竿、赶快”等词语。认识“筝、溪、客、摆、强”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学过的生字卡片并口头组词。
“户、马、青、母”
2.谈话导入。
同学们对前边的字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习识字学词学句的第4课,要学会的字跟以前的字有联系,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二、初读字、词、句
1.自读、划出生字。
2.正确朗读字、词、句,巩固字音,了解字义,认识字形。
3.检查初读情况。
①抽读生字词卡片或打出幻灯片。
②指读字词句。
三、自学生字
1.小组内互学、交流。如:我知道“护士”的“护”,左边是“扌”,因为护理病人要用手,右边是“户”,合起来还念“护”。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学习效果,重点指导个别生字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结合句子谈谈对字义的.理解。如:“护”,护土的护,就是护理病人。护理病人要用”手”,所以带“扌”。
2.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立、斤、哥”的笔顺。
立:
斤:
五、指导书写
1.合体字注意间架结构,要写紧凑。
2.独体字书写时注意笔顺和占格位置。
附:板书设计
请客竹竿
清晨赶快
10、关于识字学词学句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怎样读好较长的句子。
3.能理解“也”,并能正确运用“也”字说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由说),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到大自然去看一看。
二、学生看图
出示幻灯片,启发、引导(果树开花图)
1.同学们请看图,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观察后学生说出,同时教师分别在图下出示“桃花、梨花、苹果花、杏花”的音节及生词,并齐读。
3.这是发生在什么季节的什么事?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状态怎样?像什么?
(桃花、梨花、苹果花、杏花春天开放,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苹果花,非常鲜艳、美丽,像花园)
4.(出示果树结果图),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音节及词:“杏子、桃子、梨、苹果”学生认读。
5.桃子、杏子、梨、苹果什么季节成熟?长得什么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划出自然段和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的。
2.指名读生词和课文,边读边学习生字新词。
3.重点指导
(1)认识“讠”“禾”这两个偏旁。
(2)“桃”的右半部笔顺是:
“许”右半部是“午”不是“牛”
“成”的笔顺是: ,它是翘舌音。
(3)指导书写,认清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词。(看图)
2.学生读课文。
二、看图学词学句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两幅图的`?指名朗读。
2.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许多”是什么意思?“许多”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结合投影,理解“许多”)
3.读第二段,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说我们村成了花园?(结合图画)
练习用“也”说话。
(春天果树开满了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苹果花,真美丽,我们村像个大花园。)
4.有感情地读第二段,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读后学生看图说说意思。
5.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的意思。
(到了秋天,果树结满了果子,果子熟了,有又红又大的桃子,黄澄澄的梨子、杏,红通通的苹果,我们村成了果园)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读。
6.学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三、总结
进行思想教育
春天非常美丽,花开了,草绿了,我们要用双手把祖国打扮得更美,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四、布置作业
1.第1课时后完成1题、2题。
2.第2课时教学中读3题,先读,再练习说。
探究活动
你看见过桃花、梨花、苹果花吗?它们长得什么样?有什么区别?你一定吃过苹果、桃子和梨,那么你知道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吗?课外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可以是摄影作品,也可以是有关的图片,还可以是有关的文字。
11、识字学词学句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15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独体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前两天,同学们在学生字的时候,老师发现大家很聪明,有的生字不用教,很快就记住了。像“洋”“芽”(板书),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学会这些字的吗? 在我国的汉字中,有很多这类字。它们有什么秘密,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其中的奥秘,掌握这个决窍,能学会更多的字。
二、揭示课题读下面的字,并组一个词语。 马 木 虫 下 土 或 牙 鸟 巴 户 方 门
三、出示每一组字词句 1.指名读独体字“女”“马”,再齐读。 2.认一认“女”组词识记。 3.教学“妈(妈妈)”。注意后一个妈读轻声。指句领读,读准生字和词语。 说说:妈妈的“妈”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这两个部分各表示什么?(女字旁表示妈妈是女的,即字义;“马”表示“妈”的读音。)“马”和“妈”的读音有差别吗? 读第一组字词句。记住“女、妈”两个字。 句子里还有要求学会的字,我们放在下节课学习。
四、出示第二组字词句。 1.读一读,认识“寸”是一种长度单位,用手比示它的长度。说明很短小。“村子”是农民聚集居住地方。 2.说说村子的“村”怎样记。 3.读读第二组字词句。注意“村子”的.子读轻声。 4.小结。 总结每组字的学习步骤:先认一认独体字,再想一想合体字跟两个独体字的联系,最后读一读词和句子,记住合体字(形声字)的意思和用法。(用小黑板出示学习步骤,提示学法。)
五、用以上方法自学其余6组字
六、检查自学情况 1.按教材顺序,一组一组进行。 重点指导最后一组: (1)认识“耳”,用组词了解字义(耳朵、耳机)。 (2)认识“闻”,“耳”表示闻的意思,即听到。“门”和“闻”读音相近,表示字音。 2.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生字。 做法:(1)把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字卡发给学生;(2)拿合体字卡片的一位同学上台呼唤: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相关独体字卡片的两位同学上台答应:你的朋友这里。按顺序站好。(3)依序领读、组词。
七、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4个独体字(女、寸、父、耳)的笔顺与写法。 女:第三横长些,做偏旁时“横”不出头。 父:先撇后捺,做偏旁时写扁些。
八、课堂练习:抄写这节课学的12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读拼音写词。(略) 先各自在作业 本上写出( )里的字,再集体订正。
二、自学生字新词 根据书后生字表和词语表列出的生字和词语,进行自学。(在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需帮助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认读生字新词。(注意粗体字的读音) 长城 雄伟 母亲 鱼缸 电脑 小可 乌鸦 一束 北边 盖 3.朗读句子。 重点指导长句子中的适当停顿。如: 我每天都观察鱼缸里的小虾。
四、识字写字指导 1.指导。 母:指导笔顺,笔画书写。口头组词训练(母鸡、祖母、父母)。 北:指导笔顺,笔画书写。口头组词训练(北边、北京、北风 )。 乌:与“鸟”区分字形。乌,黑的意思。没有点,好像眼被蒙住了,黑乎乎的一片。 2.写一写。课后练习2剩下的字。提示学生认真观察范字。
五、巩固练习 1.朗读句子(先指句读,再齐读。) 2.用生字组词语。(完成课后练习3)
12、识字学词学句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课文中的眼睛分别指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词;知道三种仪器的用处。
难点:有些词句的意思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等实物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新课
1.猜谜语。
上面毛,下面毛,中间一粒黑葡萄。
2.教生字眼、睛。
(1)读准睛,在眼睛一词中读轻声。
(2)认识目字旁,目表示眼睛。长框里是两横,代表眼珠,记住眼、睛的字形。
(3)抄写两遍。(课后练习2,先描后写)
3.揭示课题。简介课文内容。
这一课是专门说眼睛的,但不是真的眼睛,所以在眼睛这个词上加上双引号。
4.提问: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如:这种眼睛什么样?有什么用处?)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在课文中画出要学会的字和要认识的字,读正确。
2.把课文读正确。
3.看看图,想想同学提的问题你能回答吗?
三、读词读句,认识生字
1.学词。
(1)读:科学家
医生
解放军
望远镜
显微镜
潜望镜
(2)了解词义。
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一定成就的人。如: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等。
解放军:专门保卫祖国、保护人民的军队。军队里又分空军、海军、陆军等。
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出示挂图。提问:打引号的眼睛指的是什么呀!
2.学句。
(1)读通课文,读准文中字音。(指导、齐读三遍以上。)
(2)逐段读懂。先读一读,再适当讲解。
第一段:
第一句说什么?简介天文学家。(专门研究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的科学家。)
为什么说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呢?教师补充:虽然夜间我们也看到一些星星,但许多都看不清,更远处的星星就无法看到。有了天文望远镜就怎样齐读句子)
第二段:
显微镜是谁的眼睛?为什么?
教师补充:人生病往往是病菌引起的。可是病菌很小很小,用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在医院的化验室里,医生都用显微镜把病菌放大,看清是什么病菌,再确定怎样治疗。齐读第二段。
第三段:
潜望镜是谁的眼睛?
看图:图上的海军战士在什么地方?(解释潜水艇:能在水面下进行战士活动的’军舰。)
提问:人在海面下,海面上的情况怎么看得见呢?(读第二句,再用图帮助理解。)
(3)小结:
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都是帮助人们观察的仪器,所以都称它眼睛,它的作用特别大。
四、指导朗读
朗读句子时要清楚地告诉别人是谁的眼睛,做什么用的。可用师生对读,再正确、流利地读好句子。例:
师:望远镜是
生:天文学家的眼睛。
师:天文学家有了它,可以看到
生:遥远的星星。
五、巩固练习
认读词语和生字指名读、整体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不同层次的学生3人、集体)
2.说说天文学家、医生、海军战士的眼睛指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处?
3.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二、识字,指导书写
1.读生字:
观士科医解望远以海战
指出你认为难记难写的字。
2.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指导。)
解:左右结构。左边是角(刀字头加用),右边上面是刀(力字不出头)下面是牛。
望:上下结构。第三笔是竖提,右边是月。左右靠拢。下面是王,第三横要长些。
战:左边是点的上半部,右边是戈字旁。书写戈,斜钩起笔要高,拉得长一些。
医:半包围结构。外边是三匡儿。
以:第二笔点对准竖提的尖,比竖提高些。
3.比一比,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口头组词:观现士土。
三、写一写(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问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
2.组词。(完成课后练习3)
可以先口头组词,再选择熟字组成的词填空。
板书设计:
眼睛
望远镜
显微镜
潜望镜
天文学家
医生
海军战士
13、仿句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例题分析、课前练习、课堂训练,认识“仿写句子”的特点,掌握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总结概括,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3.情意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仿写句子操作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模式:讲讲练练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共勉的句子是“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示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艰辛,希望大家能振奋精神、竭尽全力,展示自己最灿烂的笑容!能做到吗?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这节课我们讲仿句练习。
二.请同学说一下你平时是怎样做仿句的?都要注意哪些问题?
三.关于这两点同学们都知道了,但你们留意过仿写句子有哪些类型吗?
(嵌入式、命题式、续写式、开放式)
四.认识各种题型
1.嵌入式: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的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如: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1999年高考题)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_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乐曲渐趋高潮。
对应练习:根据下段文章意思,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使读起来和谐。
母亲是伟大美丽的,有一片云彩,那是母亲的头发;有一汪湖泊,那是母亲的眸子;有一抹红霞,那是母亲脸颊上淡淡的血色;有一片开花的原野,那是母亲微笑的脸庞。
2.命题式: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关系。如:下列一个句子写到“虚伪”。直接表述,言简意赅,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一句话。(2000年高考)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练习:请用一个话题,比如“时间”“金钱”“朋友”等等,依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人的精神空间是有限的,善念多了,恶念少了;信念多了,消磨少了;追求多了,无聊少了。
3.续写式: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如: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2001年高考)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4.开放式:一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如: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2001年春季高考)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比喻+疑问)
答:文化是民族的粘合剂,拼合了多少哀怨的创伤?
对应练习: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个比喻句。
例句:眼睛像一片安详的福地,蓄满一泓无底的宁静。不艳、不俗;无喜、无悲。
五.课堂总结:
审题型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干明确显性要求(用笔一一标出)
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修辞分句关系)
六.要点强调:从“形似”到“神似”
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鼓励创新。
七.格调高雅的链接
例: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艘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仿1: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哼哼嗡嗡,到处乱撞。
仿2: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折翅的苍鹰,跌跌撞撞,缺少目标。
9.金钱能买来漂亮的例眼镜,但买不来明亮的眼睛。
金钱能买来高档的钢笔,但买不来敏捷的文思。
金钱能买来芬芳的玫瑰,但买不来真正的爱情。
金钱能买来名贵的篮球,但买不来精湛的球技。金钱能买来精确的钟表,但买不来流逝的光阴。
10.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要求:以“鲁迅”为原型,新造两个句子,要符合语境,意思连贯,尽量引用作者的诗文。)仿: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胸怀。
11.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D、一片冬日的阳光。
12旅游景点的卫生和花草树木的保护向来是两大难题。下面是某公园的两则新颖别致的提示,请分别补充完整。
(1)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2)别留下,哪怕是(一纸一屑);
别带走,哪怕是(一草一花)。
13仔细揣摩甲句的特点,找出规律后,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组成与甲句对应的句子,填在乙句的横线上。
甲: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乙:(梅花桂花玫瑰花),(秋香)春香。(兰花、桂花、茶花、梅花、牡丹花、玫瑰花、夏香、秋香、冬香)
14、一句话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缄、霹、雳”3个生字,理解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首诗中,再一次感受民族魂。这首诗的名字叫《一句话》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快打开语文书,看看这句话是什么?
二、新课:
1.默读课文,画出这句话。
找出这句话是——“咱们的中国!”
与“我们的中国!”“咱们的中国。”进行对比体会。体会那团强烈的爱国的烈火。
2.这是一句怎样的话呢?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一句话”的理解吗?
有不懂的问题吗?
能联系课文内容与时代背景,自学课文,想一想。小组讨论。
汇报学习:
学习第一节:
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相机指导:
抓“祸”、“火”体会这是句怎样的话:
联系当时时代理解“祸”:军阀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对人的压制。
“火”: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反映了民众尽管饱受压榨仍然保持缄默,但缄默背后却在酝酿着反抗与挣脱。
教师小结:这是句话在重压下,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的话。
读出这句话中蕴含的力量。
学习第二节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及时点拨。
抓“铁树开花”体这句话。
铁树开花来之不易,但终究会实现。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写出反动者慑于民众的爆发力量,企图极力维护自身统治所带去的恐慌和畏惧。
教师小结:这是句让反动派恐惧的话,也是能实现的话。
读出作者对“咱们的中国”的渴望与赞美。
进一步体会“咱们的中国!”
把两节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这句话要重复两遍?你感受到什么?(对新中国的强烈的渴望与赞美。)
读,读出这种渴望、读出这种赞美。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理解的那样,闻一多先生怀着赤诚爱国心,通过这首《一句话》表达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3.拓展阅读:
《祈祷》闻一多
思考:闻一多祈祷什么?用我们学过的结合课文、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15、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肯定句、否定句等句式互换
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
说明:本句可以在以下几种句式中互相转换,意思基本保持不变。
1.本句可以改陈述句为反问句:
陈述句: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
反问句:难道不是我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吗?
2.本句还可以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我终于把装在书包里的书取出了。
被字句:装在书包里的书被我取出了。
3.肯定句和否定句互换:
肯定句: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
双重否定句:我不是没有取出装在书包里的书。
4.陈述句可改为感叹句:
陈述句: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
感叹句: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
句式转换,在小学阶段来说,也就是把句子换成另外一种说法,但是句子意思保持不变。对应句式之间是可以互改的。
只看上面的例子,同学们不一定能掌握句式互换的方法,右侧的推荐阅读是我们为大家总结的一些句式修改方法与小窍门,欢迎阅读。
16、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陈述句改否定句等句式转换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陈述句: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反问句:这难道不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吗?
4.陈述句可改为感叹句:
陈述句: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感叹句: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句式转换,在小学阶段来说,也就是把句子换成另外一种说法,但是句子意思保持不变。对应句式之间是可以互改的。
只看上面的例子,同学们不一定能掌握句式互换的方法,右侧的推荐阅读是我们为大家总结的一些句式修改方法与小窍门,欢迎阅读。
17、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学词学句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近处、每天、哥哥、竹竿、赶快”等词语。认识“筝、溪、客、摆、强”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学过的生字卡片并口头组词。
“户、马、青、母”
2.谈话导入。
同学们对前边的字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习识字学词学句的第4课,要学会的字跟以前的字有联系,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二、初读字、词、句
1.自读、划出生字。
2.正确朗读字、词、句,巩固字音,了解字义,认识字形。
3.检查初读情况。
①抽读生字词卡片或打出幻灯片。
②指读字词句。
三、自学生字
1.小组内互学、交流。如:我知道“护士”的“护”,左边是“扌”,因为护理病人要用手,右边是“户”,合起来还念“护”。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学习效果,重点指导个别生字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结合句子谈谈对字义的.理解。如:“护”,护土的护,就是护理病人。护理病人要用”手”,所以带“扌”。
2.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立、斤、哥”的笔顺。
18、识字学词学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一等奖
知识目标
I、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看图领会8组词语意思,分析字形,正确书写。
2、了解我国8处名胜古迹及其所在地。
能力目标
1、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看图让学生初步了解8处名胜古迹的特点。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了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文物古迹遍及各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 了解八处名胜古迹的主要特点及所在地。
教学难点
掌握部分生字的字形及通过理解词语与短文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本课是,在学习8个词语时与看图结合起来(有条件可以看各景点的录像),并配上录音文字说明,把学生带入境外,加深对8处名胜古迹的印象,同时通过指导有感情朗读短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生字卡、录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在第三册,我们学习了《北京》一课。我们浏览了首都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化的城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祖国的名胜古迹遍布各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请大家集注每一个景点的所在地及特点。
二、借助拼音,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难读的宇词做记号,多读几遍。
2、自由看图读词,读短文,初步建立图与同语,词语与短文意思的联系。
三、质疑问答
四、识字、学词、学句
1、出示短文,请问学们齐读两遍。
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们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的国家呢?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旅游”。在游览中我们边识字识词,边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在游览时,你们一定要仔细看,认真听。
(1) 第一个旅游点,我们到山东泰山:出示幻灯片,放录音,学生边听边看。
①读词:山东泰山。
②学字“泰”。
③谁来帮大家记住这个字?
④游览山东“泰山”,你们是不是觉得咱们的祖国山很美? (是) 下一站,老师带你们再去游览一座山。
(2) 出示幻灯片2,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
①师说: 黄山在安徽省南部,由花岗岩构成,风景秀丽,以苍松、怪石、云海、温泉著名。
②读词:安徽黄山。
③看图,谁能说一句赞美黄山的话?
过渡:我们的祖国不但山清而且水秀,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杭州西湖去看看。
(3) 出示幻灯片3,放录音,边听边欣赏西湖美景。
①西湖美不美? 怪不得人们称西湖是杭州城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读词:杭州西湖。
②学习生字“杭州”。杭州在浙江省,是我国有名的旅游城,杭州最有名的风景点,就是我们刚才游览的西湖。学习生字“湖”。
过渡:“秀”就是美的意思,但美的姿态不一样,西湖的水带给我们是一种宁静的美。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看水的另一种美。
(4)出示幻灯片4,放录音,边听边感受,瀑布带给我们的是—种什么美呢?
①贵州黄果树瀑布。
②了解黄果树瀑布在什么地方。知道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之一 。读准“瀑”的字音。
③学习“贵”的字形。
(5) 读句子“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理解“秀”。
五 复习巩固
1、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哪几个地方?
(洛阳、安徽、杭州、贵州是地名,黄山、西湖、黄果树瀑布是景点名称。)
2、看书,读一读词句。
3、做猜字游戏。
六 写字:“泰”“州”“贵”
1、范写。
2、指名上台写—个,其他同学在书上写一个,集体评议。
3、独立写:每字写3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评议订正。
3、说说前四处名胜的特点。
二、识字、学词、学句
1、我们的祖国不但山清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出示句子: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
个人读、齐读,理解“悠久”的意思,识记“历”“史”“悠”“久”的字形。
2、哪些景点可以看出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呢?出示:“西安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四川乐山大佛”、“南京中山陵”词语卡片,齐读。
3、学习:西安兵马俑。
(1) 生字正音,俑yong
(2) 识记“兵”的字形。
(3)强调修建年代 (强化“历史悠久” 一词的印象)。
4、洛阳龙门石窟
(1) 读词:洛阳龙门
(2) 学字“龙”。
(3) 谁来帮大家记这个字?
(4) 帮“龙”找朋友。
(5) 参观洛阳龙门你看到什么?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再次理解“历史悠久”)
5、四川乐山大佛
(1) 识记“佛”。
(2) 了解乐山大佛的地理位置,观察图中佛的奇观,体会四川乐山人佛的美。
6、南京中山陵
(1)生字正音,陵,读ling,识记“陵”的字形。
(2)了解小山陵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意义。
三、学习短文的第二句
l、自读,齐读。
2、理解词语和句子。
“您”指谁?“来自”什么意思?
世界各地的朋友为什么喜欢来我国?我们应怎样对待他们?
3、识记“迎”。
4、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朗读,背诵短文
五、写字“兵”“龙”“佛”“历”“史”“悠”“久”“迎”
六、加深理解,升华感情
1、除了课文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名胜古迹?
2、看介绍我国其他名胜古迹的录像。
19、第3册第一单元识字学词学句教案一等奖
教学重点:
1、学习14个生字,掌握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2、学习12个词语和12个句子。理解词语和句子。能用所学过的生字组词并造句。
教学难点:
掌握这些生字并且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谁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字?老师出示卡片。基本字:白、华、风、容、同、士、 皮,还有一些偏旁,木字旁、提手旁。谁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
2、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谁愿意上前面来把这些偏旁组成我们学过的字?
3、(请学生上前面把组好的字帖在黑板上。)请大家看一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形声字。)
二、按要求自学本课生字
1、我们借助拼音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句子,看一看谁读得最正确。
2、自己读书,画出本课的生字。观察这些生字的字形,看看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
1、4人分一组,在小组学习中,组长先请大家读生字,读正确后,分析字形。一人说,大家听,一会儿,大家推荐说的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看清这个字的特点,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个字记得又快又好。这个字都可以组成哪些词?还可以造怎样的句子?
2、小组学习中,组词时可以查一。
四、小组汇报结果
1、检查学习效果,抽读卡片,把卡片贴在黑板上,小组上来汇报。
汇报的形式如下:
(1)可以编顺口溜记晴、情。
小草青青,河水清清,今日天晴,目是眼睛。这就可以很顺利的记住4个形近字。还可以记住其它类似的生字。
(2)同样的方法记住抱着的抱、雹子的雹;复习跑步的跑;扩展生字火炮的炮、水泡的泡。
有手可以抱,有腿可以跑,有火可以响,有水可以泡,大雨加冰雹。你猜到是什么字了吗?
(3)剩下的认、伙、伴、架、达、彩、胜、牲、露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记。
如认是形声字;左边是言字旁,表示说话的意思,表意;右边是人字表音,合起来是认识的认。
伙左边是单人旁,表示人的意思,表意;右边是火,表音,合起来是伙伴的伙。
其它的字也这样学,如果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一下,哪种更加简单、易学。
(3)利这个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左边禾字是熟字,把最后一笔变成点,右边加上刂旁就是胜利的利。
2、汇报后,大家评论一下,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
3、老师小结,教给大家一首儿歌:
偏旁如爹娘,认字先认旁,形旁、声旁搭配好,成串带儿郎。
五、复习巩固生字
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
同学们,你们刚才学得那么认真,老师想把丰收的果实送给你们,不过要经过自己劳动才能得到。
老师将写满生字的苹果树(用纸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请同学上前面来摘苹果,苹果后面是生字,只要读对上面的字或词,苹果就作为奖品发给学生。
六、认识趣、迎、喂、赛、预、畅六个生字
七、学习词、句子
1、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它们都能组成哪些词?又能组成哪些句子呢?请你读一读书,看看有什么不懂的词或者句子?
2、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请学生解答,特别难的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
(1)如:正点就是正和好,没有晚点。我们坐飞机和船时有事不能正点到,会晚一点。正点的反义词是什么?(晚点)
(2)舒畅,在这个句子中可不可以换一个词,也表示这个意思。今天出去玩,大家的心情很愉快。(高兴,舒心)
3、今后你遇到不明白的词或句子应如何处理?让学生总结出几种办法,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应用。如,换个词、、问家长、问同学.
八、朗读句子
1、问题都解决了,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2、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九、小结
我们今天的识字学词学句主要学的是什么类型?形声字组词句子。知道了句子是怎样来的。形声字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说随处可见。今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一看路边的广告标牌上哪些字是形声字。明天大家一起说一说。
20、《横渠四句》教案
本文《横渠四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学习要点
1.作家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职务。
学术著作,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等,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论著编为《三松党全集》。
2.课文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阐述了四种境界的特征,提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一哲学思想。
3.分析重点
(1)理清内容脉络:作者提出哪四种人生境界及其特点?辨析重点语句的含义。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种境界。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的意义,促进思考,精神境界的提高在于做平常事情时候要有精神的追求,明白“圣人”可为,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成为有道德境界的人。
4、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的主旨,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11段):根据“觉解”程度的不同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
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即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先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的为社会利益做事, 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的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第三部分(第12段):作者指出中国的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5. 辨析重点语句的含义
(1) 觉解:自觉和了解,也就是觉悟、明白的意思。一个人对他所做事情的觉悟了解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等级。
(2) 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怎样理解?
课文后面一句话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此处的利己动机,跟损人利已是有区别的。
(3) “宇宙”
“宇宙”作者认为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文中“宇宙”不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而是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人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
(4)“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
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的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的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5)“人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6.分析下列事例理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种境界。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解说:作者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解说:这就是人生的自然境界。
(3)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观而感到高兴。”
解说: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解说: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4) 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解说: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21、认识比喻句课堂教案一等奖
一、 谜语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身体轻又轻,空中来飞行,有时像棉花,有时像鱼鳞(猜一自然现象)——是云,你猜到了吗?
句中用像棉花,像鱼鳞,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述抽象的自然现象——云。这种比喻叙事很重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文采,我们可得好好学一学“比喻句”。
二、 认识比喻句
那到底什么是比喻句?原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它一般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组成. 请看我们三年级上册第六课《西湖》中的句子: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本体:湖面,比喻词:犹如,喻体:银镜。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练兵活动。请用比喻的方法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我们班有同学这样写道:
1、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远远看上去像一个个红灯笼。√
2、树叶上的露珠,像一颗颗宝石。√
3、老师像妈妈一样年轻、漂亮。×
嘿,为什么?我们来看看,通过看图就知道了:苹果与红灯笼,露珠与宝石不仅有相似之处,且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但老师和妈妈却都是人,所以不存在比喻关系。
三、总结比喻句的特点
这里我们总结出比喻句的二个特点:(1) 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四、比喻句大练兵
了解了比喻句的特点,我们就掌握了比喻句了。你掌握了吗?请让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来看图找找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列出比喻关系,先从颜色入手找:白如雪,绿如玉,粉似霞;再来从形状入手找:像绣球,像玉珠,像龙爪。
最后一个温馨提示:让我们都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练习,在平时说话、写作中多用比喻句,让言语更生动,让文章更出彩!
22、《只听半句》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生字,会读课文。
(一)、谈话导课:
1、卡片出示“话”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用这个字组词吗?能够用数量词跟它组词吗?
2、我们听别人说话时,听一句好呢?还是听半句好?
3、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听话只喜欢听半句的小朋友,大家有兴趣吗?
板书:只听半句,学习生字“听”。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写:无、半、及、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小节。
2、同桌按小节互读互听,互相提示并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目的:用读书的方法检查学生对小节的概念是否理解正确,培养学生互相听读、互相纠错的能力。)
3、反馈:
(1)、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能够带领大家读一遍吗?
(2)、能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个字的句子并带大家读一遍吗?
(3)、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应该怎样写呢?
(4)、检查全部生字的认读情况:
A、读生字卡片,读一个拿一个。
B、小游戏:生字宝宝很淘气,趁同学们不注意又逃回了课文里,同学们在课文里捉住他们,有信心吗?
C、展示检查学生勾画生字情况。
D、再读生字卡片,读一个收一个。
(目的:用汇报的方式反馈学生自读时的识字效果,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主动地识字,把识字过程真正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有一定语气(会读)。
1、自由练读课文,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读好一节再读下一节。
2、四人小组合作练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是最有把握读好的小节读,互相提示、纠正,要读准确、流利。
3、面向全班检查练读情况:指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按课文的先后顺序逐一完成)。
4、朗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识记的生字,指导写:术、丁、以、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活学生想象,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明白听话只听半句是不好的习惯,从小养成听话听清楚,说话说明白的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文中主人公图片:同学们,你能够认出图片中的人是谁吗?记性真好。(板书课题:只听半句)
2、复习认读生字: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要求我们认读的生字却不少。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的小脑袋里都把这些字记住了吗?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方法让老师检查你们。
3、听写写过的生字词:咱们的词语花篮还是空空的,能够装满吗?(无论、半句、来不及)
(二)、精读课文,激活学生想象。
1、边看课文上的图边小声读课文:(同学们把课文的生字生词记得这么准,肯定也记得,课文中写的这个小朋友在听人讲话时是很有特点的。这个小朋友在听别人讲话时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反馈后大屏出示指导朗读:他无论听谁说话,都只听半句。
3、根据小朋友的这个特点,你想给他取个什么名?
4、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课文里写他都听谁说话了?
5、在什么情况下听半句话?理解后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描写在家里的2、3小节,重点指导“知道了,知道了”这一句,让学生体会到不耐烦的心情,并读出来。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奶奶想告诉他什么?没有说完的话应该是什么?他听了哪半句?
(2)、听了奶奶的半句话,他说了什么?应该是怎样的语气说出的?指导朗读“知道了,知道了。”
(3)、分角色朗读第二小节。
(4)、在家里除了奶奶说话他只听半句,还有谁说话他也只听半句?(按照第二小节的方法学习第三小节)
6、四人小组选择内容(在学校、在公园的表现任意选一)合作学习,选择汇报方式汇报学习效果。
7、马大哈听话听半句有对的时候吗?像这样的情况你觉得还会有哪些?他是不是每次都对呢?总是像这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还会闹出什么笑话?(为后面的拓展埋伏笔)
(二)、思维和语言训练:
1、大屏展示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哑剧画面:以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见闻为依据,为哑剧配解说词。(任意选一,也可以自己画一幅图自己配解说词。)
2、多媒出示练习:
面对马大哈的表现,我想说……
面对马大哈的表现,我想起了我曾经闹出的笑话,那就是……
(同学们,面对这个哭笑不得的马大哈,也许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他说,也许这勾起了你相同的经历回忆。你想说什么呢?你想起了什么呢?请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吧!)
3、课本剧排演: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听话只听半句是非常不好的一个习惯,首先,它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其次,它有时候会让我们闹出笑话,有时候会让我们耽误事情。我们把课文里的内容排成一个课本剧,演给我们身边的人看,让他们也知道好吗?
(三)、分角色读全文后小结: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形成这样的坏习惯。我们小朋友一定要从小做起,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的养成好习惯。听话要听清楚,说话也要说清楚。
(四)、指导写字:丁、术、以、总(同学们,你们在读书,老师在读你们。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读出了你们愿意做一个把话听清楚、听完整的好孩子;从你们今天的表现中,老师读出了你们都是把话听清楚、听完整的好孩子。所以,老师一点都不担心你们把这篇课文中没写的生字写好,你们担心自己吗?)
1、多媒体出示要写的字:认读后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字的结构规律)
2、你认为最难写的字是哪个?怎样写才能够写好?(示范)。
3、学生练写后展示欣赏评价:听话听得认真,所以写得好。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设计:
23、《只听半句》教案
一、谈话导课
1、大屏出示“话”,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用它组词吗?(若无法说出一句话,半句话时,引一下,咱们平时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时,是一句话,不完整时是半句话。)
2、我们听别人说话时,是听一句好呢?还是听半句好?一句好,一句才能弄明白意思。
3、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个听话只喜欢听半句的小朋友,哦,他来了!大家有兴趣认识他吗?
4、齐读课题,课题中有两个生字,是“半”和“句”,怎么记住它们?应该怎样写呢?咱们挑一个来写一写,挑哪个呢?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写“无”、“及”、“以”、“总”。
过渡:屏幕上的小朋友说,你们真了不起,很快就学会了两个字了,我真想认识你们,你们准备怎样认识我呀?
1、请同学先听老师读诗歌,可以在心里跟着老师读。(课件展示)
2、你们想读吗?自己试着读,并标出诗歌有几个小节?
3、大家有信心把全文读通顺吗?请同桌之间互听互读,并提示、纠正读错的字音。
4、反馈
(1)哪些小老师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能告诉大家吗?(读得棒)能带大家读一遍吗?
(2)能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个字的句子并带大家读一遍吗?
(3)咱们课文中藏着许多生字宝宝,同学们发现了吗?老师把它们找出来了,你们能读准吗?
大屏出示抢读,去掉拼音还能读准吗?
(4)生字宝宝很淘气,趁同学们不注意又逃回了课文里,同学们有信心在课文里捉住它们吗?它们在哪呢?分别是......勾划。(大屏出示课文)。
可有4个生字宝宝说:“你们抓住我们了,可你们能记住我们、写好我们吗?”它们是哪4个呢?原来是......
大屏出示:“无”、“及”、“以”、“总”。怎么记住它们?应该怎样写?咱们挑一个写。
剩下的10个生字宝宝又说了:“大家会认会写它们6个了,咱们几个你们记住了吗?”那几个呢?(将生字发给十个学生)
生字卡片,读一个,收一个,学生领读。
过渡:同学们生字学习得太棒了,老师相信大家课文会读得更好,有信心吗?
三、细读课文,准确,读通顺,有一定语言。
1、自由练读,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读好一小节再读下一小节。
2、四人小组合作读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把握读好吗?(每组推选一名代表)
3、面向全班检查练读情况,并指导朗读。
4、刚刚是四人小组读,咱们男女同学有没有信心比一比?男生读1、3、5节,女生读2、4、6节,齐读第7节
四、学习第一小节。
1、大家读了课文,有没有发现课文里的小朋友听别人说话时有什么习惯?从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是这句吗?)
2、大屏出示句子:“他无论听谁讲话,都只听半句。”
(1)读一读句子。
(2)想一想: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朗读:(小朋友是偶尔的听话只听半句吗?要怎么读才能够让我们知道他听话听半句已经是一个习惯了?)
3、小结:小朋友听任何人讲话只听半句,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好还是坏?咱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请大家看大屏!(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bàn jù
22 只 听 半 句
半 及
24、《只听半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15个生字,会写“丁”等8个字。积累“告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的小朋友屁股印上两道杠杠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要养成倾听的习惯,不能只听半句。
二、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养成良好的处事习惯。
三、课时划分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小朋友听谁说话都只听半句,不等别人说完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后来,这个小朋友闹出了笑话。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只听半句》。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读,相互正音。
(三)、学习生字
1、带拼音拼读。(课件出示)
2、直呼,再开火车读。
3、去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口头组词。(课件出示)
4、你觉得哪个字最难,你是怎样记的?先抽学生说,再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5、猜字游戏。(课件出示)
6、认读带生字的词语。(课件出示)
(四)、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听录音,配场景图。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课件展示)
2、学习第一小结。
3、学习第二至第五小结。重点指导第二小结。
⑴小男孩都听了谁说话?生答师板书。
⑵奶奶是怎样说的?说完了吗?请学生体会着读一读。(稍慢、停顿。)
⑶小男孩说了什么?你能学学他的语气吗?抽学生读,再同桌相互体会读。(读出不烦燥的语气,语速稍快。)
⑷分角色读第二小结,学生评义。
⑸分小组按刚才的方法分角色读第三、四、五小结。
⑹分角色表演读。
4、学习第六、七小结。你知道园丁想什么吗?小男孩闹出了笑话的原因。
(五)、体会感悟。
1、只听半句好吗?应该怎样听别人说话?
2、你闹过这样的笑话吗?请生说说。
(六)、有感情地齐读全文,深化认识。
(七)、小结全文。
我们不要学习文中的小男孩,而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25、教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2、抽查学生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围绕重点,议读课文
切入点: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①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四)拓展感悟,体会写法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五)小练笔
26、教案
一、我对课文的解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外国小说作品,准确地说是翻译文学作品。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是特别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别里科夫形象的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
如果我们知人论世,联系19世纪末俄国沙皇****统治的社会现实来理解,我们就会发现别里科夫既是沙皇****的支持者、维护者,也是沙皇****的受害者、牺牲品。当然,我们今天阅读文学经典,尤其需要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努力发掘隐含在形象之中的丰富意蕴。如果说鲁迅的阿Q传刻画的“精神胜利法”具有世界意义,这里的别里科夫形象也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典型。其典型意义,可以概括为“蜗牛人格”。这蜗牛人格的基本内涵就是保守、封闭、畏惧、软弱。在原文中作者也借布尔金的话写到:“有些人生性孤僻,他们像寄居蟹或蜗牛那样,总想缩进自己的壳里,这种人世上还不少哩。也许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即返回太古时代,那时候人的祖先还不成其为群居的动物,而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洞穴里;也许这仅仅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异──谁知道呢。”
2.小说的艺术技巧。
主要包括三点:一是象征手法,小说中的“套子”是一个象征,象征的是沙俄的****、旧的思想观念、非人性和反人性的种种禁锢。
二是以具体的富有夸张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契诃夫对别里科夫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入神刻画。
三是框架结构。在小说的开篇和结尾写到了米罗诺西茨村的马芙拉。但是,选入课本时,编者可能是因为文本太大,就删去了开头和结尾。这自然不能显示文本的框架结构,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作品主旨的表现。因为开头和结尾中所写道的马芙拉其实也是一个“别里科夫”。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我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理念就是智慧语文教学。为智慧而教,智慧地教,智慧地成长。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智慧境界。智慧境界的最大特征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就是: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来教;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课堂教学应当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通俗的说,就是不要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要老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和学生一起走。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所谓“自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用王富仁先生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用曹文轩先生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思去读,用自己的直觉去读,用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就是要和学生一起读书,和学生一起感受,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策略去解读文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文本。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别里科夫性格的典型意义。要注意的是,理解和概括别里科夫性格的典型意义,并不是空泛的、抽象的思想说教,而是要结合别里科夫这一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来具体把握其思想内蕴。这本身就是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是属于艺术鉴赏的重要内容。
2.理解作品以具体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技巧及表达效果。北大教授曹文轩在分析沈从文的《边城》时提出了一个艺术原理:降格艺术。所谓降格艺术其实就是淡化,分解,将激烈的、集中的冲突分解、分散、稀释,甚至省略,使之显得平和,冲淡。自然,与降格相对的就是升格,与降格艺术相对的就是升格艺术。所谓升格艺术那自然就是要将分散的、平淡的一些矛盾集中、升华、突出,以形成一种更激烈、更集中、更典型的矛盾冲突。其实,《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应该是升格艺术的典范。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涉及这些概念,但是要涉及这些原理。
3.了解作品的框架结构。通俗的说,所谓“框架结构”就是故事里套故事。这是叙事文学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比如德国小说家施托姆就习惯于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前面两点是教学重点,第二点是教学难点。再有,到底要让学生学多少,学多深,其实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随机应变地处理。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最要紧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化解读。作为教师的“教”其实就是组织、引导、监督、评价、激励。所以,我认为对于高中自读课文的教学,完全可以采用“4T教学法”。 “4T教学法”包括提示、提问、探究、提炼四个环节。因为这四个词语的汉语拼音的开头一个字母都是“T”,所以,我们名之曰“4T教学法”。在涉及教学时,每一个环节要考虑到教学任务、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等相关方面的问题。
教学环节提示提问探究提炼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备注
1.提示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了解本节课语文学习的基本材料和内容,了解学习过程的安排。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文,结合小说体裁的基本特点来欣赏小说;通过勾画来找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教师不必多讲,只要提醒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祝福》《边城》《荷花淀》等三篇小说的基础上,总结阅读现当代小说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现代眼光来审视文学经典,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文学作品;教师要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语文学习”“文学鉴赏”的正轨上来;特别是在学生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所引起的分心的时候,尤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就《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而言,如果学生没有预习,对课文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将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勾画出来(包括别里科夫、华连卡、科瓦连科、布尔金),并简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思考作品中的主要的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如果学生课前已经充分阅读,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补充课文省略了的作品的开头和解为部分的文字,引导学生快速复读课文,迅速写出作品中主要的人物(除了别里科夫、华连卡、科瓦连科、布尔金之外,还有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员布尔金,村长的老婆玛芙拉等),并分析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2.提问
教学任务:复读课文,在整体了解作品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核心。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课文后的思考和联系来提出并筛选问题,为深入的阅读和探究作准备。
教师指导:教师新重要明确值得深入研讨的重难点问题,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主要的问题上去。
就《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课而言,研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别里科夫形象及其现代意义。自然,问题表述的语言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问题要突出;而且,作为教师还要善于将看似简单的问题逐渐的引向深入,让学生在你的循循善诱中进入文本的内部。
参考选题:
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别里科夫的典型性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作者是通过那些具体细节来表现别里科夫的典型性格的?
3.探究
教学任务:研读课文,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课堂讨论来解释、分析、解决问题;对本文学习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生活动: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决;最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学会层层剥开,最终彻底地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也要在巧妙地评价引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最基本的规律;要努力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解释文本,理解文本的丰厚内蕴,让学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绎的毛病;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评判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合理引导,要恰当评价,要有效归纳。
就本课的教学而言,作为教师要特别善于因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划分为小问题。比如,我们在讨论别里科夫的现代意义的时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问题:
标题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么?“套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结合文本来做解答。
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别里科夫?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
课文结尾写到:“我们埋葬了别利科夫,可是还有多少这类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将来还会有多少套中人啊!”这里包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所写到的村长的老婆马芙拉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标题换成《别里科夫传》好不好?为什么?
4.提炼
教学任务:总结反思,提炼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总结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自己所学得的东西,学会与同学分享。
教师指导:关键是要让学生生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要总结提炼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识,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教师要力求使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可以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写学习后记或学习反思。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让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
比如,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外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阅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或周记):
别里科夫葬词;别里科夫日记;别里科夫遗书;别里科夫之死;别里科夫祭文。
又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别里科夫性格的现代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存在“套子”吗?还需要“套子”吗?请您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不能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解,因而对问题的探究也就不具体不深入;
3.不能结合文本来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
4.不能通过科学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二)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随机应变,相机诱导。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1.引导学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自己没有读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新鲜、最深刻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谈阅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感受”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来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解释、分析、解决问题
从分解概念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和选择有利于解答问题的材料;
扣住问题解释和分析材料,以求对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出更具体更深入的分析;
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零散的琐碎的问题组织起来,使之围绕主要的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
3.引导学生总结提炼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来概括提炼有价值的原理性知识;引导学生从学习策略的教学来概括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本中的具体的细节,要善于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结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运则要注意扣住情节结构来理解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挖掘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刻的原因。
27、教案
教案<>
《林冲棒打洪教头》设计
课前谈话:
放《好汉歌》
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师:好听吗?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好汉?
师:大家说得真好,可老师认为刚才能够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说出自己观点的,展示自己的风采的同学一样是好汉,大家说对吗?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都能让老师竖起大拇指!有信心吗?
一、再读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把这则生动的故事再潜心地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一节拿出来再细细地品一品!
2、分析第三节
(1)
你喜欢第三节,这节真长啊!不错,你真勇敢,有魄力,有好汉风采,来,说一说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一节?能给大家念一念吗?(评:学习是有层次的,刚上课他能把这么长的小节读得如此通顺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相信他一定在后面读得更好!对吗?老师期待你的表现!
(2)
听了他的读书,你觉得林冲和洪教头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谦虚忍让/狂妄自大)
(3)
大家下面自己练一练,看看能否读出林冲的谦虚和洪教头的狂妄!
指名读
指导:躬身施礼(你的诚意不够)谁来试一试!
洪教头说的话(你读得不够狂妄,傲慢)谁再来试一试!
冷笑(这句话真长,不好读,大家都练一练吧)
跳起来(读得怎么样,这句读得好,把洪教头急燥的样子读得绘声绘色,有进步!)
(4)大家再连起读一读!
(5)检查(真不错!继续努力)(还是第一个人)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就这样林冲和洪教头的比试拉开了序幕,战况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自己自由地把下面的课文读一读,尽情欣赏林洪大战
生读课文
4再读课文
同学们,从大家刚才的读书中,老师还以看出大家对这篇课文的喜爱,什么叫身临其境,什么叫情意深长,也不过像同学如此嘛!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来,可以看出大家是全身心走进了故事,介于此,我决定让大家表演个够,先各自组合,或独自练习,配上自己的动作,带上自己的声音,练一练,待会儿,老师给你们展示自己的空间,不过和注意人物动作!(有的同学以做不住了,要做个像林冲一样一个谦虚的人啊)有什么不理解的,记住导演在你们身边,随时听候你们的召唤!)
5、检查
指导:掂量
恨不得
把火烧天
拨草寻蛇
评:不错,配合得真默契!如果再自信一点更好!再去练一练)
你们表演得真是太好了,如果能评奖的话,一定会是最佳男主角!再次给他们掌声)
你们的表演使老师想起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啊,古人说得真对啊!送给她们掌声)
二、就这样林冲大胜洪教头,在大家一片哄笑声中,洪教头是—-满面羞惭……
结局
真是骄者必败,志者必胜,同学我建议大家再次把那首《好汉歌》献给我们的林冲,也送给今天跃踊发言的好汉们,以及坐在后面所有的老师们,好吗,大家都会唱吧!
28、教案
第五组导读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己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习本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口味美感。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17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29、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掌握: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
滥用、威胁、目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等几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2:准备地球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情况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自由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细读全文,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义。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精读课文。
1、读一读地球可爱的句子。
2、品一品地球资源有限而又遭受无节制的
开采和随意毁坏的段落。
六、整体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扣题导入
1、谁用“只有一个”说一句话,夸夸世上某种东西只有一个?教师总结:任何一样东西,不可能只有某一人独自拥有,就算是,至少可以克隆。但地球却永远只有一个,永远无法克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师生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寻找线索师述;上节课,我们对本课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探究。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话完整的概括了地球的特点。生找出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
三、体味地球的外在可爱
1、出示课件(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地球是如何美的。
3、找出书中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并分各种形式朗读。4、拉近与地球的情感距离。(我们人类把地球称为什么?)
四、认识地球的内在美。
1、理解地球的“慷慨”。
2、交流课外资料。看看哪些
资料能说明地球的慷慨?
五、查资料,找数据证明地球的大小。师述:地球像一叶小舟,载着60多亿人,在茫茫的宇宙中行驶,这叶小舟无怨无悔。她是多么的慷慨无私啊!我们的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六、探究地球易碎的原因。
1、昔日美丽的地球妈妈如今已伤痕累累,地球妈妈易碎的原因在哪儿?读课文第4节。
2、课件出示,地球被破坏的画面。
七、探讨有关“人类移居”问题。
八、升华情感。
1、写话抒情。
2、结束语。
九、在音乐中出示地球妈妈的话。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
可爱
地球
易碎
慷慨
?
人类
30、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韵母ou、ong,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能准确拼读韵母是ou、ong的音节。
3、试着自己拼读儿歌,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相关的拼音卡片或者投影等。
学生:《自主拼音本》或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抽读卡片a、o、i、u,问: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指名认读ao、ao,问: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二、学习ou、ong
1、学习ou。
(1)看图,读准“藕”。
(2)出示ou,试读“ou”(由“藕”推测;依据复韵母发音方法拼读),范读,领读,齐读。
(3)练读ou的四声,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抽卡片读。
(4)总结学法:看图――读音节――想韵母的读音。
2、学ong。
(1)小组合作学ong。
(2)分组汇报:你们所学的韵母由哪两部分组成?你推断出这个韵母念什么?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3)教师指导正音,读准ong。
(4)练读ong的四声。
三、拼读练习
1、练习拼读n、l与ou、ch、r与ong组成的音节。
2、分组赛读拼音句子。
(1)tài yang chū lái hóng tōng tōng,
(2)dòu dou gēn bà qù wā ǒu,
(3)lián ǒu pàng,lián ǒu duō,
(4)wā huí xiān ǒu yí dà lǒu。
A.老师把四部分内容印出来,分发给各小组。每一组员拼一两个音节词,再将拼读内容合起来。
B.全班交流,把自己小组拼的内容教给大家。
C.齐读儿歌。
31、教案
课前谈话:
放《好汉歌》
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师:好听吗?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好汉?
师:大家说得真好,可老师认为刚才能够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说出自己观点的,展示自己的风采的同学一样是好汉,大家说对吗?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都能让老师竖起大拇指!有信心吗?
一、再读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把这则生动的故事再潜心地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一节拿出来再细细地品一品!
2、分析第三节
(1)
你喜欢第三节,这节真长啊!不错,你真勇敢,有魄力,有好汉风采,来,说一说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一节?能给大家念一念吗?(评:学习是有层次的,刚上课他能把这么长的小节读得如此通顺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相信他一定在后面读得更好!对吗?老师期待你的表现!
(2)
听了他的读书,你觉得林冲和洪教头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谦虚忍让/狂妄自大)
(3)
大家下面自己练一练,看看能否读出林冲的谦虚和洪教头的狂妄!
指名读
指导:躬身施礼(你的诚意不够)谁来试一试!
洪教头说的话(你读得不够狂妄,傲慢)谁再来试一试!
冷笑(这句话真长,不好读,大家都练一练吧)
跳起来(读得怎么样,这句读得好,把洪教头急燥的样子读得绘声绘色,有进步!)
(4)
大家再连起读一读!
(5)
检查(真不错!继续努力)(还是第一个人)
(6)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就这样林冲和洪教头的比试拉开了序幕,战况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自己自由地把下面的课文读一读,尽情欣赏林洪大战
生读课文
4再读课文
同学们,从大家刚才的读书中,老师还以看出大家对这篇课文的喜爱,什么叫身临其境,什么叫情意深长,也不过像同学如此嘛!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来,可以看出大家是全身心走进了故事,介于此,我决定让大家表演个够,先各自组合,或独自练习,配上自己的动作,带上自己的声音,练一练,待会儿,老师给你们展示自己的空间,不过和注意人物动作!(有的同学以做不住了,要做个像林冲一样一个谦虚的人啊)有什么不理解的,记住导演在你们身边,随时听候你们的召唤!)
5、检查
指导:掂量
恨不得
把火烧天
拨草寻蛇
评:不错,配合得真默契!如果再自信一点更好!再去练一练)
你们表演得真是太好了,如果能评奖的话,一定会是最佳男主角!再次给他们掌声)
你们的表演使老师想起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啊,古人说得真对啊!送给她们掌声)
二、就这样林冲大胜洪教头,在大家一片哄笑声中,洪教头是—-满面羞惭……
结局
真是骄者必败,志者必胜,同学我建议大家再次把那首《好汉歌》献给我们的林冲,也送给今天跃踊发言的好汉们,以及坐在后面所有的老师们,好吗,大家都会唱吧!
32、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马、小鸡、小鸭、小狗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及青蛙冬眠的习性。
2.学习7个生字,两个部首:“雨”(雨字头)和“⺮”(竹字头)。理解生字和熟字组成的新词:“雪地、画家、竹叶、月牙、用、笔、几”,懂得暂不要求掌握的词的大致意思。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具
1.生字卡片。
2.竹叶、梅花、枫叶等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课题。
2.看题目讨论:“雪地”什么样?(下雪后,地面上盖上一层白雪,走上去会出现一串串脚印)什么样的人叫“小画家”?(年龄不大,有很高的画画本领的人)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雪地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的画什么样?他们怎么成为雪地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的字音。
1.看拼音读课文,用铅笔画出本课生字,标出诗中有几句话。
2.再看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求记住生字字音,把句子读连贯。
3.指名读课文,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连贯。
4.读生字卡片,检查离开拼音是否记住生字字音。
5.再读课文,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主要讲谁的事,讲他们的什么事。(讲小动物的事,讲它们在雪地上画画的事。)
三、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生字新词意思。
1.读第一句。说说天气怎么了(下雪了),小动物们要在雪地画画,看到下雪心情会怎样(非常高兴),请带着非常高兴的语气读第一句诗。
2.读第二句。说说雪地里谁来了(一群小画家);看图说说“一群”是多少(好几个)。
3.读第三句。
①说说这群小画家都有谁?它们各画的是什么?(这群小画家有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小鸡画的是竹叶,小狗画的是梅花,小鸭画的是枫叶,小马画的是月牙)
②出示竹叶、枫叶、梅花、月牙的实物或图画,认识它们的形状,说说它们的名称。
③看插图并与实物做比较,说说这些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的画与实物像不像。
④再读第三句。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我们画画用什么(我们要用铅笔画,再用蜡笔或水色上色)这群小画家是怎么画出这么美的画的呢?(读第四句后回答:小画家们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几步就成一幅画”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这些小动物走过雪地,爪子踩在雪地上,就留下自己的爪印,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再读第四句。
5.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脚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鸡、鸭、狗、马的爪子或蹄子,了解它们的脚趾的不同形状,小鸡的爪子形像竹叶,小狗的蹄子的形状像梅花,小鸭的脚趾之间有蹼连着,印出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蹄子是圆形的,在雪地走过印出的蹄印像月牙)
6.读最后两句话。前一句是个问句,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青蛙怎么没参加)青蛙为什么不到雪地上画画呢?(它躲在洞里睡着啦),青蛙为什么躲在洞里睡觉呢?(因为青蛙是一种冬眠的动物)。老师简介青蛙冬眠知识:冬天寒冷,食物、水分缺乏,青蛙卧在洞里不吃不动,像睡觉一样,等到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它再恢复正常活动。要求学生用问答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7.读全文,想想学习这篇课文之后,你增加了哪些知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脚趾不一样,青蛙是冬眠的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生字词卡片:画家、竹叶、月牙、用、笔、几。
二、识记生字字形。
1.师生共同分析“雪、笔”的字形。雪:上边是新部首“雨”(雨字头),下边是“日”没有一竖。笔:上边是新部首竹字头,下边是毛字。
2.学生独立分析其它生字字形,老师要表扬识记字形方法好的同学。画:上面一横,中间一个“田”字,下面竖折、竖。
叶:左边口字旁,右边是十字。
牙:书写笔画:横、竖折、竖钩、撇。
用:书写笔画:竖、横折钩、横、横、竖。
几:书写笔画:撇、横折弯钩。
3.在田字格中写生字,一字写两遍。
三、指导背诵课文。(可用填空的办法指导学生背诵。)
四、综合练习。
1.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一两个字,填在括号里。
口——()()⺮——()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33、教案
教案
第五组导读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己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习本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口味美感。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17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34、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35、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韵母ou、ong,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能准确拼读韵母是ou、ong的音节。
3、试着自己拼读儿歌,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相关的拼音卡片或者投影等。
学生:《自主拼音本》或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抽读卡片a、o、i、u,问: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指名认读ao、ao,问: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二、学习ou、ong
1、学习ou。
(1)看图,读准“藕”。
(2)出示ou,试读“ou”(由“藕”推测;依据复韵母发音方法拼读),范读,领读,齐读。
(3)练读ou的四声,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抽卡片读。
(4)总结学法:看图――读音节――想韵母的’读音。
2、学ong。
(1)小组合作学ong。
(2)分组汇报:你们所学的韵母由哪两部分组成?你推断出这个韵母念什么?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3)教师指导正音,读准ong。
(4)练读ong的四声。
三、拼读练习
1、练习拼读n、l与ou、ch、r与ong组成的音节。
2、分组赛读拼音句子。
(1)tài yang chū lái hóng tōng tōng,
(2)dòu dou gēn bà qù wā ǒu,
(3)lián ǒu pàng,lián ǒu duō,
(4)wā huí xiān ǒu yí dà lǒu。
A.老师把四部分内容印出来,分发给各小组。每一组员拼一两个音节词,再将拼读内容合起来。
B.全班交流,把自己小组拼的内容教给大家。
C.齐读儿歌。
36、教案
教案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古诗《小池》,还记得池塘里面有什么吗?学生回答:(荷叶)
2、展示画面,大家看现在池塘里多了什么?学生看图回答:(荷花、莲蓬、青蛙、蜻蜓、小鱼、小朋友)。
3、小朋友们在池塘边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请
4、大家一起打开14课。教师板书课题:荷叶圆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荷叶,提问:老师这里的荷叶是什么样呀?
3、跟老师一起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4、文章中谁还赞美荷叶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
5、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指名分段读听准字音。
6、指出问题,及时纠正,重点放在音准上。
(二)分角色朗读,感悟文意,练习背诵。
1、图上的这些小动物,你们喜欢谁就选择写那个动物的自然段,练习朗读练习表演。
2、教师出示小动物头饰:谁来扮演这些小动物?请4名学生上台表演。
3、老师举起大荷叶提问:你们看见荷叶会说什么呢?
4老师提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就赶紧找到台上的伙跟他站在一起。根据老师提问进行回答。
5、老师提问:“小水珠们,荷叶是什么?”扮演小水珠的学生们回答:“荷叶是我的摇篮。”依次进行。
6、同学们,这些小动物们又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回到座位上再找一找,读一读,记一记。
7、请学生到前面指着图画向大家介绍。
8、这时候,小动物们都什么心情呢:(高兴、愉快、美滋滋)
9、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跟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引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学生接读: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并请大家眨眨眼睛。
同上完成第三至第四自然段的引读、接读、表演。
(四)课后延伸实践‘
1、同学们,那圆圆绿绿的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呢?
想一想,说一说。
2、课后,请把你喜欢的课文中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填空
()的荷叶()的眼睛()的翅膀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知
1、检查背诵课文。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3、接下来,我们分析词语中出现的生字。
(二)利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四人为一个小组,讲座交流记忆生字。
2、全班展示交流。
(1)利用形声字记忆
(2)利用象形字记忆
(3)做游戏识字:教师说生字,学生完成动作。
3、抽读生字卡,读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1、读一读要写好哪些字?
2、体会描写,寻找关键笔画。
3、教师展示范字,学生提示关键笔画。
4、学生根据提示再临写。
5、交换课本再书写。
6、自荐展示。
(四)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猜字。
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来。打一个字()
(2)人来小亭边,停步看竹篮。竹篮竹子编,月亮在旁边。旁边有翅膀,一飞部云天。打三个字()()()
2、写出正确的笔画。
(1)“是”第5笔是()(2)“朵”第2笔是()。
(3)“美”第5笔是()(4)“我”第5笔是()。
37、教案
教案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材简说:
这首小诗就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1)我国地处北半球,正午时太阳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于是太阳成了我们的指南针;(2)晚上,北极星可以为我们指示北方;(3)阴雨天,大的枝叶稀稠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树叶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少的一边就是北方;(4)冬天里,沟坡积雪的多少,也能帮我们判别南北的方向。这一切多有趣啊!丰富的知识,秀丽的小诗,一定会把我们和学生带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要是在大自然的旷野中迷了路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名字是《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识字写字
1.读文识字。
(1)自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学习或请教周围的同学。
(2)读课文给同桌听,请同瞫帮助正音。
(3)选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节展示读给同学、老师听,请他们评价。教师注意就比较难读的字词进行指导。如?指南针、辨别、忠实、一盏、枝叶稠的、枝叶稀的等。
2.积累生词识字。
(1)默读全文,画出自己喜欢的生词。
(2)交流自己所选的生词,在积累生词中巩固识字。
3.找反义词识字。如,南-北、稠-稀、快-慢。
4.联系实际记字。出示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把方法讲给同学听。如:针,我是在读《铁杵成针》的故事中认识的。故事讲的是李白见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棒在磨,准备把它磨成一根细细的、尖尖的针。针就是一根铁针的针。我是这样记忠字的,我们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翘舌音:忠、盏、稠、针同偏旁:积、稠、稀同结构:上下–忠、导、盏;左右–积、稠、稀、针、碰、慌
(2)重点指导。盏:上半部分可以借鉴浅字的右边进行书写的迁移,要强调这里的两横更加向右上方斜了。皿字底应尽量写扁,下横要长,起托住全字的作用。禾字旁:①上撇要短而平,最后一笔捺变点。
②禾字旁在左边时,字形一般为左窄右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初读
同学们,如果你在城市迷了路,你会怎么办呢?要是你在茫茫的野外迷了路,那可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告诉你在野外迷了路辨别方向的一些方法,想知道吗?请在书中找答案吧。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交流初读的体会。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请把你了解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选段,细读。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3.倾听,品读。读后把你读明白的内容讲给同学听,并按你的体会把你喜欢的一节读给老师、同学欣赏。
4.推荐,边读。
(1)听了刚才同学的选读,你认为哪一节谁读得最好,请这些同学上台把课文串联起来读。
(2)其余同学听听,课文告诉我们几种辨别方向的办法?5.小组合作,研读。
创设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读,填写下面的读书报告,或小组自己设计报告内容。要是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什么时候 观察什么 怎样辨别白天 太阳 中午时,太阳在南边;树影正指着北方黑夜 北极星 永远高挂在北方阴雨天 大树枝叶 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是北方下雪天 积雪 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 你还有其他办法辨别方向吗?1.2.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野外 沟渠 向导 忠实 指点分辨 辨别 永远 高挂 天然大自然 北斗星 指南针
2.小组开展一字开花的活动,进行开火车扩词比赛。别:特别 分别 别处 _____指:指挥 手指 指南针 _____方:方向 地方 千方百计 _____导:____ 积:____忠:____ 慌:____
四、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
38、加了一句话教案教学设计
加了一句话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3、感悟语言的魅力。
重难点、关键: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2、感悟语言的魅力。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生字词
生字:绅士 一枚 硬币 魔力
词语:
木然:呆呆的样子。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褴褛:(衣衫)破烂。
俯身:低下身子。
询问:征求意见,打听。
欣慰:喜欢而心安。
魔力:使人爱好、沉迷的吸引力。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初知文章的内容。
2、讲一讲文章内容。
生讲后师归纳。
中午,一个街头乞讨的老妇人立在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的牌旁,什么也没得到,一个诗人给了她钱,并在牌子上加了“春天到了”,晚上,老妇人收到了许多铜币。
三、理解课文
1、分组讨论:中午和晚上老妇人的所得为什么会有不同?
2、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告诉来来往往的人们:春天来临了,百花齐放,百绿峥嵘,生活是这样美好,而“我”却什么也看不见,“我”能看见的只有黑暗、阴沉,能感受到的是饥饿、贫寒,“我”是多么不幸啊!请幸福地生活在春天里的、能感受花开树长鸟飞水流的人们施舍“我”一点吧。看到蕴含着这样深刻意义的诗句,谁不动恻隐之心呢?谁会不掏出一点钱施舍这位可怜的人呢?所以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前写的“春天来了”具有催人动心、感人心肺的作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幸福?
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同情”是一种美德,它缩短了幸福之人与苦难之人的距离,它是伸出的双手,它是温馨的花香,它是春日的暖风,它给苦难送去幸福,给忧伤送去欢乐,人人都献出一份同情,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幸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比如寒酸的小职员看到“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就会觉得自己看得见春天是多么幸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四、小结
加了一句话,就“让什么也看不见的老妇人”令人同情,这就是衬托的力量,春天的美好衬托出老妇人的悲惨,更令人一拘同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读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要会运用语言,学会用语言去打动人心。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资料提供者:
39、识字学词学句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和由这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本课出现的新词语,认识2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1.播放农民在地里插秧、割稻的录像。
2.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遥远的古代,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农民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吗?他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识字学词学句(一)4》的学习来了解一下。(板书:节气歌)
二、自读词语,加深了解
1.出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出示“谷”字多读几遍。
3.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节气。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补充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有些二十四节气方面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再读词语,了解四季。
1.小组合作,分一分哪些节气是春天的,哪些是夏天的,哪些是秋天的,哪些是冬天的。
2.集体交流。(板书: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3.学习词语,找找规律。
(l)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就是表示春天开始了。你们能说说“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什么吗?
(2)请同学们说给同桌听。
(3)谁还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气是表示什么?
四、小结提高,深入了解
l.请同学们想想,知道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好处?
2.同学小结。
3.教师小结: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节气名称
1.齐读二十四节气名称。
2.指名读。
3.分四季读。
二、自主协作学习
1.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诗句3遍。
(2)用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1个生字,读准字音。
(3)用诗句和课后第二题对照,看看自己读懂了几句。
(4)把二十四节气名称和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对照,找找自己能对出几个。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
(l)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我读懂了第一行,明白了这句诗中第一个“春”是指“立春”,“雨”是指“雨水”,“惊”是指“惊蜇”。第二个“春”是指“春分”,“清”是指“清明”,“谷”是指“谷雨”。)
(2)学生分小组说以下三句。
(3)指名说,评议。
4.指导朗读诗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练习熟读背诵
1.听录音读。
2.分男女生读。
3.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流利。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四、识字、写字指导
以学生说记为主,老师作适当的补充。
1.“谷”:两个“八”下一张“口”。
2.指导书写。
这个字上半部分要写得比“口”宽些。
3.抄写生字。
五、巩固练习
1.用“谷”字口头组三个词。
2.回家把自己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告诉家长。
3.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儿歌等。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外收集有关节气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画出这个季节的景物,说说这个季节中的六个节气,及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同学之间交流,看看谁说得好。
40、加了一句话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
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41、加了一句话教案教学设计
加了一句话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 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从故事中体会到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体现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 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1、 读一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要求。
(1) 了解盲妇人乞讨过程中情况的变化的原因。
(2) 说说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阅读感受。
2、 按阅读要求,自读课文。
(1) 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 边读边在课文上做记号,把表现盲妇人乞讨过程中情况变化原因的重点词句画出来。
(3) 把课文最后一段话多读几遍,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感受用铅笔写在课本上。
3、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有疑难的问题做好记录。
4、 教师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巡视指导。
三、 检查自学,集体释疑。
1、 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要求说清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2、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梳理,确定解释重点。
3、 学生集体解疑,教师适时点拨。重点讨论: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1) 比较朗读下面这组句子,说说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2) 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3) 交流各自的感受,理解“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体会这句话能打动人的原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以抒情的语调来读,教师可范读最后一段话。
四、 相互采访,感悟内化。
1、 请一位同学扮记者,其他同学扮采访对象,进行现场采访,深入理解加上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
2、 变换采访角色,换位体验。
五、 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板书
4* 加了一句话
“我什么也看不见” (不幸)
(风烛残年) (贫困交加)
“春天到了, 我什么也看不见!” (更不幸)
资料提供者:
42、加了一句话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佝偻” “衣衫褴褛”“乞讨”“漆黑”“魔力”“风烛残年”等词语意思。
(2)读课文结合看图,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3)练习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
(1)自学讨论,师生合作交流。
(2)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通过读文能体会真情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语言的魔力很无处不在的人间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在乞讨。中午,她什么也没得到,晚上,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
2、边读边想: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的?在哪加的?加了一句化后有什么变化?
三、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重点:木然 衣衫褴褛 魔力 风烛残年)
交流自学2的问题
重点:是什么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呢?是因为诗人加了四个字“春天到了”出示句子“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小组交流,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五、课文最后一段说“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自由读最后一段,把你的体会说一说,在旁边写一写,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诗人多么善良,富有同情心;人们也同样富有同情心;人间真情无处不在。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吗?)
学生练习朗读 齐读
七、课堂练习:
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板书设计;
4*加了一句话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美好————不幸
(衬托)
资料提供者:huangjihon
43、4加了一句话教案教学设计
4*加了一句话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课插图的投影片
学生:前留意广告词,收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五、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
44、《识字学词学句》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和由这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本课出现的新词语,认识2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1.播放农民在地里插秧、割稻的录像。
2.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遥远的古代,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农民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吗?他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识字学词学句(一)4》的学习来了解一下。(板书:节气歌)
二、自读词语,加深了解
1.出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出示谷字多读几遍。
3.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节气。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补充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有些二十四节气方面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再读词语,了解四季。
1.小组合作,分一分哪些节气是春天的,哪些是夏天的,哪些是秋天的,哪些是冬天的。
2.集体交流。(板书: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3.学习词语,找找规律。
(l)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就是表示春天开始了。你们能说说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什么吗?
(2)请同学们说给同桌听。
(3)谁还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气是表示什么?
四、小结提高,深入了解
l.请同学们想想,知道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好处?
2.同学小结。
3.教师小结: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节气名称
1.齐读二十四节气名称。
2.指名读。
3.分四季读。
二、自主协作学习
1.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诗句3遍。
(2)用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1个生字,读准字音。
(3)用诗句和课后第二题对照,看看自己读懂了几句。
(4)把二十四节气名称和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对照,找找自己能对出几个。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
(l)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我读懂了第一行,明白了这句诗中第一个春是指立春,雨是指雨水,惊是指惊蜇。第二个春是指春分,清是指清明,谷是指谷雨。)
(2)学生分小组说以下三句。
(3)指名说,评议。
4.指导朗读诗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练习熟读背诵
1.听录音读。
2.分男女生读。
3.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流利。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四、识字、写字指导
以学生说记为主,老师作适当的’补充。
1.谷:两个八下一张口。
2.指导书写。
这个字上半部分要写得比口宽些。
3.抄写生字。
五、巩固练习
1.用谷字口头组三个词。
2.回家把自己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告诉家长。
3.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儿歌等。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外收集有关节气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画出这个季节的景物,说说这个季节中的六个节气,及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同学之间交流,看看谁说得好。
45、识字学词学句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3个生字。
2.图文结合,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我们这里的景色是怎样的?就在同一时间,我们祖国的海南岛、长江两岸、大兴安岭的景色是不是和我们这里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
二、看图理解课文:
出示幻灯片
1.(出示第一幅)同学们仔细看,图上有什么?这是在哪?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感受到这样的景色怎么样?(认读“大兴安岭”、“雪花”、“飞舞”这三个词)
(大兴安岭在我国的北方,那里的雪花还在飞舞,光秃的’树枝上压着白雪,大地一片银白,气候十分寒冷。)
2.(出示第二幅)你通过看图,了解到了什么?(认读“柳枝”)
(长江两岸,柳枝刚刚发芽,大地绿草如茵,轮船在江面上驶来驶去,气候温和宜人。)
3.(出示第三幅图)这是哪,你感受到了什么?(认读“海南岛”“鲜花”“盛开”)
(海南岛,鲜花盛开,热带植物郁郁葱葱,一派夏季风光。)
4.练读字词:“大兴安岭,海南岛、雪花、柳枝、鲜花、祖国、广大”
三、自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l.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想想课文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3.指名读课文,领读生字词,分析字形,认识“礻”“雨”“纟”。
重点指导
“兴”是“ ”不是“ ”
“祖”左边是“礻”,右边是 (且),不要多加一横。
“广”与“厂”区分,“已”与“己”区分辨别。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看图,认读生字词
二、看图学词学句
1.出示这三幅图,思考:它们在同一季节里景色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2.文中是怎么描述的?指名演第1句话。
①(出示大兴安岭春景图)体会“飞舞”。大兴安岭的景色怎样?为什么到了春天,大兴安岭的雪花还在飞舞?理解“还在”。
②长江两岸,海南岛上又是怎样一番景象?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已经”,还可以用在哪?理解“到处”。
3.再读第一句话,你明白了什么?为什么它们在同一季节的景色不同?说明了什么?
(春天里,这三个地区在同一时间气候却差异很大,说明我们祖国多么广大)
4.齐读最后一句:理解“广大”“多么”,试着用“多么”说话。
5.指导朗读全文,我国这么广大,风景这么美丽,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么样?用赞美和自豪的语气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我爱祖国”小小联欢会。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画画,朗诵等等。
46、大班教案《改错句》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游戏,能察觉错句,提高对语言的判断能力。
2、初步学习改错句的基本方法,能够逐步将改错句的基本方法运用到游戏中去。
3、能理解画面的主要内容,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改错句
活动过程
一、了解常识性的知识
1、课件演示: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图片
图片一
你们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这是什么季节?夏天开什么花?
图片二
图上是什么花?这是在哪个季节开的?
冬天开梅花
图片三
小鸡的爸爸是谁?妈妈呢?公鸡生蛋还是母鸡生蛋?
图片四
金鱼生活在什么地方?
2、小结:我们通过刚才观察图片已经知道,夏天开荷花;
冬天开梅花;鸡妈妈是母鸡;鸡爸爸是公鸡;金鱼生活在水里,小鸟会在天上飞。
二、“出错”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咦?!只有一个小朋友的眼睛听着外面。
(“听”说重一点,要自然说出)
2.( 让幼儿听着感到好笑时,紧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怎么啦?我什么地方说错了吗?那应该怎么说?
三、与幼儿共同讨论学习改错的方法。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几幅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1.课件演示
(1)“冬天来了,荷花开了”有问题吗?那怎么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改的是前面的地方,还有没有其他改法?
(2)“大公鸡在草丛里下了一只鸡蛋”
(不语,故作疑问状,引导幼儿用两种方法改正)
(3)“小鸭在天上飞来飞去”,谁会用两种方法改正?
2.与幼儿讨论改错的正确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改正错句的时候都运用了两种方法,谁发现了是哪两种方法?
小结:一是可以改句子的前半部分,二是可以改正句子的后半部分。
四、改错游戏,拓宽幼儿思路。
教师:刚才我们改了很多错句,现在我又要出一些错句了,看小朋友会不会改正。
(1)我吃完饭了刚才
有没有问题?怎么改?
(2)小明在听故事书,滴答滴答下大雨了
对,大雨应该是哗哗的,滴答嘀答是小雨。
(3)她难过地哈哈大笑”
难过就不会哈哈大笑,开心才会哈哈大笑。
教师:我们教室好玩的东西可多了,有雪花积木,还有智力魔珠,
还有翻版乐,还有拼图,还有编花篮。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这是我们小朋友经常说的一句话。对,还有只能用一次,
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最后一个才用还有。
五、小结:以后,我们在和别人说话时,发现别人说错了就要帮助别人改正,
改正的时候应该面对面的小声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