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维纳斯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米洛的维纳斯教案一等奖-风君雪科技博客

1、米洛的维纳斯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探讨文章的主旨,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领悟本文美学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注意表述特点

  2.领悟本文美学观点,理解艺术作品的暗示性带来的审美效果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解题

  通过对维纳斯的简单介绍引入本文话题对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再通过对维纳斯的美的讨论,引入本文话题重点——断臂。

  二、 研习课文

  1.默读课文

  ① 找出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归纳主旨

  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② 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失去双臂;二复原双臂;三必失双臂

  ③ 文章围绕维纳斯的双臂,从哪几个层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论证?

  明确:用辩证说理的写作方法,从正面、反面、侧面说理

  2.各自阅读课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方法)

  (1) 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2) 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 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 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

  (5) 这一方面的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面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3.课堂讨论

  (1) 维纳斯失去双臂使她成为美的典型,是由她的手臂的残缺产生美,在其它领域,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

  (2) 残缺就是美吗?维纳斯双臂残缺带来美的关键就在于失去了的双臂产生了艺术作品的暗示性作用,给人带来无尽的联想。在其它的艺术作品中,你能找出相似的例子吗?

  4.作业: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断臂维纳斯”的说明文。

2、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 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出神入化发掘矫揉造作标新立异赘言丰腴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胳膊顺理成章迥然不同回溯精美绝伦驰骋饶有兴趣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3、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 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出神入化发掘矫揉造作标新立异赘言丰腴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胳膊顺理成章迥然不同回溯精美绝伦驰骋饶有兴趣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4、米洛斯的维纳斯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理解文意的本领;

2、领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教师解疑为主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传说、欣赏其图片,对其美的特征进行体味;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划出文中的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几千年来,人类留传下来许多艺术作品,人们常常为众多的艺术作品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原因遭到毁坏而感到婉惜,但是有的作品因为毁坏(残缺)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如“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师生互动

1、爱和美的维纳斯(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有关维纳斯的知识)

教师总结: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高约204厘米,亚力山德罗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现收藏于法国的卢浮宫。

在古希腊,表现女性美的雕像极其丰富。对于爱和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雕像(其他还有许多绘画,如《维纳斯的诞生》),她已成为赞美女性美的代名词。传说维纳斯是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王子的10年战争。

这尊雕像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l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

2、你对雕像有什么看法(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莱特”,但是就某些艺术作品的评价,还是有共性特征的。对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我想同学们不会有什么异议的,但对其美的内涵,每个人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3、课文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座雕像的呢?

学生:读出表明作者对雕像看法的语句。

教师确定:对雕像的总体评价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富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对失去双臂的看法:“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三呀!”

4、文中关键句、疑难句释疑

①她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如果维纳斯的雕像是完整的,那么它的美也就是定型的,不能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把整体的雕像称之为“特殊”,而把失去双臂的雕像称之为“普遍”,而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因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甚至“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又怎能比得上包孕着不尽梦幻的万‘无”,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虽然雕像整体美,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这是符合虚实相生、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艺术原则的。

②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广更久的时代。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的艺术效果。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欣赏雕像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产生想象,为维纳斯安上了自己心中认为是最合理最完美的手臂。这样她就会超越时空,成为千古流传、永不泯灭的艺术杰作。

三、教师总结: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看法的(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节)正面阐述自己对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看法。

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虽然她失去双臂是偶然的,和创作者的本意毫无关系,但是她却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到普遍的一次质的飞跃,获得了作品的完整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4,5节)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他反对复原维纳斯的那两条失去的双臂的方案。即使这些方案都是有根据的,也是倒人胃口的。人们对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已有发溯而上呢?即使是两条精美绝伦的手臂,也不能让作者改变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时,作者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名义”来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6,7节)从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这里残缺的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一个部分。因为只有手才是人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的最主要的媒介物,失去了“双臂”才会让人产生她和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的丰富的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作业:讨论

1、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指什么?

2、文中的“普遍”和“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3、“这一方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这句话如何理解?

5、米洛斯的维纳斯语文教案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

一、由插图导入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二、检查预习(见人教社教案226页)

三、讲析课文

(一)中心论点

本单元学习的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

(提问:本文属于那一种?第二类)那么本文作者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二)中心论点第一方面: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请迅速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重要语句。)

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

提问:“某些东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即“美术作品的命运”,也就是艺术作品完成后,它的坎坷经历,这会给它带来一种经历沧桑的厚重感,或者更多的东西。因为世界是相对的,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珍惜,因此那失而复得的东西,不它是完璧,还是残缺,都显得更加珍贵。那种经历也便成为艺术的一部分,看不见却可感,所以我们称之为“虚”。

引申:虚实相生,即空的部分和实的部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空的部分可以补充实的部分,由实的部分又可以想象空的部分。正如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出示几幅国画,例如“独钓寒江雪”

⑵“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这一句的含义是,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不受雕像内容的限制,进入更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活动中,即可以展开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具有普遍性的。

“舍弃部分”指的是失去的双臂,“获取完整”意义是维纳斯失去双臂后,从整体效果上看,艺术价值反而大大提升了。

⑶“散发着……神秘气氛”

⑷“获得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

⑸“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⑹“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学生活动]

1.维纳斯是一种真正美的东西,她的手的残缺会影响她的美吗?(当然不会)

例如:西施从“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知道,西施有胃痛,而且据说她还经常咳嗽,难道仅仅因为她有这些毛病,就没人喜欢她了吗?(生笑笑说:“不会,很多人抢着呢!”)关键的因素就是本质上美与否,对吗?

再如,臭豆腐

2.既然残缺不影响她的美,那现在要不要复原她的手呢?如果复原,怎么复原,请大家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3.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4.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5.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不要复原)你从文中那些话看出来的?(请一位同学读出来)

从“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一直到段尾。

6.为什么“我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怎样理解这种心情?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审美心态,正如:上网聊天两个人未曾谋面,却在网上相知相交,情深日笃,直至朝思暮想,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是希望和对方见面吗?

生:害怕,恐惧

生:怕来了一头恐龙!

由此可见,真正怕的应该是现实会打碎原有的想象。作者对维纳斯的欣赏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他怕新的形象会影响原有的欣赏模式。

7.为什么我会对真正的原形那么恼火?

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不是有手臂的原形,倒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一旦真正的’原形出现在面前,一旦由残缺而产生的美感丧失殆尽,那倒是令人恼火的。

8.作者以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以艺术的名义”,他认为自己排斥所谓的“原形”,不是出于个人好恶,而是对“两件”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衡量后得出的判断。

(二)、中心论点第二方面

⑴上面我们所讨论的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再仔细研究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好象不止这一层,大家看看这句话还包含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其实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开始我们已经找过跟第一个问题相关的重要语句,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集中在1-5段,那么另外两个段落讲的是不是第二个问题呢?浏览一下,迅速回答我。(是)请告诉我能证明你的答案的重要语句。

答: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

⑵那么你可不可以在这两段中找到答案呢?

答: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正相反,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怎么理解这些话?比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女神仙,她以手多著称,(生答:千手观音),她有这么多的手,这些手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手也许在托着一个花瓶,有的手也许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许在拿着一个手机,因为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没东西可拿,只是在迎风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即使她有一千只手,也数的尽,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来,藏在她的衣袖里,又有谁知道她有多少只手呢?

再如金庸、古龙里武侠人物,‘整天把武器挂在身上的人,与从不让人看见他的刀的小李飞刀比起来,那个给你冲击更大呢?现在如果你按照你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去复原,满意的是你个人,别人未必会喜欢,但如果不复原,则皆大欢喜,对不对?何止是对啊!简直是太好了,现在我都恨不得把我的手臂也砍下来了!(完整≠完美)

但是仔细想想,作者的话也不免有些武断,比如前文所说的胜利女神。

四、小结

经过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得到了两点感悟:

一是艺术创作注重虚实相间,“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

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这种艺术手法在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中也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从绘画到音乐,到文学无不展现。

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另外还有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国古诗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说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之类。

唐代贾岛有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让学生来赏析)

明确: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崔护也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让学生赏析)

明确: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如事情成为“人面已到山后去,骑驴迎来不宜迟”,就简直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六、共勉艺术鉴赏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任人依自己的眼力和心界在这一空间蘅定自己的水准。人的文化水平高低、心胸宽狭、人格优劣都在艺术鉴赏中毫无遮拦地显露出来。

6、米洛斯的维纳斯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出神入化发掘矫揉造作标新立异赘言丰腴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胳膊顺理成章迥然不同回溯精美绝伦驰骋饶有兴趣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7、《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第一课时

目标:1、品味维纳斯的残缺美,培养初步的审美情感。

2、明确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3、了解一定的审美技能,初步欣赏艺术作品。

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

一、预习指导:早读自读课文

1、找出生字并解决,积累成语。

2、明确课下注释一、二,了解维纳斯的来历及作者的观点。

(以上问题设置,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研究课文,把握作者观点,为上课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积累知识,落实双基。)

二、上课导入:

1、课前放音乐,创造和谐气氛。教师准备好课件。

2、导语:同学们有谁去过法国吗?知道法国有名的博物馆有哪些吗?(学生七嘴八舌反应,进入情境。)好,请同学们看这座建筑(演示罗浮宫),这是法国一所著名的博物馆,这里珍藏着被誉为“世界三宝”的三件杰作,请问:它是什么博物馆?(学生交头接耳,教师演示图片,出示“卢浮宫”三字)对,它就是卢浮宫,它里面珍藏的闻名于世的三件珍宝就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及胜利女神——尼卡(教师演示三者图片,板书:世界三宝:维纳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尼卡)。

(用图片导入,既形象,又可以吸引学生,迅速切题)

而作为“三宝”之首的维纳斯,人们对她的争论历来不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小说家、诗人——清冈卓行的美学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并板书题目、“美学随笔”)通过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演示目标)

三、质疑探讨,检测预习效果。

1、这是维纳斯的正面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自由发表见解:你认为维纳斯美吗?为什么?(生四、五人回答)

2、好,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很有见地。到底维纳斯因为什么而成为流传于世的雕塑杰作呢?一般情况下,应怎样去欣赏她呢?下面请大家翻书到48页,请一位同学读框题中的材料,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仔细看图像来体会。(一生读,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图)

3、问:这里介绍了一般人眼中的维纳斯的美,由此,你打算怎样欣赏一座雕塑,能谈谈吗?(生答)所以,欣赏一件雕塑作品,我们首先要审全貌,再注意观察细节。要想进一步了解的话,那就要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

4、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谁能讲讲,维纳斯是怎么被发现的?(提问一生讲)

从维纳斯被发现的材料中,我们了解到:一开始,维纳斯并不是断臂的,她的双臂本来是完好无损的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断臂的维纳斯。大家都知道: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希腊神话中又叫阿佛洛狄忒,可见她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如果现在叫你选择,你是选择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呢,还是选择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为什么?(叫几名学生回答)

5、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大家的回答中,我得到了这样的观点:双臂完好的维纳斯与断臂的维纳斯都很美,但,有双臂的她却只有一种形象美,而双臂残缺的维纳斯恰恰因为失去了双臂,则更能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不同的人脑海中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维纳斯,而且,她都是美的。也就是说,是残缺激发了人们的无穷想象力,维纳斯才有了永恒的美,可以跨越时空,流传万代。这就是艺术上的残缺美(板书:艺术的残缺美)。维纳斯虽然双臂残缺了,但却使人生发出无数双手臂,一座雕塑因为观众的创造想象而有了无穷无尽的美和永恒的生命力,成为传世杰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读者、观众的创造想象对于艺术作品的再创造。这也是维纳斯失去双臂的魅力所在。所以,欣赏艺术品,还需要观众的创造想象力(板书:创造想象)

(这一步骤既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测,又为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打好铺垫,同时,也突出了学习重点。)

四、研讨课文,深入领会,把握作者观点。

大家探讨得很好了,那么,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2、作者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失去别的部位可以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分小组自由讨论一下(生答概括:维纳斯为了美必须失去,这样才能“漂向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从单一、部分、特殊中产生质的飞跃,成为普遍、完整、无限。“缺陷的美”正是“完整的美”,残缺,恰是完整,因为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呈现给人们的是单一的定型,是特殊的明确的个体,无法令人产生不尽的想象,从而难以超越时空,跨越永恒。而断臂使维纳斯“从“有限”中见出“无限”,由观众构建无穷的想象,使作品“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奏响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而且,作品只能失去双臂,也就是说,艺术上的残缺美必须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不美了。)

3、也就是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像文学作品一样,当它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中时,由于文字的不可定型性,使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从而形成对于人物的不可定性的美,比如林黛玉。可当她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由“陈晓旭”这个演员扮演时,林黛玉就成了一个林黛玉,不可能再使观众产生无穷的想象,因此,许多红学迷坚决不看电视剧,原因正在这。这与维纳斯的残缺美异曲同工。

4、那么,毕竟恢复双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的,因此出现了许多设想。对此作者怎么看?(生研读课本然后回答)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使维纳斯双臂复原,那么则失去了美感气氛,与双臂残缺相比,其欣赏价值就相去甚远了。艺术作品贵在创造力,能激发观众的无穷想象,这,也恰恰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作者极力反对为维纳斯复原双臂,认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相反,却使人产生恐惧、空虚的感觉,害怕破坏残缺美。”作者的这一观点通过对比体现鲜明。(板书:对比)(这一步骤是本课学习的主体,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领悟作品主旨的关键之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深入体会。本设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者观点的领会。)

双臂完好——单一、定型、部分——丧失想象力艺术上的

(板书:维纳斯(阿佛洛狄忒){对比}残缺美

虚实相生

(爱与美的女神)双臂残缺——普遍、不定、完整——引发想象力

失不失——必失

作者观点: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对比}神秘气氛、生命之梦、不尽的

失什么——双臂“无”、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五、练习迁移,讨论深化。

1、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蒙娜丽莎(演示蒙娜丽莎),根据刚才学习的体会讨论一下她美不美?最美在哪里?为什么?(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小结)蒙娜丽莎代表了“人”的觉醒,“人”美丽,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渴望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突出表现,他们表现“人”的追求,“人”的美,讴歌“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画面中的人物,端庄、蕴藉、典雅、含蓄,她身上散发的气息,倾倒了无数欣赏者。尤其是她神秘的微笑,使人们猜测不出她为什么笑?那微微上翘的嘴角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了,而这,恰恰就是蒙娜丽莎千古不朽的真谛所在,因为,它激发了人们永恒的无穷的想象力,使人们不停地去研究探讨它。这与维纳斯断臂的艺术魅力是一个道理。

2、通过学习,我们应明确:欣赏艺术作品贵于创造力,只有这样,美才无处不在。

(板书:创造想象)

(此步骤是对课文的迁移理解,也是对目标的深入完成,更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创造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艺术瑰宝维纳斯断臂的残缺美,领会了作者的艺术见解,同时,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艺术鉴赏力。课下大家要落实。那么,对于这篇美学论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想探讨,课后题二、三怎么理解,下节课我们再深入研究练习。

七、作业布置:

1、巩固新知,完成《基础训练》课内阅读题一。

2、研究性作业(任选一题,写一篇小作文)。

⑴谈维纳斯的残缺美

⑵蒙娜丽莎的微笑

⑶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上述作业的布置,在落实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更深化理解课文。)

8、《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教学目标:1、能力训练点:培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以学生讨论、教师释疑为主。

教学安排:

一、教师引入,激情激趣

提问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美的人和美的事物,对美都有一些或深或浅的认识,请大家说说自己所认识理解的美。明确:诸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情美、崇高美、悲剧美、和谐美、整体美、优美、壮美、凄美等等,学生知道多少说多少,不求全,不求一定深刻。

提问2:为什么环肥燕瘦西子病却都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呢?为什么梅艳芳红颜早逝令许多人悲痛惋惜,可也有人说她的死是一种美,是绝代芳华呢?为什么因曹雪芹困顿早逝而没有写完的《红楼梦》却依然令人痴迷说不尽道不完呢?为什么美丽的“维纳斯”雕像失去了双臂却被举世公认为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呢?明确: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杨玉环因其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赵飞燕因其瘦而更添轻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娇媚婉转之韵;梅艳芳虽天夭其寿却芳华绝代,给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红楼梦》而辞世,却引出了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维纳斯虽失双臂却从其出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倾倒了全世界的观赏者,漂向了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时代。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个美学命题:缺憾也是一种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多彩。

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冈卓行先生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缺憾美,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缺憾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然后提问3:你对维纳斯了解多少?你个人认为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哪个更美?为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用投影仪展示罗浮宫的世界“三宝”图片,简介西方神话中的维纳斯,同时介绍文学史上海涅、乌斯宾斯基、屠格涅夫等作家与“维纳斯”有关的几个逸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探讨主旨

(一)、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问题4: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要求学生必须用文中原句回答,这一步主要是让迅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及能佐证各部分大意的关键句,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明确行文的思路)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结构大体如下:(板书)

一、必须失去双臂

二、不可复原双臂

三、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深入理解课文

1、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生读第一部分,并思考问题5: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学生快速浏览,划出相关语句,然后回答(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板书) 一次飞跃 一种神秘气氛 多种生命之梦

失去双臂 ———— 整体美

一次追求 无数秀美玉臂 神秘奋然一跃

提问6:在这里 “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提问7:第3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维纳斯的美的?明确:从形体美和内在气质两方面来表现的。

提问8: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本文启示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2、、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后回答。提问9: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尽量用原文回答)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提问10: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这里的“无”是指虚的,普遍的,无尽的想象空间,潜在的无尽生命力,多样的选择性;“有”是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再美也是定型。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提问11: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提问12:面对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你能设想一些复原方案吗?(应以生为主,任由想象)

提问13:也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本文启示二: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3、研习课文第三部分

生自读第三部分,质疑答疑。提问14:假如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回答)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提问15: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本文启示三: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4、总结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即如何认识“缺憾美”:①缺憾也是一种美,②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③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三、拓展迁移,外联内化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看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范例来佐证之。

1、理论论述:

①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无物之象”;

②《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实例:

①罗丹《沉思》《巴尔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归去马蹄香⑤齐白石画虾画鸟与朱耷画鱼⑥《寻隐者不遇》⑦《陌上桑》⑧《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⑨《老残游记》里对于王小玉歌唱的描写⑩“荷马史诗”中对于海伦的美的描写等等。(师用多媒体演示,指导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艺术原理,认识艺术空白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作用,并逐步学会运用。例子不必全用)

3、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①本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是否因为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请写3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②“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完美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③假如你去买“维纳斯”雕像,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请写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附)板书:

必须失去双臂(正面):美的典型→普遍美→一次飞跃→ 一种神秘气氛→虚

一次追求 多种生命之梦

无数秀美玉臂

神秘奋然一跃

抽象艺术效果

不可不失双臂(反面):受到限制→特殊美→失去丧失的美感→实

只能失去双臂(侧面):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

9、高一语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维纳斯与卢浮宫

大家知道维纳斯是谁吗?对,她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维纳斯的雕塑发现于米洛斯这个地方,大家知道她现在收藏于什么地方吗?她现在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据统计,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维纳斯雕塑就是他的“镇馆之宝”。

2.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3.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4.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二、初步感知美

讨论:断臂维纳斯美在何处?

明确:和谐美,残缺美。 形体之美,断臂之美。

1.头与躯体的比例

2.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

3.上下半身线条之比

4.“S”型的造型……

三、课文解读

教师: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

问题研究 1.为什么必须失去?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必须要失去?

(1)“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2)“我感到这是……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3)“那失去的双臂,……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玉臂”(4)“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2.无尽的想象

3.延伸:要是让你来画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画 你会怎样来表现呢?

启发: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 有臂:单一的、定型的、受限制的

维纳斯双臂残缺,反倒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填补空缺,这样也就有了无尽的美感和魅力。

问题研究 2.为什么不能复原?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不能复原?

(1)“因此,对我来说,……全是些奇谈怪论”

(2)“这一方……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3)“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2.请试着给断臂的维纳斯修复两条完整的胳膊。(略)

3.残缺与完整哪个更美?(美的事物是不局限于完整还是缺失。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丰富的心灵,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

问题研究 3.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只能失去?

(1) “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来讲……其它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2) “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不可以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由于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生命之梦”

2.讨论:

(1)是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呢?

(2)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傅雷《蒙娜丽莎之美》)

)

教师:小结

1.(略)

2.谈谈你对艺术美之感悟

(1)“艺术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 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愿望”。

(2)在艺术创造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能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3)艺术因缺憾而可能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可能丰满。

四、拓展延伸

1.根据关键词设置情景,分别说一段话。

拍卖会上――商人――维纳斯

博物馆内――清冈卓行――维纳斯

2.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弗里迪克布朗

请将维纳斯的美和这个科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10、高一语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优秀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用散文的笔法写就的一篇艺术评论,谈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因偶然缺损双臂而意外获得了非凡的美学价值,观点建筑在哲学,文艺美学的基础上,表述又极具概括性,因而内涵深蕴。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感悟。

2、深入探讨重要语句,体会句子含义。

3、虚实相生无中生有的艺术辩证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在巴黎的中部,有一座著名的宫殿,它的名字叫卢浮宫。有这里荟萃着无数人类文化瑰宝。其中以卢浮宫三宝最为引人注目。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而有了永远的魅力,还有张开翅膀奏响海战凯歌的胜利女神,只是她的头颅已经失去,还有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

不知道是岁月的流失或者是一次意外使她残缺了双臂。而事实上米洛斯的维纳斯共有两尊,可是耐人寻味的却是,双臂完好的维纳斯默默无闻,可是断了双臂的维纳斯却漂洋过海,穿越了久远久远的时代而大放异彩。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2.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

3.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4.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5.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三、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1.教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除了我们已经看过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2.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教师小结

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五、扩展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哪些人或事物(可具体也可抽象),他们正是为了因为残缺而完美,因不完整、不圆满而更有价值。

例1: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有两度残缺,一是后四十回的失落。二是结局,宝玉披着大红氅子,在茫茫的雪地里踽踽独行,不知去向何处,只能看到走向一片苍茫。这个结局是残缺的,它打破了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正是这种残缺才使它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例2:诗歌是残缺的,它正是因为空白而带给了读者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而正因如此,才让它成了文学殿堂的一朵奇葩。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刻画。

六、小结

人生是残缺的,总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正是因为有了痛苦的加入,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真正经历伤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过。黛玉的美在于她没没能实现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即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梵高的美在于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停感到巨痛,贝多芬的美则是在失聪后用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文章。如果说生活中的残缺让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魄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让人雀跃与敬仰。人间没有完美,完美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地方。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点燃了人们探索追求的激情。所以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我们应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当我们学会正确对待残缺时,我们就会发现,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板书设计:

残缺+联想=完美

虚实相生

参考资料: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2、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3、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11、高一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出神入化发掘矫揉造作标新立异赘言丰腴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胳膊顺理成章迥然不同回溯精美绝伦驰骋饶有兴趣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12、高一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学案
【活动目标】
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筛选信息,提升审美素养。
【基础知识】
注音:
攫住( ) 矫( )揉造作 赘( )言 丰腴( ) 胳膊( ) 回溯( )
驰骋( ) 迥( )然不同 擎( )着 气氛( ) 匀称( ) 脊( )背
释义:
出神入化:
标新立异:
销魂勾魄:
顺理成章:
精美绝伦:
文学常识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 ———–、——–。法政大学教授。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
【文本梳理】:
1. 速读全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一、(1—3)必须失去双臂
二、(4—5)不可复原双臂
三、(6—7)只能失去双臂
2. 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必须用文中原句回答)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3.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4.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感受和看法?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5.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词句揣摩】
1.“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这一句中“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句那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
“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3.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的精妙绝伦。这里的“无”和“有”的内涵是什么?
“无”是指虚的,普遍的,无尽的想象空间,潜在的无尽生命力,多样的选择性;“有”是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再美也是定型。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
【讨论探究】
对于 “缺憾美”,这一美学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
①缺憾也是一种美,缺憾也是一种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多彩。
②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③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只要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可。
【写作平台】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完美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我的补充】

【同步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攫住(jué) 毋庸赘言(zhuì) 匀称(chēnɡ)
B.发掘(jué) 变幻无穷(huàn) 回溯(shuò)
C. 捅(tǒng)掉 销魂勾魄(pò) 驰骋(chéng)
D.丰腴(yú) 一览无遗(yí) 臂膊(bó)
2.下列词语(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标新立异 出神入化 顺理成章
B.出乎意料 完好无损 精美绝纶
C.烘云托月 百看不厌 驰聘想象
D.不可思议 骄揉造作 擎着盾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A.我们要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了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B.我们的朋友为了我们的胜利而高兴是可以理解的。
C.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D.我认为医学院不该让他这样的学者为了这种事情操心。
4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A.汽车制造大有学问,光是外观就很讲究,外形流不流线型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出来的,而是要经过风洞实验才能判断出来的。
B.伪造国家货币或贩卖伪造的国家货币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C.今天我们去参观高科技农业生产基地,走在半路上,忽然下起雨来,路滑得很,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跌了个四脚朝天。
D.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采陶器皿,所绘的花纹变化多端,绚丽多彩。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A.他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物,优点缺点一览无余。
B.爷爷肚子里有许多新奇的故事,那是故事跟《聊斋》差不多,全是奇谈怪论。
C.我们党与时俱进,标新立异,带领人民奔向四个现代化。
D.科研人员用尽心思,矫揉造作,这才有了神舟飞船的成功飞行。
6.将下面句子变为陈述句。
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
①缺憾也是一种美,缺憾也是一种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多彩。
②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③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只要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可。
二、阅读部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7.根据不同的要求,将画线句子变成不同的单句。
(1)突出维纳斯像的发掘情况:
(1)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
(2)突出维纳斯像的最后结局:
(2)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后被法国人购下的维纳斯像被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8.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对此”的“此”的指代对象说明正确的一项是(C)
A.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
B.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C.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更久更久的时代。
D.我既感到这是一次……偶然追求。
9.用课文中的其他语句解释末段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的臂膀……奋然一跃呀!”10.这句话的含意是玉臂的恢复,表面看似完整,实际上会破坏断臂所散发的神秘气氛,限制人们的想象,也就失去了抽象意义上的天地神妙的整体美。
【拓展】
虚与实的艺术
戏剧舞台上的日行千里,冰封雪飘,都借助场景特效来完成,试想不只是扬鞭之势,而是真的驾马策鞭于舞台之上;不是插科打诨,而是真刀真枪的翻打格斗,这还是高于生活真实的舞台艺术吗?
曲径通幽,竹木掩映,亭台一角,廊腰缦回,这便是古典园林的雅致之美。
乐曲有急缓高低,或悠长或间歇,才有了节奏和旋律,白居易《琵琶行》里有“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无声胜有声”,也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激越高亢;朱自清漫步荷塘,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也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知音相遇的《高山流水》,阮籍钟爱的《广陵散》想必都是急缓适宜,停歇有度吧。
将虚实结合得最好的,当属绘画艺术,齐白石画虾无水,跃然欲出的虾影却见水之清澈;画山于山腰绕以云带,方显山之高峻,画水,在渺远处隔以山石,方见水之辽远。有一幅画叫《深山藏古寺》,不画山中古寺全貌,亦不画林木掩映的古寺一角,只画一和尚于山溪中汲水,这古寺真的藏于山中了;还有一幅画,叫《踏花归去马蹄香》,却画马蹄起落处有蝴蝶翻飞,相较与马践落花,一片狼籍您觉得如何呢?
古典诗歌中的虚实尤见了文人的巧思,于离别时想见别后境况的凄凉,柳永有词:“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来反衬现实的黑暗。“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写兄弟怀人,却写亲人念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浓浓秋思就在周身环绕,却说落入别家庭院;“五月渔郎相忆否?”明明思念已切入心扉,却去猜测家乡的渔郎是否忆起自己?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送别之时,却想着友人离去后,日日傍晚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恐怕只看得见,寒鸦飞尽和悠悠流水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以重逢的场景来写盼归的心绪。有虚才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意境,有虚才有想象神驰、跨越时空的艺术,实在的情感和景致要婉约地表达曲折地构建。
生活中也有善意的隐瞒和欺骗,那是将虚实融于宽慰、友好、鼓励的巧妙,当然也有虚情假意,溜须拍马,寒暄客套,一切外在的形式都没有实在的内核,找不到实质的依托,完全虚妄的灌溉一堆无聊的关系,一些珍贵的缘分却已经稍纵即逝。再比如流言,流言总是由一丁点的蛛丝马迹加上些缥缥缈缈的旁证,便似隐似显,似爱似恨,似假似真的壮大起来了,刹那间已经群鸦蔽天。而我们必须领受比沉默法则更高的法则,或许我们没有《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那么勇敢,但也不妨在谣言的雪球下做一枚石子,或者不去接过谣言的接力棒,或者在群鸦恶叫时做一个稻草人,骚扰一下他们的兴致,为的是保住一片不大的雪地和蓝天。
曹雪芹曾醒目的写道:“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那是“一把辛酸泪”的写照,芸芸众生,纷纷尘世,虚与实的精髓若参错了,无论是生命还是艺术就真的只剩下空洞和虚妄。
【我的疑问】

 

 

13、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匆匆流逝,它好像长了脚一般,在我们的脸上、身上都留下了脚印,这些脚印都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4.用“五个一”语文教学法梳理全文 。

【教学工具】

电化教学 PPT

【教学方法】

因是自读课文,采用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用“五个一”分析文本。

1.寻找一条线索:关键词:文本中的“时间”“岩石”

2.抓住一个重点:从书本后p46“阅读提示”,找到独立成段关键单句,文本第七段,二十五段、二十七段这些中心句。

3.明确文本素材组合的方式:分析文本31个自然段的衔接关系。

4:升华由文本内容得来的一个反思:找到文本表议论的段。

5.提炼一个主题:根据文本重点段归纳主旨。

(二)熟知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   )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3.《能力培养与测试》中本课作业。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上面就是时间的脚印教案了,你们都学会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网站。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最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一等奖

金字塔教学设计及反思 金字塔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幼儿园大班堆雪人教案 堆雪人教案

背影教案板书设计 背影教案一等奖

紫藤萝瀑布教案 紫藤萝瀑布教案全国一等奖

14、伟大的的心伟大的的心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的心

垂杨柳中心小学 马海莲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10个新词;

2.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体会并学习加巴页夫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其突破方法: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时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课抓住以下要点加以适当点拨:

(1)当加巴页夫听到受伤的中尉要水喝时,他便“一拐一跛的向河边走去”。“一拐一跛”说明他也受了伤,表明他不顾自己的伤痛照顾战友。

(2)路上,加巴页夫背着中尉前进,敌人轰炸时,他趴在中尉身上,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来保护战友。

(3)当苏霍夫请求加把页夫放下他时,加巴页夫坚定地说:“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表现出他决心要把战友背到卫生所。

(4)到了卫生所以后,加巴页夫指着苏霍夫对医生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这再一次表明加巴页府的心中时刻想到的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从上述加巴页夫的言行重不难看出他那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此外,对苏霍夫等人的语言、行动也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课文结尾,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如果有必要,教师应设计相应训练。

四、教学准备:

1. 对“信息收集”的提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请收集有关“卫国战争”的信息。

(2)战争中,战士们为救战友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有很多,找一找,读一读。

2.对课文内容“质疑”的提示:

(1)针对课题质疑。

(2)围绕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内容质疑。

(3)针对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质疑。

3.对“有一定内涵词句”理解的提示:

“你的心多么伟大呀!加巴页夫同志。”

提示:认真阅读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句子,仔细体会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感悟加巴页夫伟大的行为,进而体会其精神的伟大。

伟大的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出示书中插图导入: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腿部受伤的加巴页夫遇到了双腿负伤的苏霍夫,加巴页夫不但为苏霍夫包扎伤口,还不顾腿伤地背起苏霍夫向卫生所走去。

师生合作朗读10——14自然段。

教师读10(渐渐的、渐渐的……)

1

1、13自然段(苏霍夫的语言)。

过渡:(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地15自然段过渡。)

二、学习16——23自然段。

1、 朗读16——23自然段,想象当时情景。

2、 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语言的语句,联系当时的情况,体会加巴页夫的思想感情。

3、 全班交流。

交流指导重点1(实投):

敌机已经飞到他们头顶上了。苏霍夫清楚地看到了敌机上的驾驶员。机关枪开始扫射起来。

但是,加巴页夫既不惊慌,也不把他丢下。当敌机扫来第二梭子弹时,加巴页夫迅速地趴在中尉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把中尉遮盖住。

(体会当时情况危急,如果不脱身,定有中弹的可能。但是加巴页夫十分镇静,他保护战友的决心坚定,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果断地用自己的身体做了苏霍夫的“保护墙”,由此看出心中只有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随学生的交流,指导朗读18自然段。

2、 突出当时的情况,把实投中的两段话连起来朗读。

3、 从第15——19自然段师生合作朗读,先示范,师读

1

5、17,一个学生读

1

6、18第一局和19第一句,另一个学生读18后几句和19后几句,相当于分角色朗读。

交流指导重点2(实投):

“没有多远了,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

(体会到加巴页夫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把苏霍夫送到卫生所的决心,同样心中只有他人。)

指导朗读的方式:

2

2、23自然段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过渡:就这样,加巴页夫终于把苏霍夫背到了卫生所。

三、学习24——32自然段。

1、默读自学,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语句和其他感受深的内容,结合当时的情况体会思想感情。

交流指导重点(实投):

极度疲乏的加巴页夫指着中尉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

(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只想着他人,关心他人的伤势。把时间留给他人。)

在学生说到当时加巴页夫身负重伤的情况时,可让学生读初他伤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请学生读,说一说要表达什么。

2、 教师读,突出两个“他”字,让学生比较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加巴页夫心中只有他人的思想感情。

其他内容,如“他就是这样把你带回来的?”医生惊愕地问。

“是的,就是这样把我背回来的……可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从侧面突出加巴页夫的举动惊人,令人震惊之余,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教师朗读32自然段,学生感受此时此刻苏霍夫的心情。

六、 顺势提问:加巴页夫有一颗怎样的心?随之板书课题“伟大的心”

与教师合作,读

1

2、14自然段的加巴页夫的言行,回忆内容。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按要求画出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自由结合交流体会,准备与全班交流,连好朗读。

全班互动交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并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能互相指导朗读的方法或指导重点词的把握。

能在教师指导下,体会当时情况,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在朗读中,能说出自己通过朗读想告诉大家什么。

读加巴页夫的语言,表达果断保护和坚决帮助的心情。

默读自学,找出感受习有感情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朗读。

听朗读,体会感情,自由发言。

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伟大”体现在哪儿。

(他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装满他人的心。)

伟大的的心

垂杨柳中心小学 马海莲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10个新词;

2.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体会并学习加巴页夫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其突破方法: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时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课抓住以下要点加以适当点拨:

(1)当加巴页夫听到受伤的中尉要水喝时,他便“一拐一跛的向河边走去”。“一拐一跛”说明他也受了伤,表明他不顾自己的伤痛照顾战友。

(2)路上,加巴页夫背着中尉前进,敌人轰炸时,他趴在中尉身上,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来保护战友。

(3)当苏霍夫请求加把页夫放下他时,加巴页夫坚定地说:“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表现出他决心要把战友背到卫生所。

(4)到了卫生所以后,加巴页夫指着苏霍夫对医生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这再一次表明加巴页府的心中时刻想到的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从上述加巴页夫的言行重不难看出他那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此外,对苏霍夫等人的语言、行动也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课文结尾,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如果有必要,教师应设计相应训练。

四、教学准备:

1. 对“信息收集”的提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请收集有关“卫国战争”的信息。

(2)战争中,战士们为救战友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有很多,找一找,读一读。

2.对课文内容“质疑”的提示:

(1)针对课题质疑。

(2)围绕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内容质疑。

(3)针对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质疑。

3.对“有一定内涵词句”理解的提示:

“你的心多么伟大呀!加巴页夫同志。”

提示:认真阅读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句子,仔细体会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感悟加巴页夫伟大的行为,进而体会其精神的伟大。

伟大的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出示书中插图导入: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腿部受伤的加巴页夫遇到了双腿负伤的苏霍夫,加巴页夫不但为苏霍夫包扎伤口,还不顾腿伤地背起苏霍夫向卫生所走去。

师生合作朗读10——14自然段。

教师读10(渐渐的、渐渐的……)

1

1、13自然段(苏霍夫的语言)。

过渡:(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地15自然段过渡。)

二、学习16——23自然段。

1、 朗读16——23自然段,想象当时情景。

2、 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语言的语句,联系当时的情况,体会加巴页夫的思想感情。

3、 全班交流。

交流指导重点1(实投):

敌机已经飞到他们头顶上了。苏霍夫清楚地看到了敌机上的驾驶员。机关枪开始扫射起来。

但是,加巴页夫既不惊慌,也不把他丢下。当敌机扫来第二梭子弹时,加巴页夫迅速地趴在中尉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把中尉遮盖住。

(体会当时情况危急,如果不脱身,定有中弹的可能。但是加巴页夫十分镇静,他保护战友的决心坚定,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果断地用自己的身体做了苏霍夫的“保护墙”,由此看出心中只有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随学生的交流,指导朗读18自然段。

2、 突出当时的情况,把实投中的两段话连起来朗读。

3、 从第15——19自然段师生合作朗读,先示范,师读

1

5、17,一个学生读

1

6、18第一局和19第一句,另一个学生读18后几句和19后几句,相当于分角色朗读。

交流指导重点2(实投):

“没有多远了,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

(体会到加巴页夫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把苏霍夫送到卫生所的决心,同样心中只有他人。)

指导朗读的方式:

2

2、23自然段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过渡:就这样,加巴页夫终于把苏霍夫背到了卫生所。

三、学习24——32自然段。

1、默读自学,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语句和其他感受深的内容,结合当时的情况体会思想感情。

交流指导重点(实投):

极度疲乏的加巴页夫指着中尉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

(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只想着他人,关心他人的伤势。把时间留给他人。)

在学生说到当时加巴页夫身负重伤的情况时,可让学生读初他伤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请学生读,说一说要表达什么。

2、 教师读,突出两个“他”字,让学生比较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加巴页夫心中只有他人的思想感情。

其他内容,如“他就是这样把你带回来的?”医生惊愕地问。

“是的,就是这样把我背回来的……可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从侧面突出加巴页夫的举动惊人,令人震惊之余,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教师朗读32自然段,学生感受此时此刻苏霍夫的心情。

六、 顺势提问:加巴页夫有一颗怎样的心?随之板书课题“伟大的心”

与教师合作,读

1

2、14自然段的加巴页夫的言行,回忆内容。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按要求画出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自由结合交流体会,准备与全班交流,连好朗读。

全班互动交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并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能互相指导朗读的方法或指导重点词的把握。

能在教师指导下,体会当时情况,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在朗读中,能说出自己通过朗读想告诉大家什么。

读加巴页夫的语言,表达果断保护和坚决帮助的心情。

默读自学,找出感受习有感情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朗读。

听朗读,体会感情,自由发言。

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伟大”体现在哪儿。

(他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装满他人的心。)

伟大的的心

垂杨柳中心小学 马海莲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10个新词;

2.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体会并学习加巴页夫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其突破方法: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时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课抓住以下要点加以适当点拨:

(1)当加巴页夫听到受伤的中尉要水喝时,他便“一拐一跛的向河边走去”。“一拐一跛”说明他也受了伤,表明他不顾自己的伤痛照顾战友。

(2)路上,加巴页夫背着中尉前进,敌人轰炸时,他趴在中尉身上,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来保护战友。

(3)当苏霍夫请求加把页夫放下他时,加巴页夫坚定地说:“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表现出他决心要把战友背到卫生所。

(4)到了卫生所以后,加巴页夫指着苏霍夫对医生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这再一次表明加巴页府的心中时刻想到的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从上述加巴页夫的言行重不难看出他那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此外,对苏霍夫等人的语言、行动也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课文结尾,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如果有必要,教师应设计相应训练。

四、教学准备:

1. 对“信息收集”的提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请收集有关“卫国战争”的信息。

(2)战争中,战士们为救战友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有很多,找一找,读一读。

2.对课文内容“质疑”的提示:

(1)针对课题质疑。

(2)围绕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内容质疑。

(3)针对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质疑。

3.对“有一定内涵词句”理解的提示:

“你的心多么伟大呀!加巴页夫同志。”

提示:认真阅读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句子,仔细体会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感悟加巴页夫伟大的行为,进而体会其精神的伟大。

伟大的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出示书中插图导入: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腿部受伤的加巴页夫遇到了双腿负伤的苏霍夫,加巴页夫不但为苏霍夫包扎伤口,还不顾腿伤地背起苏霍夫向卫生所走去。

师生合作朗读10——14自然段。

教师读10(渐渐的、渐渐的……)

1

1、13自然段(苏霍夫的语言)。

过渡:(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地15自然段过渡。)

二、学习16——23自然段。

1、 朗读16——23自然段,想象当时情景。

2、 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语言的语句,联系当时的情况,体会加巴页夫的思想感情。

3、 全班交流。

交流指导重点1(实投):

敌机已经飞到他们头顶上了。苏霍夫清楚地看到了敌机上的驾驶员。机关枪开始扫射起来。

但是,加巴页夫既不惊慌,也不把他丢下。当敌机扫来第二梭子弹时,加巴页夫迅速地趴在中尉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把中尉遮盖住。

(体会当时情况危急,如果不脱身,定有中弹的可能。但是加巴页夫十分镇静,他保护战友的决心坚定,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果断地用自己的身体做了苏霍夫的“保护墙”,由此看出心中只有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随学生的交流,指导朗读18自然段。

2、 突出当时的情况,把实投中的两段话连起来朗读。

3、 从第15——19自然段师生合作朗读,先示范,师读

1

5、17,一个学生读

1

6、18第一局和19第一句,另一个学生读18后几句和19后几句,相当于分角色朗读。

交流指导重点2(实投):

“没有多远了,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

(体会到加巴页夫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把苏霍夫送到卫生所的决心,同样心中只有他人。)

指导朗读的方式:

2

2、23自然段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过渡:就这样,加巴页夫终于把苏霍夫背到了卫生所。

三、学习24——32自然段。

1、默读自学,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语句和其他感受深的内容,结合当时的情况体会思想感情。

交流指导重点(实投):

极度疲乏的加巴页夫指着中尉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

(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只想着他人,关心他人的伤势。把时间留给他人。)

在学生说到当时加巴页夫身负重伤的情况时,可让学生读初他伤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请学生读,说一说要表达什么。

2、 教师读,突出两个“他”字,让学生比较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加巴页夫心中只有他人的思想感情。

其他内容,如“他就是这样把你带回来的?”医生惊愕地问。

“是的,就是这样把我背回来的……可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从侧面突出加巴页夫的举动惊人,令人震惊之余,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教师朗读32自然段,学生感受此时此刻苏霍夫的心情。

六、 顺势提问:加巴页夫有一颗怎样的心?随之板书课题“伟大的心”

与教师合作,读

1

2、14自然段的加巴页夫的言行,回忆内容。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按要求画出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自由结合交流体会,准备与全班交流,连好朗读。

全班互动交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并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能互相指导朗读的方法或指导重点词的把握。

能在教师指导下,体会当时情况,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在朗读中,能说出自己通过朗读想告诉大家什么。

读加巴页夫的语言,表达果断保护和坚决帮助的心情。

默读自学,找出感受习有感情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朗读。

听朗读,体会感情,自由发言。

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伟大”体现在哪儿。

(他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装满他人的心。)

资料提供者:

15、细菌的启示教案 细菌的启示优秀教案

  细菌无处不在,人类对其的探索也是不全面的,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细菌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我们也可以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细菌的启示教案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并记理解文中的生词。

  2、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

  2、学习品味、欣赏作品的方法,品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与价值: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做有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品味、欣赏作品的方法,品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说明文的常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总体常识:

  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特征: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东西。

  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准确、简明。

  3、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4、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递进式。

  二、解题,了解作者,检查字词

  郑也夫,1950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本文是作者2003年5月12日“非典”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精彩的演讲。

  砥砺dĭ lì 喷嚏tì 颠峰diān 根瘤菌liú 反刍chú

  豁免huò 束手待毙bì 觅食mì 笨拙zhuō 唾tuò

  细腻nì 口吻wěn 吝惜lìn

  三、研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世界上的物种有哪五类?

  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核细胞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

  2、细菌有哪些性质和特征?

  第一、细菌是生物界当之无愧的元老。

  第二、细菌无所不在。

  第三、细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细菌的不可毁灭性。

  第五、细菌靠寄生生存。

  3、什么是寄生?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所谓寄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细菌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到“寄生”这样抽象的科学概念时,作者用了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好像细菌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还活灵活现,就在你面前似的。

  4、生物进化有哪两个方向?

  一个是结构往简单化走,另一个往复杂化走。

  5、细菌对人类的挑战表现在哪儿?作者认为对待寄生现象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6、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解析:这句话从自谦的口吻与大家互相勉励,在与社会上存在的寄生现象斗争中要树立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与“寄生虫”斗争到底。

  小结: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四、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写作特点

  二、研讨问题

  1、举例说明这篇演讲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述的。

  通过讲故事、形象比喻、拟人化写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经验、通俗的口语表达等手法。

  2、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找出来加以体会,并说说本篇演讲运用数字的特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作比较。例如,把细菌繁殖与人类繁殖作比较。举例子。例如,“一粒普通的泥土中有几亿个细菌,人的一滴唾液中有几百万个细菌,甚至人体体重的10%是由细菌构成的”说明细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数量很多。“比如一个部落或一个村落有病毒或细菌,把那里的人都害死以后,这种病毒或病菌也就灭绝了。”说明病毒必须在人口密布的地方传播,它有了寄生的宿主就维持下去了。打比方。例如,“这是一场人菌斗法,斗法变异。这很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斗法……”你看到天上有一只鸽子在飞……那是一只飞行的动物园。”分类别。例如,细菌的性质和特征分列了五个方面,传染病的途径有两种等。列数字示例:“细菌平均1至2周可繁殖300代,平均一天可繁殖30代,而人类繁殖30代则需要1000年,在繁殖的速度上细菌的一天等于人类的1000年。”运用数字和比较说明了细菌的不可毁灭性的特征。运用数字的好处是其一,数字间形成比较关系;其二,举出极端或典型数字;其三,数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给人事实确凿、深刻形象的印象。

  3、本篇演讲如何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理?举例说明。

  (1)讲述听众关注的、新奇的事理。

  (2)自问自答,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

  4、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1)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和明快的口语短句。例如:“要你命干吗?在你肚子里吃你,生活得挺好的。要了你的命哪儿呆着去呀?对不对?”“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的体内。”“你今天胃口不好,明天头疼,后天有脚气了,不胜烦恼”这些口语生动有趣,便于理解。

  (2)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

  (3)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4)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

  三、拓展延伸

  假如世界上的细菌被全部消灭,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四、作业

  课后练习。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细菌的启示教案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细菌的启示教案最新 细菌的启示优秀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孔乙己教学设计

蒲柳人家教案一等奖2021 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下语文扩写教案2021 写作扩写优秀教学设计

江村小景教案设计2021 江村小景优质课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 一厘米教案设计

16、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案没计

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女子坐在火炉旁看见一个斑点,她猜测斑点是什么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墙上的斑点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伍尔芙及意识流。

2、通过对意识内容的分析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把握

3、了解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意识内容的分析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把握

2、了解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

【教学建议】

由于学生在初次接触此类文本会有阅读障碍,因此建议从文本结构、内容切入文本教学,然后逐步过渡到叙述话题的探讨。

课前准备:(一)你曾有过读不懂、却硬着头皮往下看的阅读经历吗?如果有,请写出篇目名称。(二)你了解意识流吗?请在网上搜集关于意识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从文本内容出发,把握小说主题

(一)小说叙述者是一个女子,她在冬日的炉火旁闲坐,看到墙上有一个小斑点,她在猜测这个小斑点是什么。她对斑点共猜了几次?她将斑点猜成什么?想一想斑点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要点:共六次,具体内容见教学设计(A)。

斑点在全文中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使意识的流动紧紧围绕斑点展开,斑点构成了全文的圆点,其它内容以此为轴心向四周辐射。

(三)叙述人意识的流动,实际上体现着她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请以某一次意识的流动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 这个题目意在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深入对文本的理解。

例举: ①“惠特克哲学”暗示着知识理性,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努力追寻世界的秩序,使各种事物条理化,使之成为可言说的对象。但即便有这种条理化的努力,它还是把人们带入了无序的战争。她认为它很快会被送进垃圾箱,这样就能给人带来“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

②小说中写道:“是的,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河湛蓝的花朵。……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

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安宁而广阔、五光十色、生意盎然、没有人为的规则,人的心灵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有充分的自由。在这个世界里,有“母牛”、“树木”、“红松鸡”、“鱼群”、“水甲虫”、“鸟儿”、“小昆虫”等,会勾起人“许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

(四)作者以“墙上的斑点”为题,在小说中有什么意义?

点拨要点:①结构全篇,以斑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

②作者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不断猜测意在表明现实的不可信和无意义。

二、深入研读,理解意识流小说的叙述

(一)、你能看清叙述者的脸吗?她在和你说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真实”持什么态度?

点拨要点:不能看清她的脸。我们只能根据文本内容猜测叙述者可能是一位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中年女性。

小说所叙述的内容是叙述者“我”坐在火炉前对墙上的斑点所做的猜测以及由此引发的臆想。猜测本身毫无意义;但在叙述者借此打开思路回到内心时所展开的思考是引人深思的。

作者认为小说要反映现实,但她认为主要是要展现内在的真实,而不是注重事物的外部描写。

资料链接——与詹姆斯一样,伍尔芙强调小说家关注表面现象掩盖下的心理真实,强调小说家个人对生活的印象。……相对而言,伍尔芙对詹姆斯·乔伊斯、马赛尔·普鲁斯特表示十分欣赏,因为他们侧重于描写“通过大脑传递闪耀在心灵深处的火焰。”与詹姆斯一样,伍尔芙强调的“现实”主要指现实生活在大脑里留下的印象,一件从表面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在意识深处留下一个印记并由此扩展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个时空。她强调,小说家应该“仔细观察平常日子里一位普通人某一刻的心理活动。一个人的大脑接收着无数个印象——微不足道的,稀奇古怪的,转眼即逝的,或者像钢刀镂刻在脑海里的……因为生活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而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把这种变化的、未知的、无边的精神传递给读者,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Virginia Woolf,Roger Fry, A Biograpgy, p.189)

申丹 韩加明 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P.197-198。

(二)叙述人的叙述有章可循吗?

点拨要点:看似凌乱,实则有章可循。首先如上所说,小说以对墙上的斑点的六次猜测结构全篇,以此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其次,作者的每次想象的事物都是意识的流动,彼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不是随意的跳跃。

(三)和《桥边的老人》相比,本文的叙述人在叙述上有什么特色?

点拨要点:《桥边的老人》崇尚简洁,这篇小说追求繁复;《桥边的老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仅限于“我”的所见所闻),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海阔天空,不受限制)。

(四)请就本文概括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

点拨要点:在小说主体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般采用全知视角。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记录意识流动的小说,其中的情形每时每刻也在你的头脑中发生,因此你也可以体验它。

【课后作业】

试模仿《墙上的斑点》的笔法,写6百字左右的文章,叙述人物在特定条件下(如睡梦中、沉思时等)的意识流活动。

上面就是墙上的斑点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案没计】相关推荐文章: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等奖

揠苗助长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 二年级

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一等奖

晚春教案 晚春教案一等奖

幼儿园大班堆雪人教案 堆雪人教案

17、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 伟大的悲剧教案

学好一篇课文,理清内容、梳理好重点最主要。一份教案里是必得包含这些内容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快速阅读,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

2.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节选。文学色彩浓厚,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课文的内容要点并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2.讨论探究法。把具有较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南极的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有关南极的图片:冰山、海洋、寒天、雪地)

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探索者们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探险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0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刺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刺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大师》《罗曼·罗兰》《三诗人》等。小说代表作有小说集《初次经历》《马来狂人》,中篇小说《恐惧》,长篇小说《烦躁的心》等。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3.角色复述,深入理解。

分角色(斯科特、埃文斯、奥茨)复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进一步了解课文。

复述要注意:

(1)要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从本文来看,作者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那么,在复述的过程中,就要遵循时间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述。

(2)要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埃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最后时刻,三人静候死神来临。

(3)要描述那些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看看文中哪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反复地阅读这几段,在复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较详细的描述,从而使你的复述更加精彩。

(4)另外,在复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4.请同学们自选角度,概括这是一篇怎样的传记。

从记叙内容看,这是一篇写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传记。从情感抒发看,这是一篇倾注作者真情、将赞颂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的传记。从行文顺序看,这是一篇以时间变化为经、地点转移为纬,层次清晰的传记。从形象塑造看,这是一篇斯科特、埃文斯、奥茨等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生的集体传记。从氛围渲染看,这是一篇笼罩着悲壮色彩,给人以巨大精神震撼的传记。从语言表达看,这是一篇文学味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四、课文精读

1.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恶劣的气候、没有食物、没有热能、心理压力、全靠脚行……

2.文章中较详细地描写了哪些探险队员牺牲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较详细地记叙了埃文斯、奥茨和其他三人的牺牲情景。想到了人的勇敢和脆弱;探险意味着冒险……

3.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节选了传记中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直至悲壮覆灭的部分。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惨烈的搏斗后,悲壮地死去。

4.斯科特等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里?

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证明了他们人格的崇高。

第二,坚毅,执着,有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宝贵的岩石样品,体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下时,都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第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他们当中许多人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们。

第四,无私的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他的信中如此平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所写!斯科特是怀着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的。

5.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非常有意义,会带给人长久的思考。

6.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课文结尾处的这段议论可作为点题的主旨句。茨威格在审视斯科特南极探险悲剧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事件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更多地思考事件所折射出的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示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五名探险队员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深深地感动了你?下面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二、巩固理解

1.文中这些语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1)“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尽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

(2)“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3)“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4)“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究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在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5)“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驱使他们带上埃文斯的是人性、亲情、友情,驱使他们抛弃埃文斯的是生存,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时候,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作出残忍的抉择。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之外,还要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

(6)“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唯愿上帝保佑我们吧……”

从这里看出,英雄此时也充满了恐惧,甚至绝望。可令人感动、给人启迪的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在恐惧和绝望的边缘依然“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事实上,他们也有恐惧和绝望的心理,但英雄告诉人们,即便是绝望,也要咬紧牙关向前走!

(7)“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和埃文斯一样,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虽然身体的负担将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日益加重,惶恐、惊惧再加上同伴离去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不同的是,这次面对同伴的离去,他们多了一份镇定、一份钦佩,没有人伸出手,是不愿看到又一个朋友的离去,还是不敢面对那双坦然的眼睛?总之,奥茨走了,虽在死寂无声的南极,但他的离去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了沉重的回响。

(8)“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9)“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个人清楚地知道生命正在离他远去,死神正一步步地逼近。而且他还是在极度的孤独中面对死亡。在最后的日子里,斯科特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将永远不能见到家人,但他的勇气也是惊人的,“悲伤”又“坚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斯科特却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写上“我的遗孀”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字。

(10)“发现英雄们的遗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没有人知道他们临死之前真正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从保留到最后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死在心灵的沙漠之中,伴随他们到达天国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心,在冷如冰窟的南极,这是他们唯一感受到的温暖,带着这样的情感,相信他们在通往天堂的途中不会寂寞。

(11)“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从来都是别人给国王跪下,而此时此刻,国王却为几个探险队员跪下来,因为面对高尚的灵魂,任何人都会被深深地震撼。这一幕告诉人们,高尚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虽然在这次竞赛中失败了,但面对人性的考验,他们是胜利者,在冰雪大陆、在人们心中竖起了高尚的人性丰碑。

(12)“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有点题的作用。

2.关于“悲剧”的理解。

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而被称为悲剧吗?

学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剧因素,老师可稍做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学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适时引导: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3.关于“伟大”的理解。

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含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或“面对这样的悲剧,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伟大”呢?

请你找出来,分析一下,并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学生分析朗读、老师参与。

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一定要让茨威格引为知己了。他不选成功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一些精神,正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那些给予人们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的英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价值取向,他关注的是人物的心灵。

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写斯科特一行人来到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做证。

第二部分(4~13):写五名队员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第三部分(14~16):英雄们牺牲后,受到英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崇敬。

四、写作特点

1.细节描写生动且令人难忘。

如斯科特一行历尽艰险到达南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业绩证明,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还是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手指完全冻僵,笔从他手指中滑落下来为止。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这些情节感动了所有读者。

2.语言饱含深情。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对于人物的一言一行乃至心理的描写,也都是精雕细琢,饱含深情,充分体现了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上面就是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 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鲸教案设计优秀教案2021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课

窦娥冤教案一等奖2021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1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

18、写作说明的顺序教案 说明的顺序写作教案

在写作的时候,大家对于说明的顺序有多少了解呢?其实的说明的顺序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说明的顺序写作教案最新导学案,快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说明的顺序写作教案最新

写作——说明的顺序

导学目标

1、 掌握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

2、 根据说明对象和目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指导,第二课时写作评议)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为例导入。

二、方法指导

1、 什么是合理的说明顺序?为什么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

2、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三种?

明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 怎样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1)介绍事物的演变过程、制作程序,应采用时间顺序。

例举:《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按“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帛书—雕版印刷—活版印刷—现代形形色色的书”的顺序,条理清晰。

(2)介绍事物的结构布局,应采用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先中间后两边等。

例举:《梦回繁华》一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时,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先写开卷出近郊风光,接着写中段汴河两岸,后写后段市区街道。

(3)介绍事物的特点及成因,应采用逻辑顺序。具体有先总后分,从主到次,从现象到本质,从概括到具体等顺序。

例举:《苏州园林》先总说后分说;《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恐龙无处不有》采用的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中国石拱桥》采用的是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三、佳作赏析

包公祠

古城合肥的东南方,有条在历史上曾作为护城河一部分的包河。古色古香的包公祠就坐落在河心的香花墩上。

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清官包拯而修建的。相传最早建于包公死后5年。现在的包公祠建于明朝。包公祠的建筑和设施都很简朴,无豪华奢侈之处,这象征着包公为官的清廉。

沿着走廊向东走,便来到一座井亭旁,六角弯钩的亭顶,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亭檐是一块黑底红字的匾额,上书“廉泉”二字。走上台阶,步入亭中便看见一口古井,传说贪官污吏如果喝了此井之水会即刻头痛,清官喝了甘甜无比。故给此井起名曰“廉泉”。向西紧靠湖边的一个较大的亭榭,亭中有8根朱红漆柱子,白色的墙上开了3扇窗子,这就是”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处读书,后人建此亭以记之。

进入山门便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两旁是两排茂密的合欢树,树叶遮住了阳光,形成一片树荫,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步入门内,便来到一个长约12米,宽约10米的四合院。院子中间就是包公祠的正殿。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公的全身铜像。只见包公稳稳地坐在太师椅上,身穿官袍,头戴官帽,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下巴上留着长长的胡须,让人一看便知是一位为民做主、廉洁奉公的清官。铜像的四周是四根朱红漆的柱子,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桌案。左边放着三把铡刀,这便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相传龙头铡是铡犯了法的皇亲国戚的,虎头铡是铡犯了法的文武官员的,狗头铡则是铡犯了法的平民百姓的。当年有不少坏人死在这三把铡刀之下。

包公祠的规模虽不雄伟,可布局却是很庄重幽雅,难怪它每日都要吸引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

点评:《包公祠》是一篇介绍古建筑的说明文。第一段介绍包公祠的地理位置,第二段介绍包公祠的修建原因及象征意义,第三、四段介绍包公祠的建筑,是文章的主题部分,最后一段介绍包公祠的规模布局和影响,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第三、四段介绍包公祠的建筑时,从走廊写到亭子,再由亭子写到山门,最后由山门写到正殿,采用由外到内的空间顺序,条理清楚。

四、学生习作

以我的居室或我的校园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结构清楚,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不少于500.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写作说明的顺序教案 说明的顺序写作教案最新2021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完成写作。

19、好听的声音教案小班 好听的声音教案怎么写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1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感知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激发探索声音的兴趣,体验操作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内装硬币、纸团、黄豆、沙的旺仔牛奶罐若干,各种容器若干(玻璃瓶、口香糖罐、奶茶杯、八宝粥瓶)、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相同容器、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

1.请幼儿分别玩一玩、摇一摇桌上的罐子。听一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2.引导幼儿猜一猜罐子里装的是什么?

(1)幼儿自由讨论

(2)幼儿打开罐子封口检验。

3.小结:同样的瓶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二、探索比较不同的容器,相同的材料发出的声音

1.出示各种容器,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2.同伴自由比较、交流

3.集体感知、讨论

4.小结:不同的瓶罐,装同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样容器、同样材料、数量不同发出的声音

1.教师演示,幼儿比较

2.幼儿尝试探索,自由比较、交流。

3.小结:同样的瓶罐,装同样的东西,装的数量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

四、用自制响罐为歌曲伴奏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让幼儿获得探索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装有核桃、红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幸福拍手歌》、标记牌、黑板、

桌子三张、椅子分三组摆好。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现在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

(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

1、老师请幼儿用耳朵找到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2、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教师:我在罐子里放了三种东西(米宝宝、红豆宝宝、核桃宝宝),出示标记牌,依次认识核桃、米、红豆标记牌。

请你猜猜哪个罐子里是核桃宝宝?(米、红豆)感知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声音。

三、听一听玩一玩

《红绿灯》游戏:

1、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看标记牌,轮流摇自己的罐子。

2、教师清唱《幸福拍手歌》,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标记牌依次摇罐子演奏。

3、听音乐看标记牌摇罐子演奏。

四、延伸探究活动

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

20、生物的特征教案模板 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反思的相关介绍,供大家参考。

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

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兼具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特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爱活动、爱玩,课堂教学中有时候无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管理。生物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见的太多,并不陌生,对于生物的几个特征也有一些认识,所以理解生物的特征并不太难。只是要把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些物体是否属于生物,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判断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

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

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

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

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六)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七、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生物的特征教案模板以及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反思的相关资讯,希望大家喜欢,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详情,请多多关注。

21、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投影仪,红色、白色细木条做的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

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板书:有限长)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边说明边画出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板书: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板书: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板书:无限长)

用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边说明边示范)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做是射线。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谁来看着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板书: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板书:不同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板书: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板书课题: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用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的画法,画出教材第110页上面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谁能上来,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板书:顶点)这两条射线呢?(板书:边边)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

老师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4.角的大小比较。

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教师巡视)

刚才同学们画的角与黑板上的差不多样子。你们还能再画一个角,使一条射线的方向跟刚才不同吗?请大家画一画。(指名学生画角,老师巡视)

5.教学角的大小比较。

提问:你觉得刚才画的两个角大小一样吗?

指出:也就是说,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有大有小)

演示两根红色细木条做成的角。说明:旋转这两根中的一根木条,形成的是什么图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提问:这两根细木条是这个角的什么?

现在我把这根细木条继续旋转,使两条边比刚才叉开一些,你觉得现在这个角比刚才怎样?如果两边再叉开一些呢?(继续旋转)

指出:旋转其中一根木条,就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角比较大?角的大小要看什么?

指出: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板书:边叉开的大,角就大)

角的大小怎样比较呢?现在看老师比一比,请你说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取出一个白色木条的角,把角重叠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哪个角比较大,为什么?

谁来说一说,可以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方法: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

再请大家看一看,这两个角的大小怎样?(红色木条的角和同样大的白色木条的角重合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两个角大小怎样,为什么?

说明看出两个角相等的方法。

再用红色木条的角与黑板上画的角比较,(使木条摆的角和画出的角相等)要求学生说明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出来的。

说明: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一条边也重合,如果另一条边重合,则这两个角就相等。

6.做“练—练”第3

让学生把三角尺按在课桌上,先用锐角分别比一比,(在下面放等腰直角三角形)说说哪个角大一些;再用两个直角比,说说大小怎样。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段、射线和直线各有哪些特点?什么图形是角?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老师巡视。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直线。

提问:第(1)题过一点还能再画另一条直线吗?试试看。你还能再画吗?经过这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第(2)题还能再画一条直线吗?经过这两点只能画几条直线?

3.练习二十二第3题。

‘学生先做在课本上,再口答,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第4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一个角。

追问:这个角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请你再告诉大家,角是什么样的图形?

22、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教学目标:激发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愿意认读常见汉字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日,水,月,山,火的图片以及象形文字的图片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下面老师贴一个你们说一个(太阳,水,月亮,山,火)

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汉字宝宝(大声读出日,水,月,山,火)

谁来把这些汉字宝宝贴到对应的图片下面(幼儿积极参与)

师:好,小朋友们真棒认识这么多汉字宝宝,接下来呀,老师要给你们看一些奇怪的字宝宝(展示象形文字),它们和今天我一开始看到的汉字宝宝是同一个字,只是长得不太一样,这些字宝宝有些像画,你们看看那是不是呀,好,老师要找一个小朋友把这些字对应的贴起来。

师:现在老师要说说这些奇怪的汉字宝宝了,她们有一个名字叫做象形文字,它们呀是根据实物的形状变化而成的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汉字大部分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所以可以说象形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父母。

师:其实,我们今天学习汉字也留着一些象形的影子,小朋友有时也可以根据这个来了解你不认识的字的意思,比如旦,太阳出来,就是早晨的意思,小朋友们可以自己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好了,下课

教学反思: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让幼儿产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3、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知识,并能根据汉字的意思用生活中的物品拼出相应的汉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学习对汉字进行美化和装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心,就能发现。

教学重点:

1、利用各种方法,对汉字进行美化和装饰。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在学习中能创造出具有创意的汉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各种物品(沙子、海螺壳、绳、线、硬币、花生、豆・・・・・・)

3、范画

学具准备:双面胶、彩纸、画笔、颜料、剪刀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教授新课

1、发现感受

①出示沙子

师:“这是什么?”

“看仔细了,老师来个超级变变变!”

迅速用沙子制作成一个“沙”字。展示给学生欣赏。

②出示扁豆

“这是什么?”

用扁豆拼成一个“豆”字,并展示。

“怎么样?”“有趣吗?”

③欣赏

师:“我们再来看一些。”

播放课件

④讨论

“这些作品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⑤反馈

⑥感受

“你们想试试?”

学生制作(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讲评

2、增长知识,培养感情

①师:“我们刚才用物品制作了汉字,

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汉字》教案二》,来自网!

哪我们使用的汉字是这样形成的吗?”

“谁知道汉字是怎样来的?”

“我们来看短片,在这里能学到很多知识。”

②欣赏短片

③“在这片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④反馈

⑤“我们的祖先创造出这么神奇的汉字,你觉的怎样?”

⑥“那我们刚才创造出的汉字觉的怎样呢?”

“想不想再学习几种方法创造出更有趣的汉字?”

3、学习体验

①出示汉字“果、伞、笔”

②师:“这些字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用什么方法呢?

③小组讨论

④反馈

“把字的局部笔画进行变化。”

⑤欣赏“果、伞、笔”

⑥出示汉字“秋、甜”

⑦小组讨论

⑧反馈

“根据字的意思进行联想。”

⑨欣赏“秋、甜”

⑩讨论

“还有什么方法?”

1、欣赏

2、学生创作

出示汉字。学生在这些汉字中选择几个进行创作。

3、展示、讲评作业

4、小结

师:“说说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大家给这节课取个题目?”

5、课外拓展

①课后可以用更多的方法去美化汉字或词语等

②师:“老师还有一个创意,想听吗?”

“我们用全体同学的身体来写一个“人”字好吗?” 师生共同完成。

24、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学情分析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理解不透彻,不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由于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点辨认角。

难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师自制的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生辨认各种图形)。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你们能用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生:能。(同桌合作摆一个学过的图形)

师:摆好了吗?

生:好了。(小组代表汇报)

师:现在拿走1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图形?(稍停)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题—读题—激励)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校园情境图。

师:请仔细看图,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学生反馈信息,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踢球、老师带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用剪刀修剪花木……)

师:校园里真热闹,你们能找出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生说出自己找到的角)

过渡: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角就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吗?

2、(出示课件)生活中的角。

A、生观察发现角。

B、师介绍角。

过渡: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生活中认识以一些角,你们能从身边找到那些角?

(生举例)

3、折角。(学生用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试着折一个角,折好了把角举起了,让大家欣赏。并指明说你是怎样折的?谁折的和他不一样?)

4、摸角。(把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感受感受。并指明说,你摸的是角的什么地方?有何感受?)

5、玩角。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玩一玩,发现了什么?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6、猜角。猜一猜哪个角大?猜一猜——演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创造角。(4人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学具创造一个角)

8、画角。(课件演示——师板演示范——生试画——评价——读画角儿歌,加深画法)

9、巩固练习。(课件出示:①判断;②下图中有几个角;③有两层意思:首先,学生欣赏一组美丽建筑图片,启发引导学生角在生活中太广泛了,它无时无刻不在装扮我们的生活,只要你们用心去观察,用灵巧的小手去创造,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有关角的数学知识;其次,设计课外作业,有兴趣的学生设计一幅简单的美丽图案,用上角的知识,或者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指给家人看看。任选一题。)

三、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25、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投影仪、三角板、红领巾、扇子、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上面的角。

(1)出示大三角板,教师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面上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

(2)出示红领巾,学生说出红领巾上面的角。

(3)用投影仪出示扇子的图,指名学生指出扇子上面的角。

(4)教师拿出教具钟面,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小角就小,张开得大角就大。(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不要再作进一步说明)

2、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把钟面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的三个大小不同的角(锐角、直角、钝角)描画在黑板上。

(2)教师以锐角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大小不同的角有什么共同点,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总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国旗上面有角,少先队队旗上面有角,房屋的山墙上面有角,教室的窗上面有角,家里的防盗门上面有许许多多的角)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什么东要的面上有角。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的情况,把有代表性的实物利用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4、教学角的画法。

(1)在投影仪上分三步显示出画角的步骤,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画角的方法。

(2)教师示范:画角时强调先点一个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让学生照教师的画法画出几个角。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指点,例如,有的两条边没有接上,有的第二条边没有从第一条边的端点画起等。

二、巩固

1、做教科书第113页的说说做做。

第1题,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角的知识独立进行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第二、第四个图形不是角,第一、第三两个图形都是角。

第2题,师生一起把硬纸拉成大小不同的角,并说明两根纸条张开得小,所形成的角小;张开得大,所形成的角大。

第3题,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依照教科书第113页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可以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的学生。

2、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第13题。

三、小结

教师先说明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接着要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画角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26、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的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如何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如何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7、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有趣的汉字的阅读材料,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

字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游戏形式。《字谜七则》提供的字谜是一些范例。有三种形式:①~④是字谜,⑤⑥是画谜,⑦是动作谜语。

《有趣的谐音》介绍了使用谐音的几种传统语文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没有文字,为了帮助表达,记性等。《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它告诉我们,册,典,删三个字的出现和我国历史上曾今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木头上写字有关。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虽处在语文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识字能力都比较强,但学生对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不够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教学目标】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教学理念】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重点】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教学难点】

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

我们平常爱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板书:汉字),你们对汉字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导入课本内容。)

2、指明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学习内容: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介绍及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更多地理解汉字吗?让我们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遨游汉字王国。

二、浏览阅读材料,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学习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

(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⑴ 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

(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⑵ 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 自渎活动建议。

② 汇报交流:

(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⑶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选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4、展示各组指定的活动计划。

5、评议,完善活动计划。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奇妙。

五、工作优化设计

搜集,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大家按照指定的活动计划认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定体验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活动成果。

板书:有趣的汉字。

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1、字谜竞猜:

⑴ 提出活动要求:

① 全班分为四个活动大组,每组各选派3~5名队员参加竞赛。

② 各组队员应认真听清楚要求后作答。

⑵ 活动开始:

① 必答题(字谜)(各小组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

字谜举例:

A、你我各一半,互相来征战。( )

B、三匹马。( )

② 抢答题:

要求:主持人说完谜面后各小组方可抢答,提前抢答失去一次答题机会,答对加十分,答错倒扣十分。

③ 附加题:

各组按顺序展示自编字谜,编得合理的谜语每条加十分。

⑶ 统计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⑷ 畅谈感受,体验乐趣:

① 说说搜集字谜过程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② 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及感受。

⑸ 小结猜字谜的方法:

(猜字谜有三种方法:组合法,形象法和意会法。)

2、谐音示图:

⑴ 出示课文中的`歇后语,笑话:

① 读一读。

② 说一说谐音的有趣。

③ 说说在搜集谐音资料时除了歇后语,笑话,还从哪里搜集到相关资料:

(古诗,对联。)

⑵ 畅游谐音园:

① 歇后语:

一学生说歇后语前半句,其他学生说后半句,并指出其中的谐音字。

② 笑话:

A、指名说笑话。

B、说说笑点在何处?

③ 古诗:

A、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搜集的古诗,并用有色笔在谐音字下做记号。

B、齐读故事,体会谐音在古诗中的妙用。

④ 对联:

A、指名出示搜集到的对联上联。

B、小组合作对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二、小结

同学们,在活动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课后,让我门一起行动起来,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类,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三、作业超市

自学《仓颉》等第三课时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⑵ 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

⑴ 书面汇报。

⑵ 合作汇报。

⑶ 制成演示文稿汇报。

⑷ 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

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六、作业超市

针对三节课的学习,写一份心得体会。

28、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探索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及3条边之间的关系,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索问题。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普通话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猜测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教具准备:

三角板2个、量角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学具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谁能说一说?

指名交流,说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分类。

学生表述的质量。

活动二:探究新知

师:两个三角板它们都是三角形,都有几个内角?

量一量它们的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小组合作进行,量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60+30+90=180,第二个内角和也是:45+45+90=180。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室60+60+60=180。

小结:这山种特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进行探究。

关注学生的结论。

活动三:操作验证

师:是否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比一比哪个小组性的方法多。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三角形和必要的工具进行验证,可以用折叠的方法,也可以用量角器量的方法,还可以用剪拼的方法等。小组探索,全班交流并总结。

让每个学生都参入活动中。

关注学生的验证过程。

活动四:探究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摆一摆,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师: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同桌俩合作进行,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指名交流,集体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关注学生的验证方法。

活动五:巩固练习

师:做教材45-46页的6、7、8、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公主学生交流的质量,给予一定的评价。

活动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创意作业:在自己周围找一找与课本类似的铁塔,并找出不同的三角形。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二)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说规范话、说普通话的水平。

29、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元、汉、桌、爷、毛、笔、您、事、表、示、休、息、啦”13个字;会写“毛、笔、元、示、写、字、太”7个字。学习新偏旁“竹字头”、“秃宝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古人造汉字的有关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猜字

(1)出示课件。(甲骨文的“马”字)

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这是“马”)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文字。谁知道叫什么?(甲骨文)

(2)出示“甲骨文”课件,教师适当讲解。

2、课件出示教材p20中的图。

请你们看一幅图画,发现什么了?

(1)我发现图上有两个人在走,旁边的字像两个“人”字。

出示课件“从”叠在两个人身上。

(2)我看见一个小孩靠在树旁休息,旁边的字像一个人靠在树旁。我觉得那个字像“休息”的“休”。

出示课件:“休”,“亻”叠在小孩身上,“木”叠在树上。

3、板书课题(有趣的汉字)

4、读课题,说说“有趣”是什么意思。

二、读文识字

汉字怎么有趣?你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1、自由读课文、识字。

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记住这个字。

(2)找找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看看课后生字表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利用课件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

①小老师教读

②学生轮读

(2)课件出示本课的认读生字。

①学生轮读

②游戏巩固生字

三、读文,初步了解汉字有趣的造字规律。

1、这课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老师。

2、请四名同学读课丈,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汉字怎么有趣?

3、小组交流,说说汉字怎么有趣。

4、集体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读、议一、二自然段,了解象形字的造字规律。

①从第一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写字象画画。

②从第二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是用图画出事物的。

③课件演示“山、羊”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象形字很有趣。

④教师贴用图画出事物

⑤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⑥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知道古人“用图画出事物”的还有哪些字?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了解会意字的造字规律。

①通过读、议学生知道有些意思画不出来的时候,古人就把两个字合在一起,造出一个新字。

②演示课件“鸣、休”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会意字也很有趣。

③教师贴把两个字合在一起

④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⑤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还知道哪些字也是这样造出来的?

(3)小结谈话,齐读第四自然段。

(4)总结谈话,分角色朗读全文。

①通过元元和爷爷的对话,我们知道了两种有趣的造字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教师指板书)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感悟汉字的有趣。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毛”字。

(1)课件出示“毛”,让学生仔细观察“毛”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竖弯钧从竖中线的左边起笔。

(3)学生练习书写“毛”。

2、指导书写“笔”。

(1)出示实物毛笔。问:笔头、笔杆都是什么做的?然后课件出示“毛”“竹”。

(2)让学生说“笔”字怎么写?课件出示“笔”。上边竹字头,下边是毛,合在一起就是毛笔的“笔”。

(3)学习新偏旁“竹字头”。

课件出示“?”,和“竹”比较,哪些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课件出示“毛”和“笔”,让学生观察“毛”和“笔”这两个字里的“毛”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习书写“笔”字

3、指导书写“元、太、字、写、示”。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

(2)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把这几个字写好看。

①“元”和“示”进行比较。

“元”字第二横稍微向右上斜一点,“竖弯钩”从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又处稍向上一点起笔。

②“写”与“字”进行比较。

a“写”的偏旁是“秃宝盖”,提醒学生注意“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区别。

b“写”的第四笔是“竖折折钧”,注意这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书写。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字,并进行评议。

30、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具准备:主题图,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等实物,三角板,直尺,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从实物抽象出角,并说明角各部分的名称。

顶点

(2)指名学生指出第2,3个角的顶点和边。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指出:上面的这些图形都是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角?练习八第1题:让学生判别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角,有的不是角?

3,学生实际操作。

(1)拿出活动角。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更深入的来了解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啊?请你拿出你课前做的活动角,来动动手,你再想想看在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

全班交流,统一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越大,张开的越小,角越小。(板书)

(2)折叠角。

师生都拿出一张纸,共同折纸,启发学生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然后教师演示把角的边剪短,提问:现在角变小了吗?

师:我把边剪短了,但是角的大小不变,这说明什么啊?

(3)总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4)做练习八第3题:先让学生用三角板中小的一个角与书中的两个角比一比,让学生说这两个是不是一样大

4,教学画角。

(1)教师在黑板上做画角示范,边画边说明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也就是从一个点先画一条线,再从这个点再画一条,就画成一个角。如下图:

(2)做课本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自己画一个角。

指名两个同学上黑板画角,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画完后,对板演的学生所画的角进行讲评,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订正。

三,练习

第2题:看下面各图,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有哪几个角?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1、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度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的内和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教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度量和分类,画角;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征,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

教学难点:

画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上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是

1.选取现实的物品作为素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3.内容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措施:

1.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境。

2.要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科学组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4.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构建。

5.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32、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33、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34、角的认识的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38-40页的例1-例2

【计划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有大有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正确的画角方法。

【教学难点】:

1、会正确画角。

2、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设计思路】

一、引入

(课前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一)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本环节: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2)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两生)反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本环节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了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此课之前,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非数学意义的。教师在学生找主题图的角的基础上设计了闭眼想、用手比划,观看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比较,实现了对角的正确认识。】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学生判断再抽生说理由。(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

5、师:你们看,下面两个图形里也有角,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又有哪几个角?(书第42页第2题,指给同桌看看,再抽生上来指。)

6、找生活中的角

(1)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师参与。)

(2)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认识数学上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孩子轻轻地打开书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2)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3)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本环节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2、做活动角。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2)展示两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叠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到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比较,顺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所认识之后安排,以学生组装的活动角为学具,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群体互动与教师引导有效整合,并相机指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强化了对角的认识。】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

(4)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分四人小组讨论。

(5)抽一组生说。

(6)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教学例3: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

(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抽生说说。同时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本环节通过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一个角)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三、全课总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四、布置作业,知识延伸。

1.请你用角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2.请同学们回家,让爸爸妈妈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的对不对。

35、角的认识的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三册38—45页。

本单元教学内容:角的认识、画角,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拼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画直角、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拼角。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锐角、钝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但对于抽象的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教材单元主题图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规律。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3、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的内容分4小节进行教学:

第一小节: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第二小节:直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第三小节: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第四小节:用三角尺拼角……………………………………………… 1课时

36、角的认识的教案

一、 理念设计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教材、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把握好旧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学生能自然而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

四、 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动物百米赛跑图)你知道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生:线段。

师:你会画线段吗?(指名板演)用什么画的?为什么要用直尺画呀?

(此过程自然而然导入线段的特征,从而为后面要学的射线、直线作好准备)

师:线段是直的,这是线段的什么呀?你还知道线段的哪些特征。

生:有两个端点,无限长(可以量出长度)

师:如果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或两端都延长)那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㈡ 、认识射线、直线。

1、 自学课本第109页

2、 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从现实生活中举事例。

师: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呀?它们又与线段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应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射线吗?看谁说的多。

生:手电筒的光线。

生:探照灯射出的线。

(这一环节让学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了解社会,并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社会,也能用于社会。)

3、 做练一练第1题。

㈢、建立角的概念。

4、 出示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认识这个图形

5、 学生动手画角,说出画法。

6、 揭示角的概念及角的名称。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生: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7、 角的符号与比较。

师:认识角的符号,它和我们学过的什么符号很相似呢?

生:。

师:一样吗?

生:不一样。

说明不同的地方,并注意区别。

8、 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找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学生用准备的两个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按住一个纸条不动,转动另一个纸条,可以出现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角。

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学生得出:先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这两个角相等。

㈣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㈤、综合素质练习。

9、 按要求画一条射线。

10、 过两点画一条直线。

11、 过一点画一角。

12、 动手做一做,长方形剪一角,剩下几个角?

13、 数一数右图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几条直线?

14、 用三根小棒摆三个角。

(以上综合练习是通过学生的画、做、数、摆等各个方面进行的,让学生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37、角的认识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能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知道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师生、生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表达,使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获得充分训练,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德育目标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度量角的方法及角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

角的度量

四、教具准备:

三角板、小黑板、大板纸、量角器

五、学具准备:

纸板、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老师我们今天你去施工工地参观好吗?这是一幅施工工地忙碌的图片,想欣赏吗?(出示情境图)

二、新授内容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能够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铲车臂在工作中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

小组讨论,并用准备的活动角演示,集体交流并演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角,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角。

谁能够告诉大家(1)是锐角,(2)是直角,(3)是钝角,(4)和(5)是什么角?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平角和周角并用活动角进行演示。

(2)总结: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如图(1)可以记作1,读作角一。

(3)师出画出两个角1和2大家观察两个角,谁大谁小?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回答。角2比角1大多少?要知道角2比角1大多少,就要知道角2和

备注:角1各有多大,那就要对这两个角进行度量,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3.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和1的角

教师:同学们知道,度量线段的长度要用直尺和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米、厘米等。同样,度量角的大小也要用到一种工具,那就是量角器。(学生看一下量角器)常用的计量角大小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板书:度)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大家知道量角器是一个半圆形的,这个半圆的中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它是一个点。同学们试着找一下量角器的中心,找出0刻度线,大家想一想在量角器上怎样找到1的角?(小组讨论并交流,是总结):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把半圆分成了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也就是半圆边上的一个小格,记作1

(2)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小

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度的角。师演示。

4、角的分类

量一量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然后今集体交流,是总结:直角是90,平角是180,周角是360,锐角小于90,钝角小于180,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做自主练习的第1、3、4、5、10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拓展练习:做练习的第9、13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

一个平角=两个直角

一个周角=四个直角

角的度量和分类

1、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角的画法: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3、角和表示:用符号表示。

4、角的度量:计量单位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

八、课后反思: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量角器上有内刻度和外刻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找出这样的规律:如果角的顶点在左边用内刻度,在右边用完刻度;在量的过程中遇到了角的边短从量角器上没有办法看到是多少度,学生能够想到把角的边延长这种方法量出角的大小,我进行了表扬,这时我们班的李伟涛举起手了说:老师我还有个办法,比这个更简单,就是用三角板对准角的边可以直接从量角器上读出角的度数。我感到很吃惊,因为他平时学习并不太好,可是能够想到怎么好的办法,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从这以后上课比较喜欢发言,学习比以前也有了进步。

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考。

38、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三角板、卡纸、剪刀。

教学过程: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因为在课堂上练习过,所以可以请学生回顾一下,说几个就可以。

2、比较角

用三角板先来比一比,比直角小得角就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

在班级中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角的,为什么说他们是锐角和钝角。

3、画锐角和钝角

这部分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这些角的画法,然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给于指导,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画锐角和钝角,最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

4、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操作,通过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准备两个长短不一样的活动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对图形中的角,只要学生能数出个数就可以,不要再过多的扩展,以免增加学生的难度。

6、这是一个做角的活动。可利用图中呈现的方法,也可用自己所喜欢的其他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与本单元的信息窗首尾呼应,突出了动手操作的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认真观察,寻求符合条件的多个答案。

7、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8、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

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础上,通过练习,一方面深化了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了画角的知识。练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借助合作交流学习角的画法。

39、威尼斯的小艇的教案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哗”,理解39个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操纵自如、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课是第七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首篇课文,要着重训练学生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所以我把“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解。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一上课,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威尼斯的情景,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找出一个多音字,并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出示自学题:

40、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一、设计理念:通过图画出事物把两个字合在一起成新字激发学生了解汉字、认识汉字的兴趣,对孩子进行汉字文化的熏陶。并了解古代人造句的两种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爷、桌、毛、笔、元、您、用、羊、成、表、示、休、息、”

2、13个生字;会写“毛、用、元、示、写、字、笔”7个字。学习新部首“秃宝盖”、“宝盖头”、“竹字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咸悟汉字表意的功能,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

三、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四、难点: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正确书写。

五、课型:新授课。

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

教具:生字卡,小黑板,投影。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看课文插图,这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文字。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字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继续探索汉字的奥秘吧!

二、读文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识。教师范读课文。

2、利用投影演示“山、羊、鸣、休、笔”等字的演变过程,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出示相应的生字,分组自学生字。

3、检查生字读音:开火车认读生字、小组读。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教师纠正学生发不准的音。

2、小老师教读。

3、游戏巩固生字。

4、同桌检查生字识字情况。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描一描生字。

2、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把生字写得更好看。

“元”字第二横稍微向上斜一点,“竖弯钩”从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处稍上一点起笔。

“毛”字的竖弯钩从竖中线的左边一点起笔。

“写”字,注意“竖折折钩”这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字”字,提醒学生注意“宝盖头”和“秃宝盖”的区别。

“笔”字,重点指导“竹字头”的写法。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

五、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字”?了解了古代造字的两种基本方法,使我们认识了“爷、桌、毛、笔、元、您、用、羊、成、表、示、休、息、”13个生字;会写“毛、

用、元、示、写、字、笔。”

后记:

1:通过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像形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的造字方法是怎样的。这样学生马上意识到,今天也是学像形字。

2:学生学的很好,很快掌握生字的读音,并根据生字组了很多词组。

3:本次识字课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角色表演、游戏等,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嘴、动手,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拼读下面生字。

yé zhuō máo bǐ yuán nín yong yáng chéng biǎo shì xiū xī

爷桌毛笔元您用羊成表示休息

2组词。

用()写()毛()字()元()笔()示()

二、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1、要求学生读爷爷和元元两人不同说话的语气:爷爷的话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元元的话要读出活泼、好奇的味道。

2、分组读,分角色郎读要求同上面第一点。

三、巩固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yòng chù jī máo wǔ yuán biǎo shì xiě zì máo bǐ

( ) ( ) ( ) ( )( ) ( )

2、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笔( ) 字( ) 写( )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汉字一看字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练习了朗读课文,还练习读拼音写词语、写出汉子的部首。同学们回去以后要动脑子想一想,一看字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 。

41、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材分析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

2.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正确的画角。

教法及学法

教法: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发现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学生汇报。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引导观察三角板。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找学生指一指。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探究新知

1、感知角。

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看谁指得好。请一个学生拿三角板到前面指给同学们看。请同学们照样指一指角。请一名同学,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地摸摸它的头,有什么感觉?再摸摸边,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找找角,摸摸角。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指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师板书(边)

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一个顶点、2条边)

瞧(课件出示)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请你用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逐个说明理由)

3、折角、做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一张圆形纸)你能想办法折出一个角吗?

生活动:自己用圆片折角、摸角,说说它的顶点和边,选择个别学生折的角贴在黑板上。(同学们互相评价)

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那么多角,那你能用这样的小纸片做个角吗?试试看,小组讨论:怎样才能使你做的角大一些,怎样才能使你做的角小一些?

生活动:用小纸条做角,然后小组讨论、汇报。

看一段动画片吧。角的王国有一个红角和蓝角,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请看(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从动画片中你知道了它们为什么吵起来了?最后又怎样了?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角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4、画角。我们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那能不能把角画出来呢?

学生活动:画角,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是怎样画角的?

师小结: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三、归纳提高

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作业

做一做: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你把它找出来,说给同桌听听。

五、板书

角的初步认识

一个顶点,两条边

42、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仍然”和“果然”这两个词。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正确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A级生:能正确迅速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 B级生:能正确较熟练地掌握知识 C级生:在A级、B级生的帮助下,能正确地掌握这些知识

注:(A级程度高,B级程度一般,C级程度差)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增强小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匣子,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

难点:理解科利亚两次挖木匣子的过程,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三、课前准备

1、教具:投影、电脑软件

2、学具:42张投影纸

3、学生分组:采用异质组,每4人一组,排列成梅花型

四、教学过程

二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复习上节课学的知识

2、引入本节课学的内容

一、 复习旧知,感悟新知

1、巩固旧知识,尽快进入角色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一)出示导学提纲

1、 自读课文,讨论学文

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匣子?而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匣子,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二、思维训练

(一) 定向自学,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

1、学习围绕这两个问题,认真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用横线划出有关语句

(二)反馈导学提纲

(三)自己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朗读,学生体会科利亚的妈妈在挖到木匣子后的高兴心情。

2、理解“算术真有用”这句话的意思

3、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领悟知识和积极参加实践

4、展示评价各小组的操作成果,请一名上台边说明边演示

43、角的认识的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

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认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