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是什么意思(蹒跚的意思理解)
文章目录[隐藏]
- 三、培养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途径
- (一)树立观念,正确树立师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 1.独立选择材料。
- 2.自我选择法
- (三)注重日常积累,读写结合。
- (四)倡导个性化阅读,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 (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蹒跚是什么意思(蹒跚的意思理解)蹒跚是什么意思(理解蹒跚的含义)
名师简介:刘慧伦,男,中共党员,贵州六盘水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求学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等奖项,荣获贵州省“优秀党员”“优秀大学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2013-2014年春季,在都匀市洋河乡支教,荣获都匀市“春光使者”称号。2016年起,在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担任专职语文教师。现任学校团委副书记、三年级一班班主任。2017-2018年导师带教班级学生获得“杏春”征文大赛二等奖,2018-2019年获得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青年教师第三季比赛“一等奖”称号。工作期间,工作认真,恪尽职守,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耐心陪伴”的宗旨,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三、培养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树立观念,正确树立师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教师有趣的介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迅速成为阅读的主体;二是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凝聚力,让学生自发地参与阅读活动,让大家在阅读中交流和提高;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解读,让学生更快地与文本产生共鸣,融入文本环境。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地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他们在展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时,也启发了学生的阅读感知,把自己从外界学到的知识通过文献再加工,再反映给学生,从而实现了自己教学意义的最大化。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要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培养主体意识,从阅读认知、情感、意识等方面将阅读教学活动转化为自己的主体需求。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阅读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中文本的个性化和艺术性有助于学生主体阅读意识的正确形成和确立。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主导地位不是建立在即时的乐趣感上,而是应该着眼于成长的全过程。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他们可以直接感受到语文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自己认识范围的扩大,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甚至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乐趣。然而,这一过程的实现不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具体阅读课文之前,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逻辑,带着疑问和好奇心进入课文学习。因此,教学不仅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也是让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和升华的过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自满。他们不仅要对文本有个性化的解读,也不能完全脱离文本。它们必须基于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一般来说,教师、学生和课文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不同意见”的个性差异。当他们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联想到以前的经历,然后利用这些经历渗透到现在的文本解读中。因此,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是不同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想切入阅读的方式。
1.独立选择材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读物:有的像琼瑶的言情小说,有的像金庸的武侠小说,有的像南派三叔的玄幻小说…如果老师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所有的学生,学生肯定会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要突破这一瓶颈,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材料的多样性,还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表达进行分类,作为满足不同阅读水平学生需求的标准,做到“因材施教”。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是否得当,不仅是学生自我意识能力的体现,也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水平。只有选择自己满意并愿意接触的文本,才能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步发展,进一步增强自我意识和再创造能力。
2.自我选择法
有“饮水思源,冷暖自知”等千种读书方法,指导学生不要在邯郸学步。你不能乱抄别人的学习方法。学生应该知道如何以有利的方式释放自己的个性。在长期的学习中,他们要善于运用有利于自己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同样深入理解课文的学习效果。老师也可以给出一些提示,比如小组朗读、精读、泛读。除此之外,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口来阅读,还可以使用动作来适当地恢复文本信息。最后,结合两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出版物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媒体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向学生呈现事物。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园林之美。老师只通过干瘪的课文来讲,学生只能从课文中理解。如果用多媒体来展示园林的整体景观,那么学生就可以更深入到叶老先生所描述的园林世界中去,领略苏州园林之美。电子出版物资源丰富,携带方便,免去了纸质书的负担。由于许多原因,许多学生可能只知道如何从书中阅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推荐好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在某些方面找到自己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悟自读,自主探索,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
(三)注重日常积累,读写结合。
不难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因个人经历不同,或因阅读水平不同,但不同层次的共鸣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找到文章的重点,让学生善于发现和理解,学会写自己心中所想,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外化。以最近的“汉字听写大会”“汉语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为例。在理解定义来推断汉字或成语的同时,我们应该能够准确地写出它们的字形。他们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也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可以检验真理。如果你肚子里有“墨水”,你不能就这么放进去。更重要的是,你应该倒出来用。因此,你不仅要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四)倡导个性化阅读,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宗白华说:“美的动机从移情开始。”分析文本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文本的意境,这样才能理解文本的真正美。“因此,教师只能在入境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旦他们投身于作品的情感世界,就会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我在中学实习的时候,给七年级的学生教了一篇《背影》,里面写了作者在火车站和父亲告别,父亲穿铁路爬站台,详细描述了关于父亲的动作和背影的自然段落。分析父亲的动作时,学生要把重点放在段落中的动词上:走路时摇摇晃晃,过铁路和爬坡时试探,爬站台时微缩微倾。分析父亲的行走,首先要知道“蹒跚”二字的含义,然后再想到父亲完成这个动作的艰辛。学生在分析父亲过铁路时,要发现爬、缩、倚三个动作的施力部位分别是手、脚和身体。通过分析对父亲动作的详细描述,我让学生想象父亲做这一系列动作的困难,然后提问,为什么他的动作这么难?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仅仅从文字的分析上,只是肤浅的理解。我还让几个同学去讲台上模拟父亲的动作,让同学们亲身体验父亲的感受。每当我从家里来到学校,告别父母的情景常常让同学们难以忘怀。当他们接触到文本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体验一般。让他们和作者比较自己的经历,他们也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文本分析与现实模拟相结合,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深刻理解文本的意图。
(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阅读中文文本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读者和作者形成“交流”,并体现在对文本和作者的理解上,从而形成读者的自我考量。无论阅读的个性化程度有多高,最终都要表现出来,从而表达其个性化的意图。因此,除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还应该上升到与他人交流的层面。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应运而生。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成果,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他们之间的互动也将形成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从而提高整体阅读质量。这样一个群体的建立,必然会产生更多优秀的个体,使一个个体的自我要求不断提高,个体带动整体,整体作用于个体,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和发展。常见的实践活动包括:读书征文大赛、开设专栏推荐优秀作品、读书交流与研讨等。实践证明,使教学活动科学有效,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自我思考、自主交流、主动讨论、创新思维的良性循环。这样一个过程的建立,不仅可以完善个性化思维的构建,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沟通协作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群体,在各方面、各层次上得到身心的协调发展。
来源:三联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刘慧伦)
总值班长:孟广昌
值班军官:巫娜
编辑:张馨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