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诗句课堂笔记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三下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诗句课堂笔记-风君雪科技博客

1、三下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诗句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初夏时宁静的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以及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②作者简介:

曾几(jī),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南宋诗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2、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梅子黄时日日晴。梅子刚开始的时候是青色,称为青梅,等成熟的时候就变成了黄色。这句诗的意思是:梅子成熟变黄的时候,每天都是晴朗的。

小溪泛尽却山行。泛在这里是乘船的意思,咱们不是经常说泛舟湖上的吗?这句诗的意思是:坐着小船沿着小溪走到了尽头,就上岸再走山间的小路继续前行。却在这里是在的意思。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句诗的意思是:(路上的树木茂密,苍翠),形成了树阴,和来的时候一样浓密。不减的意思是没有减少,差不多。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林里还传来了黄鹂的叫声,比来的时候更增添了一些乐趣。黄鹂就是黄莺,在古诗词里也经常出现: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比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等等。

这首诗,作者曾几描写了三衢道中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3、三年级下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课堂重难点复习笔记

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两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4、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5、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两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6、三年级下古诗三首第三首三衢道中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描写了梅子成熟时节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前两句写出游的天气和路线。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认识生字减,会写梅、溪、泛、减4个生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和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就有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和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的学习训练,因此,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虽然有难度,但是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准备:

课件、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到了,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鸟儿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绝句》)指名背诵,齐背。

2.大自然的美景总会令人心荡神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曾几,走进三衢山。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三衢道中,提醒学生读准衢的读音。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题的意思。

诗题的意思大家能读明白吗?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道中:就是路上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在去三衢山的道路上。

2.接着让我们来了解诗人曾几,课件出示:曾几(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曾几为人正直,勤于政事,学识渊博。其诗句律严整,有一种清新活泼、明快流畅的风格。

三.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谁能来说一说吗?

(1)指名说,把古诗读通读顺,读准字音。师相机出示: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师:由字到句再到整首诗,就可以理解诗意了。相机出示:理解诗意。

(3)还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师:诗人借助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相机出示:体会诗情。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要反复吟诵。相机出示:诵读积累

2.让我们赶紧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请同学们根据自读要求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3.检查自读情况。

(1)这首诗中生字大家能读准吗?出示生字:梅 减 溪 泛 指名读,字音读准了,字形能记住吗?说说自己的发现(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记忆字形:梅、溪右边部分体现了两个字的读音,左边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你是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方法记忆这两个字的。)泛眨 (形近字比较记忆)

重点指导写溪,学生观察字形(左边三点水,右上爪子头和中间的幺要写得紧凑,下面的大写得扁),师范写,生临写,师指导,展示评价,。

(2)生字会读了,读通诗句应该难不倒大家。出示古诗,指名读(评价,相机正音,注意读好后鼻音晴、行、声);再请一名学生读,适时进行指导。

4.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再次练习,体会古诗鲜明的节奏。

师:古诗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我们就读出了节奏,读出韵律,才能读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诵读感悟,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1)诗人是什么时间游三衢山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你是从诗中哪些关键字读出的?

2.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预设:

(一)梅子黄时日日晴

(1)梅子黄时点明此行的时间,相机补充相关资料:梅子黄时是农历五月,正是初夏,也是江南梅雨时节,江南这一带会出现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多日不见太阳。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大,温度高,人也感觉不舒适,器物极易获潮霉烂,故又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成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同学们,梅雨时节,由于长时间阴雨天气,草地上、树根部都会长满青苔;有时家里的地板总是湿漉漉的;晾晒的衣服都不容易干透,这样的天气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那诗人这次游三衢山与往年不同的是日日晴,江南梅子黄时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诗人此次出游的心情吗?(欣喜、开心、愉快)相机板书:愉快

(2)同学们真会学习,抓住一个关键字晴字让我们读懂了诗人心情大好。你来读,你通过声音的延长和语调上扬来表达开心;再指名读,你通过自己的表情来展现开心;下面我们比赛读,男生读,(男生读出了内心的喜悦)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女生的朗读,同学们越读越欢快。再让我们一起读,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

(二)过渡:在这样的好天气出行游玩,真是一件乐事。

出示诗句:小溪泛尽却山行 你读懂了什么?(你借助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真会学习。)

诗人乐而不返,你来读,通过你的表情,老师猜这里一定是风景美如画。

出示图片,假如你在这么美的地方游玩,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已经到了小溪的尽头,为何不返回呢?一个却道出了诗人游兴高涨。指名读(读出诗人开心之态),齐读前两行诗。

(三)三衢道中,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

出示: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指名读。诗人又有什么意外的收获?指名说,教师总结:真是不虚此行呀。

2.相机出示黄鹂的图片和播放黄鹂的叫声,说说自己的心情。

3.绿树成荫,爽静宜人,伴着黄鹂的叫声,怎能不让人心情舒畅、愉悦呢。黄鹂是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在古诗词里也经常出现,指名学生说,老师相机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齐读后两句。

4.小结:一减一添带给诗人多少情趣啊,这次出游他不仅收获了美景,还愉悦了心情,真是不虚此行。

5.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景?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梅子 小溪 绿阴 黄鹂。师小结:作者正是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6.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齐读整首诗(配乐读)。

7.学到这里,谁能背一背这首诗?指名背诵,齐背。

四.想象画面,入情入境。

这首诗是一幅出行图,也是一幅风景画,如果让你来为这首诗配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指名说,师评价: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相间。

五.经典咏唱,传唱经典。

诗歌那么优美,可吟可诵,可读可唱,最后让我们一起唱一唱《三衢道中》。

六.作业布置。

1.用自己的画笔为《三衢道中》这首诗配一幅画。

2.再积累几首写景的古诗。

7、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三衢(q)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黄莺。

8、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梅子、小溪、绿阴、黄鹂。

2.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9、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课堂笔记知识点

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课堂笔记知识点

一、字词

1、生字、词语(见课本生字表和词语表)

2、字音。

杜甫(fǔ)、鸳鸯(yuān yāng)、惠崇(hu chng)、蒌蒿(lu hāo)、河豚(tn)、曾几(zēng jī)、减(jiǎn)少、三衢(q)

3、多音字。

行xng(行走)hng(银行)

得d(得到)děi(挺得)

地d(地球)de(高兴地)

尽jn(尽头)jǐn(尽管)

4、形近字。

芽(芦芽)牙(牙齿)

庐(庐山)芦(芦芽)

5、易错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

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二、主题思想。

1、《绝句》描写了初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绘画者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

3、《三衢道中》描写了是初夏景色,抒发了诗人出游之时的喜悦之情。

三、古诗理解与赏析。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注释

迟日:春日。春季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2、诗文大意。

春天,在阳光映照下,江山无比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3、题。

(1)《绝句》写的是春季,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燕子就是象征。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飞写出了燕子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睡写出了鸳鸯的闲适,透出温柔的春意。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动物?

景物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动物有:燕子、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2、诗文大意。

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笋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之时。

3、题。

(1)鸭先知从侧面说明江水还略带寒意,别的动物还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来临。这与三两枝相呼应,表明这是早春时节。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注释。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2、诗文大意。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我)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绿树浓荫,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绿荫深处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兴致。

3、题。

(1)诗中添得二字用得好,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却仍然兴致浓郁。

(2)《三衢道中》描写的季节是初夏,是从梅子黄时绿荫不减推知的。

四、拓展。

描写春天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春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描写夏天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涟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苏轼《望湖楼醉书》

10、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字词解释与翻译

①字词解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②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11、三年级下古诗三首之绝句诗句课堂重难点复习笔记

1.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12、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13、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结束,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写得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14、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上课笔记划重点

一、字词

1、生字、词语(见课本生字表和词语表)

2、字音。

杜甫(fǔ)、鸳鸯(yuān yāng)、惠崇(hu chng)、蒌蒿(lu hāo)、河豚(tn)、曾几(zēng jī)、减(jiǎn)少、三衢(q)

3、多音字。

行xng(行走)hng(银行)

得d(得到)děi(挺得)

地d(地球)de(高兴地)

尽jn(尽头)jǐn(尽管)

4、形近字。

芽(芦芽)牙(牙齿)

庐(庐山)芦(芦芽)

5、易错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

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二、主题思想。

1、《绝句》描写了初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绘画者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

3、《三衢道中》描写了是初夏景色,抒发了诗人出游之时的喜悦之情。

三、古诗理解与赏析。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注释

迟日:春日。春季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2、诗文大意。

春天,在阳光映照下,江山无比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3、题。

(1)《绝句》写的是春季,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燕子就是象征。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飞写出了燕子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睡写出了鸳鸯的闲适,透出温柔的春意。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动物?

景物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动物有:燕子、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2、诗文大意。

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笋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之时。

3、题。

(1)鸭先知从侧面说明江水还略带寒意,别的动物还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来临。这与三两枝相呼应,表明这是早春时节。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注释。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2、诗文大意。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我)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绿树浓荫,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绿荫深处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兴致。

3、题。

(1)诗中添得二字用得好,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却仍然兴致浓郁。

(2)《三衢道中》描写的季节是初夏,是从梅子黄时绿荫不减推知的。

四、拓展。

描写春天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春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描写夏天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涟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苏轼《望湖楼醉书》

15、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峰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16、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②千磨万击写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一个任字,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