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不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
学者不能不表示忠诚(学者不能不表示忠诚)
中原人从依山傍水、狩猎采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转变为依附于土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标志着中原进入了农耕社会。由于农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对以水草为生的游牧民族的杀戮和掠夺,农耕民族既有内忧外患。错过农时是农民平衡利益、聚众治水、保护家园、维护社会秩序的意愿。于是,专制制度、官僚制度、暴力机关和军队应运而生。如何有效管理农耕社会?众说纷纭。儒家借鉴夏、商、周三代治理农耕社会的经验教训,根据农耕社会的特点和农民的意愿,设计了一套治理农耕社会的政治方案。仁和礼是这个政治计划的核心。
儒家提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要“修身养性,安分守己”,成为内圣外王。修身养性,做到极致,即内圣;做和事佬的功夫,到了极致,就是外王。锻炼到人格的纯洁是内在的圣人;当人格扩展到普遍性,就是外在的王。内圣外王之道是最开明的治国之道。儒家也认识到,没有服从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秩序。因此,它定义了“三纲”的人际关系,并将服从内化为人类的心态。认为孔子的君臣、父子、夫妻应恪守各自的名分,求实于名,品行端正,不僭越、不犯罪、不违抗。“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儒家的理想是把君王塑造成圣人,把人塑造成老实人,从而使社会安定和谐。儒家思想在农耕社会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对特定时期农耕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要看到,儒家治理农耕社会的政治方案有其固有的缺陷,后人盲目出发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或对时局一无所知,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吃人伦理”,强化了中国人的奴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从历史的云端往下看,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农耕社会的长期不稳定、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同化、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有着绝对的影响。
在农耕社会的特定时期,抛弃儒家的仁、礼、德,必将导致天下大乱。历史上,雅利安游牧民族和阿尔泰游牧民族与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民族发生过无数次的剧烈碰撞,每一次的剧烈碰撞都成就了种族文化的混血。魏晋风气包括所谓的“魏晋风度”,这是阿尔泰游牧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剧烈碰撞,暂时压倒农耕文化的表现。是人们从儒家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原始风气,与儒家文化不一样,如水火冰炭。
魏晋风气的流行主要表现在人们追求绝对自由和享乐主义。为了追求酒的刺激,使人们远离现实,进入神秘的境界,官员和名人因喝醉而浪费了生命。刘玲认为喝酒是一种美德,他说:“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你应该抓住它;当你移动时,你应该抓住它。但酒是生意,剩下的你不知道。”喝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喝酒,没有别的事。阮籍自告奋勇当步兵队长,因为听说步兵营里的人都擅长酿酒,他们三次都是捧酒的。后来,他被称为“阮步兵”。母亲去世时,他喝了两桶酒,嚎啕大哭,吐血数升。下葬时,他哭着吐血。有时酒精中毒会发作,你会吃掉所有献给神的酒和肉。江东著名学者张翰公开宣称:“有名在身后,不如马上来一杯酒。”对于喝酒,我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仅名人,官员也嗜酒如命。公务可以抛弃,工作可以丢掉,但喝酒不能断。毕卓,一个官员,经常因为喝酒而忽略了他的公务。他已经喝醉了。晚上去隔壁同事的酒缸偷酒喝。结果,他被抓了。直到天亮,他才被认出是官方,然后他又把它放了回去。住在衙役射击场的周伯仁,经常喝很多酒。当他醉了三天,他不会醒来。当时人们称之为“三日仆射”。有的军官不顾军事紧急,日夜饮酒,把“生死置之度外”。有学者对酒精不耐受,经常用酒精来掩盖饰品,把裸衣当成出入。杜康的消愁只是暂时的,人的欲望和花若制造阴影,就会随风而升,随风而去。然而,饮酒的丑恶是难以摆脱的,它违背人伦,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儒家文化,损害人类精心维护的天下人心。
魏晋时期,人们对性的欲望达到了极致。晋武帝司马燕是个好色之徒。公元273年,为了选拔宫女,全国禁止结婚。孙吴灭亡后,孙皓后宫的5000名宫女被纳入后宫,所以司马燕的后宫规模为一万人。司马燕为了林兴的方便,自己开着羊车在后宫里溜达,拦在哪个宫女面前就去了林兴;为了皇帝的好运,宫女在住所前撒盐和竹叶引诱羊车。根据史书记载,谢鲲心胸开阔,见解深刻。他不注重衣着和外表。他喜欢老子和易经,还会唱歌打鼓,这让王彦和嵇绍大吃一惊。就是这个有教养有见识的会唱会弹的,却因为戏弄邻居高的漂亮女儿,被一个漂亮的女人用梭子一甩,打掉了两颗牙。当时人们说:“任大无穷,你年轻又破。”听完这话,谢鲲还在得意地吹着口哨,一如既往地吹着口哨,于是他说:“这不影响我吹口哨!”顾恺之东晋画家、画论家、诗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诗歌和书法,尤其擅长绘画。他喜欢一个邻家女人,但他多次戏弄别人,他们不能被愚弄。他在墙上画了一幅女人的画像,用一根刺针扎破了画像里的心,女人伤心欲绝。实际上,这是流行的巫术。为了减轻痛苦,女子无奈,听从了凯的指示。于是,小凯的秘密拿出了绑在女子画像上的刺针,女子的症状就消除了。文化名人顾恺之是多么卑鄙!
西晋时期,奢侈、炫富成为时尚。魏晋时期的人喜欢摆宴席,不分昼夜,时间不限。场景越大越好。宴会越丰富越好。许多官员抛开政务,享受吃喝。在《吴质子》中,曹丕说:“过去几年,有一场流行病,很多亲戚都得了病。徐、陈、郢、刘,都是一死,痛不欲生。在过去,当你旅行时,你是连接的,当你停下来时,你坐在座位上。你们为什么会有那么一瞬间想念对方?每次去赏人气,丝竹奏响,酒醉耳热,唱诗。”《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关于宴饮的记载。西园俱乐部和金谷俱乐部是最著名的宴会。晋武帝懒于政事,纵情宴饮。上下效率,竞争激烈。有一次,晋武帝到女婿王武子家做客,王武子设宴款待他。桌子上摆满了釉面器皿,还有100多名女仆,都穿着丝绸衣服。丫环端上来的菜里,有一个蒸乳猪,肥嫩可口,味道好极了。出于好奇,汉武帝问这道菜是怎么做的。伍兹回答说:“这是喂人奶的小猪煮的,所以味道和普通的不一样。”《晋书》。《何传》中说,太傅何曾“垂帘听政车衣,清贫貌美,而烹之味为王不为过”。他曾经每天花一万块吃饭,说筷子没有菜。他的儿子何伟比他的父亲更奢侈,他的饭钱是老子的两倍。王锴和石崇比别人富有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王锴用麦糖洗锅,石冲用白蜡当柴烧。王锴用红色的埃洛石粉刷墙壁,石崇用胡椒和泥巴。王锴用紫绫做了40里长的布障,石冲用彩色锦缎做了50里长的布障;王锴把皇帝给他的两尺高的珊瑚放了出来,石崇把它砸碎,拿出六七个三尺多高的珊瑚给王锴挑选。林语堂说:“魏晋时期,大族崛起,资产积累在少数名门望族,政治上的混乱实际上促进了以妾为婚的趋势,同时也加剧了父母溺女婴的悲剧,因为贫穷的父母负担不起嫁女孩的巨额金钱。”奢靡之风弥漫整个社会,穷人深受其害。西晋被称为“最拜金的朝代”。皇帝们卖官鬻爵,变得奢靡无度,官员和名人互相攀比炫耀财富,鼓吹空空谈,社会腐败不堪忍受,不仅导致了这个王朝的灭亡,还把中国带入了长期的纷争和战争之中,百姓苦不堪言。
杀戮在魏晋时期变得司空见惯,漠视人命。司马集团不仅弑君,还杀名士,被誉为“天下名士之半”。八王之乱期间,皇室成员互相争斗,直到国家覆灭,流民四散。十个不救两个,他们照顾老人和年轻人,外国人利用了这一点。在统治集团的家族中,经常发生杀害奴婢的事情,没有人过问。有一次,石冲给我们治病的时候,一个女笛手吹错了音,马上被拉出来打死了。有一次,石崇在家陪客人吃饭,请丫环劝他喝酒。如果客人不喝酒,他们不得不杀了女仆。有些客人故意不喝酒,所以他们看到活着的女仆被杀了。一名法院官员看到护士带着她的儿子来了,于是他走上前去戏弄她的儿子。嫉妒的妻子立即杀死了护士,用另一名护士代替了她。然而,这个奶妈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杀的。
至于“乱头、裸蹲、人群密集蹲、人前蹲、为客独食停、为亲饮停”,问虱子、说话,喜欢吹口哨、听驴叫等。,对于魏晋名士来说,与左游并无二致。
知识分子有三种境界。最高境界是好学者的境界。徐干说:“那些因为年龄大而浪费庄稼的人不是好农民那些带着利润和缩水抛弃资本货物的人不是好贾;那些通过做好事或坏事来改变自己好的方式的人不是好人。“一个好的学者,胸怀全局,关心世界,充当学者,充当世界的楷模,有阐明世界的志向。有钱不能奸淫,有权不能屈,穷凶极恶不能妄动,执着追求真善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相信高于生命。中间境界是清人的境界。范增说:“老子哲学的核心当然是道,这是自然之道。与一切与自然大智慧背道而驰的仁义格格不入,他们所信仰的人类心灵的回归,成为中国画家、诗人、书法家精神释放的天地。中国艺术家似乎不愿意接受儒家“克己礼”的说教,却向往道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清者,不为世俗羁绊,不涉社会纷争,清纯自然,艺术为艺术,知识为知识。当他们看到人民的苦难时,他们会流下同情的眼泪,但他们不会为人民请愿。他们看到官员腐败会摇头皱眉,但不会反抗。他们只是在艺术或知识的海洋中游荡,而不顾其他。波涛汹涌的水清澈而浑浊,波涛汹涌的水也是如此。最低境界是下等境界。坏人是愤世嫉俗的人,想家的人,痴迷于财富,贫穷,无知,巴结别人的利益,忘义。那么,你怎么看待魏晋风度呢?
魏晋时期,儒家文化的精髓丢失,知识阶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贯之仪,也;学者,国家的瑰宝。其次,在政局混乱或朝代易主的秋天,“万物皆生,却不愿为物,为木灾牺牲性命”。名人剪头发逃避禅,在宴会上聊天,一部分是为了保命,一部分是对乱世的悲观,这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名人裸饮、裸悼、勾引邻居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庶人,但有些官员也是知识分子。他们在统治集团专制、腐败、暴虐,老百姓被迫沦为奴隶的情况下,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没有表现出监督社会道德的力量,反而表现出推动社会道德衰落的力量,这是魏晋社会破坏和长期混乱的重要原因。朝廷的腐败、秽物、社会道德在没有牵制力的情况下沉沦,任其泛滥发展,其致命弊端正如甘宝在《晋代通论》中所述:“人不见德,只闻乱,日为伊、周,夕为桀、袁,善恶陷于成败,名声受势利之威胁。因此,为纪律工作的人是轻浮的,他们被邪恶的智力所诱惑,就像夜虫的火。内外混乱,官员失才,名不正,天无绝人之路。”世界怎么可能不混乱!在谈到魏晋风度的破坏性时,有学者说:“魏晋风度是吸收大量草原文化的结果。这种风度,在短时间内,就是知识分子群体摆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享受到了草原民族所享受的自我表现和个性的快感。但这种风范无助于推动农业社会的进步,为社会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魏晋时期是短命的朝代,造成了日益激烈的社会动荡,使成千上万的家庭饱受士兵的枷锁,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成为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需要被丢弃,但也不能被丢弃。如果彻底抛弃儒家文化,追求荒诞,追求所谓的自然、本真、开放,用兽性取代人性,必然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精英,要有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自觉,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世界上困窘无助的人们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坚定地批判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现实,从而推动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如果知识阶层缺乏道德关怀、道德监督和道德批判,那不仅是他们自己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曾子说:“一个学者不能不慷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为自己的职责是自己的难道不重要吗?然后死去,是不是很远?”真的很有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