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中国历史人物故事50篇)

历史人物故事(中国历史人物故事50篇)-风君雪科技博客历史人物故事(中国历史人物故事50篇)-风君雪科技博客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逝世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附。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分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觉得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宗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清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混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访问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顿扫除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置事情,应该以清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以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清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劳操劳,不以劳动为羞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伴随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缮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慨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代的傅介子、武帝时代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劳碌碌呢?”旁边的人都讥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懂得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浏览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赡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答复:“愿望驾着大风刮散连绵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定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基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以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爱好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喜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夸奖。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崇高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青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负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负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集合起骁勇强壮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取权利,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损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发奋,大王您确切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部队来收复中原,各地的豪杰英雄,必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应武器,让祖逖自己想方法募集。祖逖率领自己私家的部队共一百多户人家度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收复胜利,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武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持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认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英雄,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落后。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原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光长了就善于画画了,尤其善于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善于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脱作画,金兵用刀子威逼,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面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逝世了,如今有位置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逝世,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毕竟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软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逝世。匈奴认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处所,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离安顿到别的处所。苏武迁移到北海后,食粮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蕴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体脱尽。

原文: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逝世。匈奴认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年青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懊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造诣,就分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朝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克服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克服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端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愉快;可是刚刚理解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愿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愿望不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表白自己的功绩。”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愿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逸,能让所有朋友的信赖,能让年青的人思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追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处所,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形,有时发明所到之处的情形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订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核,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细心认真地温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弯曲;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心,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2、欧阳询琢磨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分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细心欣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仔细琢磨。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分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尺度,书法就快速提高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轻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细美妙。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薄暮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却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分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狠,令人畏惧。王冕虽是小孩,却神情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认为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负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脱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讨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普遍浏览,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端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华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转变意见呢!”鲁肃于是拜会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浏览,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摆设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觉得悲伤,忧愁,恼怒,感慨,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访问,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气象)变更,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混乱的书环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田地),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端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切啊,这像鸟窝。”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需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浮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光。”董遇说:“应该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光(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过剩时光(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处所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之,号为“退笔冢(坟)”。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劳劳动而不请求报酬,主人觉得奇异,就问匡衡,匡衡答复说:“愿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慨,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时侯爱好学习,所读的书一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滞。右手握笔的处所,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青时爱好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爱好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爱好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明。(拥有)蜡烛的光明,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地步(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觉得惊讶讯问,高凤才觉悟过来。

原文: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青时非常爱好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认为香甜,疲惫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整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体缮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原文: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认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须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宁静(没有缭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置深圳生涯网事情只有懊恼。’不只是说说,回忆年青时的处事行动,很是认为不对。”

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宁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胜利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阴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爱好他的勤学,便用清洁的衣服交流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逝世时告诫说:“人爱好学习,即使逝世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逝世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逝世了父亲,故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事,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喜好普遍,阅读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普遍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故乡,退居在家教书。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癖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喜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必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洪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田地。”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癖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刹那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必定要懂得他们治学的办法;不光要懂得办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导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原文: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理解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征,即使不琢墨制造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征)不会受到损伤。人的天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产生变更。(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崇高品格从而变成操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沉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认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觉得惊异,从临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养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处所。同县的人对他觉得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接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访问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故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形,答复说:“(他已经)能力完整消逝,成为普通人了。”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钙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生贫穷没有位置,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青时只带一柄剑分开故乡,四十年了,位置达到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逝世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嘱咐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身在富贵之家,应该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苦啊。”

原文: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逝世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免职的人,都不许可回归老家;逝世了以后,也不许可葬在家族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愿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包家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原文: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33、陶母责子退鲊

晋代陶侃年轻时,曾经担负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怪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利益,反而增长我的忧虑啊。”

原文: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34、诸葛亮诫子书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锤炼的,他们以静思检查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简朴勤俭财物来造就自己崇高的品格。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白坚定,不安宁僻静就不能实现远大幻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需使身心在安静中研讨探讨,人们的能力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聚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加与发扬自己的才华;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胜利。纵欲放纵、消极怠慢就不能鼓励心志使精力振作;冒险轻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格使节操崇高。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5、陆游家训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该引认为忧,而不可以愉快。必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需宽容、厚道、恭顺、谨严,不要让他们与轻佻浅陋之人交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错误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严地看待,不要留下懊悔的遗恨。

原文: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认为忧,不可认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懊悔。

36、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处所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处所不合适孩子居住。”就分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处所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戮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处所还是不合适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处所。”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37、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方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预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须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须要父母的教诲。现在你如果哄深圳生涯网骗他,这就是教诲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信任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导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8、子路受教

子路拜会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爱好?”子路答复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禀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挺,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进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锋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为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为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为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为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为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为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为起来’。我不懂得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勉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处所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说我将驱逐那一匹呢?”耕柱子答道:“当然驱逐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负用来鞭责。”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责的。”

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收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切是对国度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会贪婪到这田地呢?”但还吝惜他有功劳,就不处分他,只是还在大殿中当众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收财物,所犯的罪恶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凌辱,超过了接收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原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度,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真是高超的太宗!)

42、陈万年教子谄媚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朝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谄谀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原文:

(陈)万年尝病,召咸(陈万年之子)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43、钱大昕默坐观弈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嘲笑他盘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以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要求和我下棋,我颇为歧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自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难,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盘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认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先得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44、王荆公旁听文史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纭。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你也理解文书?”王安石暧昧地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答复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惊恐,深圳生涯网惭愧的低着头分开。

原文: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之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惊恐,惭俯而去。

45、大树将军冯异

冯异为人处事谦逊让步,不自诩。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部队前进停滞都有标明旗号,在各军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处所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绩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部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支配各将领义务,每人都有被分配附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追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赏他。

原文: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逝世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模范)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答复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性格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毛病。不幸年事轻轻逝世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原文: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逝世。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逝世矣,今也则亡。”

47、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收。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请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收别人馈赠的人就会畏惧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畏惧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48、贤妻桓少君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追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贫寒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富,鲍宣不愉快,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英俊的衣服和装潢,可是我实在贫穷卑贱,不敢担负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格,信守商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故乡。(她)拜会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夸奖。

原文: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阿谀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49、魏徵论自制

唐太宗问魏征说:“视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畏惧安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恰当的办法,或者畏惧心中发生自满懈怠的情感,愉快恼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认为我说出这个情形,(我)应该把您的话当作准则。”魏征答复说:“爱好愿望愉快恼怒的情感,圣贤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圣贤之人能够抑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普通人放肆它,(爱好愿望愉快恼怒的情感)多到失去恰当的限度……愿望陛下常常能自我抑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原文:

(唐)太宗问魏徵:“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着,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育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认为楷则。”徵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50、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先生不爱好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伪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恼怒,让人讯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匆忙禁止了同事。朝事停止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懊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毕生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丧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信服他的气量。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加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毕生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