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

1、航天教员的选拔也是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教员呢?

2、王一心目中的好学生(航天员)是谁?

3、对于航天员来说,教员更多来说意味着是什么?

4、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合格的航天员需要通过怎样的考验?

5、为什么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时没有启用过备份?

6、中国载人飞船每次执行任务时都是三人成行,为什么?

7、航天员在天上执行任务时,是怎样的工作状态?周六日可以休息吗?

8、航天员在空间站吃的东西是定制的吗?

专访航天女教官王一:我和航天的双向奔赴-风君雪科技博客

给航天员当老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体验?39名航天员中,哪位才是您目中的好学生?带着一箩筐的好奇,网易科技《逐梦星空》栏目采访了航天教官——王一。

回顾二十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可以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但王一却依然保持着当初入职时的热情与新鲜,利用课余时间潜心学习,因为航天员要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作为航天员的老师,更是要不断的进步。

当老师的最幸福的莫过于能够见证学生的成长,王一也不例外。她说“做教员幸福指数很高,最引以为豪的是可以看到航天员的成长,由青涩到成熟,由一钻多能到全面发展。”虽然刚参加工作时,工资待遇很低,但王一他们这批人,从来未把钱放在第一,他们认为心中的热爱和理想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双向选择、双向奔赴的快乐。

中国首飞第一人杨利伟是王一参加工作后的接触第一个“学生”,虽然是老师,但王一坦言有一丝丝“怕他(杨利伟)”。因为当时的航天员都是从从业10余年的飞行员中,千里万里挑一选拔出来的优秀飞行员,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杨利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航天英雄,受人尊敬。对于初出茅庐的王一来说,杨利伟气场十足。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优秀榜样,才让王一有了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底气。

“他(杨利伟)就像灯塔一样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王一如此形容道。

在成为航天员教员的过程中,王一还当上了模拟航天员,这意味着所有航天员需要在地面上进行训练的科目,教员都要先进行试训。比如离心机训练,王一就需要先进去体验6-8倍重力加速度旋转,要一次次的突破内心的和身体的障碍,做对抗训练,甚至包括被称为魔鬼训练的低压舱、秋千、转椅等,也都要先上手一遍。

“当然,航天员有200多条选拔的标准,即便是教员知道很多内容,也不一定都符合。所以,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红花,你就要开的最鲜艳,当绿叶,你一定要做好绿叶。”

虽然王一没有上过太空,但王一说自己很幸运,见证了航天员的成长,也和航天员们一起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和未来。

专访航天女教官王一:我和航天的双向奔赴-风君雪科技博客

中国航天女教官王一

以下为网易科技《逐梦星空》栏目对话中国航天女教官王一部分内容节选:

一、教员就是航天员的助推器、通天梯、铺路石

1、您说航天员教员选拔也是需要过五关斩六将,能回忆一下当时都需要怎样的考核吗?对于想要成为航天员教员人,您有什么建议吗?

王一:首先政治要过关;其次,还要懂科技,同时也要有非常好的心态。

航天员的训练分为八大类,200多个科目,上千个训练单元。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心理、体能、还有专业技能,以及航天员的生存训练等等,所需要的学科是非常多的。

要想成为教员,首先有通识教育培训,然后会有全系统的理论学习,比如说学医的也要懂工程,要懂体能的知识,也要知道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自己的专业,还有专业方向的考核,考核成绩合格之后,还要经过岗位培训。这就需要有很好的实操能力;最后还有严格的答辩,要会做课件,写教案,才能成为一名教员。

2、从实习教员到正式主教员,大概需要五六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您的心里路程是怎样的?有想要放弃的时候吗?

王一:其实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很多不适应。压力很大,挑战也非常的大。身边的人都非常优秀。

我的学科是航天员选拔与训练学,是我们国家任何高校、科研院所都没有的非常冷门的专业,我们需要在岗位上跟着师傅一点点地去学,去打磨。我当时也非常的幸运,有一位特别好的师傅,是一位资深的女老师,带着我一点点地去磨练。她把很多自己的心得体会都分享给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讲课的技能,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

3、在您任职教员这几年,最大的心得是什么?对您来说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王一:如果你教得是一群非常聪明又很勤奋的学生,这时候你需要做的是松散式教育。

作为教员,我们主要帮助航天员做好从0到1。什么是0到1呢?

比如有个新的学科,或者新的领域,需要航天员从零开始去学习,去接触,那么我们作为教员就是帮他打开那扇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员先去尝试,先去体验,看看那扇门到底是向东开还是向西开,哪个方向是最合适的,最好的。

另外,有些新的学科并不是我们擅长的,那我们可以请来一些名师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宣讲。到底选择哪些名师,这个也是需要我们来进行调研考察的。

实现了从0到1之后,再从1到99,教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陪伴。什么是陪伴呢?比如航天员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训练的时候,我们通常就是陪着他们坐在电脑前,观察他的实操数据,然后关注他在操作时候的表情、状态、心理状况,看他是不是发挥的稳定,有什么习惯性的小错误,小毛病。

第三个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实现从99到100的跃迁。作为航天员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希望航天员可以做到100分,这就需要铁杵磨成针的韧性,需要反反复复进行训练,练习、尝试,然后不断地去纠偏,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帮着他去梳理、去复盘,才能达到实现从99到100的跃迁。

您心目中的好学生是谁?

王一: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还挺难的。在我的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都是万里挑一的。但是每个学生确实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杨利伟,他为什么能为能够成为我们国家首批航航天员中的佼佼者,去执行神舟五号的飞行任务?

航天员有非常多的考试和考核。杨利伟在最后五次的专业技能考试中有三次是都是满分,另外两次即便不是满分成绩也是第一名。他以专业课第一名和综合成绩第一名的绝对优势,成为了我国首飞的航天员。

有的航天员除了天资聪明之外,也非常地勤奋。比如说神舟十六号执行任务的指令长景海鹏,他已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了。他给我的印象最深地就是非常非常的勤奋。

比如说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时候,可能会要求做八次模拟训练,景海鹏有时候做完之后还会加练很多次,因为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而且我发现他在加训的过程中,很享受这个过程。他觉得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不是觉得累或者辛苦。他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地平静,是很愉悦地学习状态。

4、您一共负责过多少次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每次又有怎样的故事?

王一:我一共参与执行了七次飞行任务。

我第一次接触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神舟六号。

在神舟六号前夕,我主要参与了航天员的飞船专业训练,主要是针对仪表板的操作。仪表板上有很多的按键,两块大的显示屏和很多小的显示屏,需要航天员进行操作,对显示屏上的数据进行监测实读,然后与地面进行沟通。

飞船的运行过程中有200多条飞行指令是需要航天员手动操作的,其余的上千条指令都是由飞船自动控制系统完成的。一旦出现了故障,航天员有300多种故障预案。这就需要航天员把每种故障的处置方法烂熟于心,就像我们开车一样形成肌肉记忆。

第二次,是神舟七号。除了专业训练之外,还参与了出舱活动的训练。这就是与神六巨大的不同,所有的知识都是新的,我们当时号召所有的教员一起学习出舱活动的知识。

印象中,当时我还给航天员们上了一门基础课程《航天员出舱活动史概论》,给他们讲国外的航天员是如何开展出舱活动的,他们出舱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故障和问题。

早期的时候不管是从技术还是训练方法都不是很完善,会状况百出,有的时候甚至是直接威胁到生命。所以在上这门课的时候,跟航天员进行分享就是吸取优势,总结经验。

第二批航天员来了之后我又重新上了一下这门课,这次我就把更多的时间让给了首次出舱的两位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让他们以亲历者的感受去跟大家分享,然后我来负责组织这堂课,结果会比完全由我来主讲的效果更好。

第三个阶段有了女航天员。其实,很多地面的训练甚至有生命的危险,有些真的是需要勇气和不断地突破。比如像逃逸滑道训练,就要从14多米的地方跳下来,22米跳下来,需要不断突破心理障碍。作为模拟航天员,我也是先给他们跳了一下。

我会跟他们讲,你看你们是开过飞机的,我都没有开过,我也没有那么多的体能训练,我都可以突破心理的障碍,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这些鼓励的话,来给他们勇气和信心。

神十的时候,航天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太空授课。那我的任务就是先把课程的内容讲给航天员,当时脚本反反复复改了好几十个版本,每改一个版本,就要把课重新打磨,刚把这个课的流程记会了,明天脚本又变了,要再记一遍。对于航天员来说这是个挑战,对我们教员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

神十一的时候,主要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我们征集了一些中学生太空科学实验的想法,将三个特别好的作品带入了太空。像在太空打乒乓球。这就是学生的创意,我们根据学生的创意重新设计了乒乓球拍,然后还有一个学生团队想把蚕宝宝送入太空,我们当时真的把六只可爱的蚕宝宝带入了太空,而且为了这六只蚕宝宝,还给每一个宝宝研制了专用的太空睡眠舱。在空间站任务启动之后我的主要工作也转移到了空间站科学实验、科普教育方面。

这次神舟十六号任务,选了首位平民航天员,他是一位载荷专家桂海潮,是一位戴着眼镜的航天员。他在太空主要的工作就是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

5、您曾经说,对您来说最具挑战的是一群没有上过太空的教员,要教上过太空的航天员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这句话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王一:一群没有上过太空的教员要给一群上过太空的航天员上课,其实就像一只乌龟要给一个兔子上课一样,龟兔赛跑是我们小时候都很喜欢的一个故事。但是乌龟即便它跑得慢,它也有办法去赢得兔子的尊重,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它有方法。

我们的平台起跑线不一样,游戏规则不一样,我们并不是跟航天员拼速度,拼智商。我们拼的是我们要先学,要走在前边。

就比如航天员对接训练,在给航天员上手进行设备的操作之前,我们提前几年就开始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了,设备一旦研制出来,我们先上手练几百次。把所有的操作误区都记录下来,然后不断地去梳理错误,,然后再给航天员分享。让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学到最好的知识。

我觉得航天员教员像助推器。我们现在的载人运载火箭是两级半结构,助推器先点火,燃料燃烧完了,航天员就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速度,这时候就让它自己去飞了。等他需要更新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再重新的去帮助他们。

所以,在您看来,航天员教员对航天员来说更多的意味着什么?助推器吗?

王一:对,是助推器,也是他们的铺路石,也是他们的通天梯。铺路石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要往前走,我们一定要给很多的平台和机会,让他看到一个大大的世界。航天员属于专业技术领域人才,非常的优秀,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对外边的接触还是受到很多的限制,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员就是帮他打开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一扇一扇的门。

这也就需要教员的认知不断地提高。我作为教员,从来没有放弃学习,航天员是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我们教员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但凡有时间都会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去学习,也经常会到各个学校去学相关的知识,比如说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管理学等等。航天员在进步,我们也要进步,只不过航天员要把所有的科目都要学会,我们需要再有限的时间理,学会自己需要教的这门课程,让自己更深更精,这样才能去有力量去传播知识。

6、针对航天员制定的地面训练项目,教员一般都是先要做试训,想请教一下,对于一些优秀的教员来说,是不是其实也具备随时执行飞天的任务?

王一:我们是不一样的领域,它还是有一个行业的壁垒的。航天员有200多条选拔的标准,选拔标准早期的时候对身体的要求是很高的,至少三年之内的体检报告都是甲级,也就不能有任何的脂肪肝、高血压;第二,航天员要具备非常好的心理能力,心理抗挫折能力,心理稳定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专注力,这些都是要全面的去考试。

还有就是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生存能力。

这200多条都考下来,教员甚至有一大半都不符合要求,所以我们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当红花,就要开的最鲜艳,当绿叶,要做好绿叶的这份本职工作,这就是爱岗敬业。

二、女生在太空执行长期任务时更有优势

7、关于航天员的训练,网友们都非常想知道到底有怎样的训练课程,需要通过怎样的考验,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

王一:早期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都是从空军的飞行员里进行筛选,都要正常飞行600个小时以上,也就是基本上都要开十年左右的飞机才能被选拔上。

现在我们选航天员,有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种类不一样了。飞行工程师的选拔要求和标准在身体和环境适应性能力要比驾驶员要低一些,载荷专家的要求是最低的。

载荷专家需要学术背景、专业能力更强,才能够在太空完成很重要的科学实验任务。

航天员的选拔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要从大概几千个报名者中进行层层的分阶段筛选。

比如说第一阶段要考察背景,要做备调;第二个阶段要知道身体状况,做系统的体检,还有临床的体检;第三个阶段就是复检,复检就是针对于航天特殊环境的适应性,会来到航天城,进行具有挑战性、针对性的选拔;最后是定选,成为一名预备航天员,一般要接受三到五年的专业训练,成绩合格才准以结业,成为一名可以持证上岗的航天员。

航天员可以说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人。

8、从目前来看,航天员们认为最难的训练或者最具挑战的训练是什么?

王一:这也要因人而异。比如说有的航天员离心机上来就是一级,心血管调节能力好、适应能力也好,他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不太擅长的地方,去把短板补上来;有的人基础理论知识不是特别扎实,那就要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有的人比如桂海潮,开始的时候离心机才是二级,但是要上天,必须达到一级,他就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身体的素质,提高离心机的应对能力。

问:航天员每次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都会有备份一说,桂海潮老师有备份吗?

王一:有的,第三批的航天员里有四位载荷专家,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去执行任务。如果这一次没有备份上,下次依然可以去执行飞行的任务,大家都是有机会的。

问:目前中国还未启用过备份吧?

王一:嗯,是的。世界上首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他就是第二备份。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人上过太空,大家对于这件事都是非常忐忑的。当时第一位航天员进入座舱之后,心律失常,就把备份航天员送到了座舱里,结果备份航天员还是心率失常。然后就把第二备份,尤里·加加林送入了座舱,发现他很平静,心率非常正常,所以他非常幸运地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中国的航天员目前进入座舱没有心律失常,这要得益于两件事:第一件是我们的航天员选拔制度。从海选阶段就很看重心血管调节能力。每次任务还有乘组的选拔,乘组的选拔也要看身心状况;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航天员在真的进入太空之前,有一个大型模拟演练,像高考的模考一样,通过模拟演练筛选出心率会不太好的人,然后会把心率最好的人往前放,大型模拟演练的成绩也是综合排名非常重要的权重指标。

9、男女航天员在训练中有什么不一样吗?

王一:女生在太空执行长期任务有时候更有优势,比如说她的心血管调节能力更好,铁的代谢力比比男性更好。男生和女生是不一样的,这些数据都对我们很重要。

航天员的选拔标准男女一样的,没有说因为你是男性或女性,就要区别出来;训练的时候也是男生怎么训练,女生也怎么训练。

现在空间站任务阶段,航天员主要的工作还是体力活,就比如说拆装飞船的零器件。像神舟14号乘组,也叫劳模乘组,他们在六个月的天上执行任务期间,拆拧了一万多个螺丝,有时候一天最多要拧1000多个螺丝,而且全部要手动拧,还不能戴手套。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戴了手套你的手感会不好,用力可能用不到劲儿上,所以呢,在太空主要还是力气活。

出舱的时候也是非常耗费体力的,像我们女航天员当时跟我们讲分享她的训练。每次入水出水几个小时就会瘦两到三斤,就感觉是跑了半个马拉松,特别的疲惫,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所以,太空执行任务并不是像我们看到那样很轻松,其实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

女生也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亚平、刘洋,虽然瘦瘦的但她们都有肱二头肌。亚平的体脂只有14点几,运动员的级别了,非常厉害。就是因为她们每周都有大量的专门的体能训。

10、航天员出舱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王一:出舱最大的风险就是气密性。我们知道航天员穿的服装相当于一个小型的飞船,太空是一个真空的环境,还是一个强辐射、高暴露的环境。在这样环境下,如果服装出现了失压吸气的现象,航天员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

所以就有服装的亲密性检测系统,一旦出现了报警,我们就会开启备份模式,航天员就要赶快回到我们的返回舱里。

11、我们的空间站也是向国外开放的,国外的航天员是需要学习中文才能进入我们的空间站?

王一:嗯,因为我们的空间站里有很多的标识都是中文的,没有英文的;通用语言也是中文。国际空间站上有一位航天员叫马天,他是一位德国的航天员,在十年前就与我们的航天员进行过联合演练,学了十几年的中文了。他就有个梦想,希望有一天可以跟着中国航天队友一起进入中国的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希望这个梦想也可以早日的实现。

12、现在中国有多少位的航天员了,他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或者考核才能执行飞天任务?

王一:我们选了三批航天员,一共有39人,其中包括三位女性航天员。

每一次执行任务之前,都会有针对任务的乘组考核。比如说像神舟七号,就很侧重出舱活动技术的掌握能力,那这方面的权重就会更高一些。就比如说100分满分,然后乘以百分比,如果成绩非常突出,就更有优势。

交会对接阶段,可能看交会对接能力。像神舟12号空间站的首飞,这时候选航天员就要选一位出过舱的航天员,如果在出舱操作领域有更好的成绩排名就靠前。

神舟13号是想要开两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就很有优势。她讲过课,讲得也非常好;神舟14号是劳模称组,这个称组也是大的跨越。要操作两个舱段,一个是问天舱,一个梦天舱,装上之后航天员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拆快递,所以对体力要求比较高,所以神舟14号就选了三位相对年轻一点的航天员。所以每一次任务不一样,航天员的选择也会有不同的侧重。

三、航天员在太空一周六天工作制

13、航天员在天上执行任务,是不是地面也是24小时工作,监控着他们的工作状态,随时给予支援的?

王一:空间站阶段是这样的,其实早期的时候还真不是。因为早期的时候,我们的通信和测控系统还不完善,要通过地面的测控站和测量船进行。当你从下往上看的时候,视角就是一个窄视角,所以当航天员飞越这个空间的时候,可以跟他进行天地对话沟通,当他飞出监测范围,天和地就是失联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航天员自己来处理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非常棒了,有三颗中继卫星,在空间站更高的轨道上以俯仰的角度去进行信号的传递,可以实现24小时的不间断信号地传输。

航天员早些的时候还要有一个人晚上值班。不能睡觉,现在航天员可以实现天地同步作息,可以坦然的去踏踏实实的睡一觉。夜间的时候,飞船和空间站的运行状况是由监测系统和地面的工作人员来辅助完成的。

14、航天员现在是不是可以实现随时跟家人通话了?

王一: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随时通话。

航天员电话是我们特制的机器,他们给地面手机打电话,地面手机是显示不出来电话号码的。航天员在天上是可以给地面的家人打电话,但地面是无法通过手机号给他们拨打电话的。

他们会根据事先约定好的时间打电话。有时候比如说周末的时候航天员家人们可能会突然接到很陌生的乱码的电话。我们就开玩笑说一定要接啊,不一定是骚扰电话,可能是航天员从太空打来的慰问电话。

另外,通话时间也是有限制的,白天的时候是工作时间,不可以随便的通电话,都会是在晚上休息的时候跟家人进行电话。

单实际上,他们打电话主要都是给工作人员汇报一天的工作状况,每天都要打,如果心里有什么问题,还可以跟心理教员进行沟通。

问:航天员在天上周六日可以进行休息吗?

王一:航天员是一周六天工作制,星期天休息。但休息也不是完全休息,要打扫卫生、进行物资的整理,要把下一周要用的服装、吃的食物,从货运飞船移过来,还需要把这一周的垃圾打包。

15、目前我们航天员带上太空的航天食品种类丰富了很多,您能给我们讲讲航天食品吗?

王一:神舟五号的时候,杨利伟吃的食物主要是太空小月饼,就是即食食品;神舟六号的时候可以进行食品的加热了,有米饭,还有复水菜、补充蛋白质的食物。到了空间站阶段,一共有120多种航天食品了,这次神舟16号带150种航天食品进入了太空。

这些食品都非常有特色,比如说有主食、副食、即食、甜食、下午茶等等。这些食物不仅给航天员补充了很多的能量和营养,同时也有很多家乡的味道。比如说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指令长景海鹏,山西人,他很喜欢吃醋,我们给他带了醋调料包;另外两位航天员,有一位航天员是江苏人徐州的,我记得徐州的特色是柴锅鸡;桂海潮是云南施甸人蘑菇之乡,就会有很多种蘑菇菌类的食物。

我们这回还带了一个航天食品,叫松茸鸡汤,这道食品每个人都喜欢。

16、像他们的餐是每个人定制的?还是大家吃的都一样?

王一:不一样,每顿都不一样,他们是点餐制。预制食品在地面由自己专用的工厂加工研制出来的,航天员先在地面上选餐。比如说第一周,每顿饭都吃什么,可以选出来。可以说他答的不是填空题,而是选择题。当然这些食物会在营养师的建议范围之内。

17、我看您说过虽然他们这次带了茶包,但其实喝的水不到50度,喝的其实是温茶。

王一:对温水。为什么呢?我也是很好奇,工程研制人员跟我讲,他说因为太空水会飘起来。不像地面,水往低处流,如果有热水,它可能掉到地上,躲一下就行了,如果真的有热水出来,如果没有控制好,它可能会飞出来,如果飞到身上,就会烫一个大泡。所以,为了航天员的安全,水温是控制在50摄氏度以下。

另外,地面上茶叶是叶子状的,但是航天员的茶叶是粉末状的,我们把它细细地研磨,然后进行了深度加工,是即溶的,只要有水,哪怕是常温的水或者凉水,晃一晃也都可以充分地溶解,就不会有这种颗粒状,或者是粗糙感,口感依然是不错的。

18、我们知道您目前参与了商业航天员的训练,目前进展如何?您认为商业航天员的必要性是什么?以后普通人可以上天吗?商业航天员培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一:商业航天我觉得未来一定是广阔的无限的发展机会。有很多老百姓也都是经常会问我这个问题,普通人啥时候可以上太空啊?

因为桂海潮毕竟不是真正的普通人,他是科学家,有科研成果在身上的。我们说普通百姓希望十年之内,可以实现太空至少一日游,或者去太空看一看,那这样就需要对于身体的要求更低一些。

商业航天国外发展的很好,大家也非常羡慕,但是我们又不愿意去国外坐他们的飞船上太空,长别人的志气。我们还是希望可以坐中国人自己的飞船上太空的。

那我们什么时候能上天?我认为大概是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大概2025年技术上就可以了,它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儿。我们现在要考证的是安全性。商业飞船怎么样提高保障人的安全性,这是非常难的课题。只要把政策层面和安全层面的问题考虑好了,然后得到认可,得到信任,就可以逐步地去实施商业飞行了。

商业航天员的培训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我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推进航天的教育,让航天教育可以更深入地走进大学。虽然以前也设立了相关专业,但是我们希望有更垂直,更专业的教育。我们希望学校里培养的人才,拿出来就能用,而不是还要经过几年的训练,那样时间太漫长了。我们希望培养一些能够有实战能力的人。

另外,我们也需要科普,提高对于航天的认知,提高他的兴趣,让更多人用生命去热爱航天,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热血都投注到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里。

19、我们也看到报道,中国新一代的载人飞船也在设计当中,与之前的相比有哪些改进呢?

王一:这个飞船主要是为了登陆月球。我们国家预计在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梦想,把中国人送到月球基地上,从目前来算来看,还有七年的时间,七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件事要做:第一个是研究设备、装备。装备先行,需要有大推力的载人运载火箭,有新一代的载人飞船。而且我们需要先将月球基地建好,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机器人把它的基地建好;第二个阶段,要进行全系统的演练和试飞,要先把这种无人的飞船送上去,并能够安全的返回,得到了安全性的验证之后,第三个阶段就是把人送上去。

把人送上去首先就要开展航天员的培训,登月航天员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个更新的学科领域,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训练。新一代载人船将会更大、更宽敞,最多的时候可以坐七个人。我们推算从地球到月球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新型的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好了,我们希望能够缩短这个时间。现在是两次的变轨,先绕着地球转几圈,然后变轨,再绕着月球转几圈,再落地,我们希望把时间变得更短一点,把路上的时间省下来,更多的时间留给月球的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