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M.2接口,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固态硬盘。事实上,我们主板上面的M.2接口,最主要的用途确实是为了使用SSD的。

M.2接口是一种兼容性十分广泛的微型接口,该接口可以通过设置其接口上的KEY槽,以实现不同功能的接口,M.2接口可以支持以下协议–PCIe, PCIe LP,HSIC,SSIC,M-PCIe,DisplayPort,USB等。

实在话,我也是查了相关定义才发现原来M.2接口那么好玩的,具体的协议我也不是全部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M.2接口是兼容USB和DP,也就是说,具备视频输出的功能。

最近,华擎旗下品牌永擎最近就发布了一款M.2接口的显卡“M.2_VGA”,采用了标准的M.2 2280规格,通过插针扩展外接VGA延长线来提供一个VGA输出接口,并需要一个2针D型辅助供电接口,功耗只有1.5W。

有意思的是,这东西的主控也是慧荣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不少中端甚至入门级的SSD都是用慧荣的主控,没想到居然还有显示方面的芯片。

慧荣提供的主控方案“SM750”,265针BGA封装,PCIe 3.0 x1通道,可选集成16MB DDR内存,最高可以输出1920×1440分辨率的2D图像,并支持视频加速、2D加速。这种M.22D显卡有什么用?瘦客户机、服务器、工业计算机、医疗设备、测试仪器、工厂自动化等嵌入式市场上就很合适,可提供稳定、可靠、高效的图形输出与显示。

说起M.2的话,顺便说说M.2的变种—U2,上面的图片来自于某大神的评测。这种接口我就是以前做华擎X99主板的时候接触过,但是仅仅见过接口,没用过产品。这个接口一端是方形两排金手指的,辨识度很高,貌似就是服务器市场有,家用一直没消息,估计凉了。

U.2原名叫SFF-8639,最大特色就是高速低延迟低功耗,支持NVMe标准协议,并且走的是PCI-E 3.0 x4通道,理论传输速度高达32Gbps,而SATA只有区区6Gbps,比SATA快了足足5倍多。

另外一端也是非常奇怪的双层接口,估计是为了方便热拔插什么的。受限于条件,多年来一直没摸过实物。

速度方面,U2和高速M.2一样都是32Gbps,不过,现在PCI-E 4.0 4x下面,速度必然更加高。没有查到相关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同样是4x,PCI-E 4.0是PCI-E3.0的一倍,所以有可能是64Gbps,只是现在第一代的PCI-E4.0 4X界面的SSD根本达不到这个级别的速度,所以选择性不谈罢了。

说起悲剧了的硬盘接口,不得不补上这一刀—SATA Express,如你所见,这个接口从命名到外观都跟SATA接口有关。外观而言,相当于两个SATA3接口再加一点,然而,接口速度却不是SATA3的两倍,仅仅是10Gbps,相当于入门级PCI-E界面M.2 SSD的接口速度而已。市面上貌似没见过相关接口的产品,仅仅是华硕展示过概念产品。

虽然没有见过SATA-EXPress的线缆,但是显而易见,这种线缆走线绝对不会轻松。

再之前的MSATA接口,见得最多的就是一体机。这种接口就不过是SATA接口的变种而已,甚至同样的主控和芯片,MSATA多半跑不过SATA3的。

具体产品的话,家里倒是有两个弃置的,就是这种短又胖的东西。随便一说,不少大神玩黑群晖用的星际蜗牛,里面就是内置16GB这种SSD的。升级?不划算,贵,建议放弃吧。

相信,不少7080玩家都接触过并口硬盘,SATA接口是串口,我们之前用的硬盘是并口的。不过,可能很多人没有见过并口的SSD。

其实SSD有并口的,国内的江波龙都有这种产品。不过,并口的SSD多半叫做电子盘,用于工控机,多年前在二手市场见识过。

过去中高端单反和摄像机上面用的CF卡也是并口的,而且还可以装系统,做启动,本质就是并口SSD。

而现在,CF的进阶产品CFExpres又有两个分支,Type A就是和过往的SD卡一样的,但是多半不能通过升级固件支持;Type-C外观又不一样,比起过往的CF卡小,接口和SATA3有点相似。我手上又XQD卡和CFExpress卡,两者接口外观是一样的,而且物理兼容。正在做评测,敬请期待。

说太多存储方面的接口,我们再来说说别的。

现在我们电脑上面的总线基本上都是PCI-E的,即使外观和接口方式不一样,本质还是PCI-E。在其之前,我们电脑上面的总线并不是统一的。其中,上一代显卡接口就是AGP的。

AGP,全称为加速图像处理端口(AcceleratedGraphics Port),是电脑主板上的一种高速点对点传输通道,供显卡使用,主要应用在三维电脑图形的加速上。AGP是在1997年由Intel提出,是从PCI标准上建立起来,是一种显卡专用接口。

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AGP接口,它是一种显示卡专用的局部总线。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在习惯上我们依然称其为AGP总线。AGP接口是基于PCI2.1 版规范并进行扩充修改而成,工作频率为66MHz。

AGP标准在使用32位总线时,有66MHz和133MHz两种工作频率,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66Mbps和533Mbps,而PCI总线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仅为133Mbps。目前最高规格的AGP 8X模式下,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2.1GB/s。

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AGP接口,它是一种显示卡专用的局部总线。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在习惯上我们依然称其为AGP总线。AGP接口是基于PCI2.1 版规范并进行扩充修改而成,工作频率为66MHz。

AGP标准在使用32位总线时,有66MHz和133MHz两种工作频率,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66Mbps和533Mbps,而PCI总线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仅为133Mbps。目前最高规格的AGP 8X模式下,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2.1GB/s。

AGP之前,我们还有PCI。上图应该是某大神P出来的,貌似没见过那个主板上面能够有三代接口同堂的。

PCI即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中文意思是“外围器件互联”,是由PCISIG (PCI Special Interest Group)推出的一种局部并行总线标准。PCI总线是由ISA(Industy Standard Architecture)总线发展而来的,ISA并行总线有8位和16位两种模式,时钟频率为8MHz,工作频率为33MHz/66MHz。是一种同步的独立于处理器的32位或64位局部总线。从结构上看,PCI是在CPU的供应商和原来的系统总线之间插入的一级总线,具体由一个桥接电路实现对这一层的管理,并实现上下之间的接口以协调数据的传送。从1992年创立规范到如今,PCI总线已成为了计算机的一种标准总线。已成为局部总线的新标准,广泛用于当前高档微机、工作站,以及便携式微机。主要用于连接显示卡、网卡、声卡。PCI总线是32位同步复用总线。其地址和数据线引脚是AD31~AD0。PCI的工作频率为33MHz。

现在我们的主板早就没有PCI接口,Intel平台的话,B75主板以后就没有原生的PCI接口支持,只能用第三方的转接芯片。当然了,后面也不会有这种接口了。

如果要我选择PCI接口最流弊的设备,我一定会选择3Dfx的Voodoo卡。这是一张3D加速子卡,如字面意思,这个卡的作用就是接管了显卡的3D加速功能,通过其glide这个独立3D API进行加速。由于是最早期而且效果也出色,当年3dfx风光无限,也是因为这样,飘了,不提供芯片给显卡厂家,自己收购了STB显卡厂吃独食。

3dfx一家吃独食,坑死了帝盟。帝盟没有了3dfx的voodoo卡生产,同时当年和创新五五开的傲瑞也是想吃独食,不给帝盟提供声卡芯片,被盟友两肋捅刀,加上之前帝盟收购S3没有消化好,导致帝盟被VIA收购,VIA后面收购了crrix以及IDT、winchop一堆二三线CPU厂家,从而导致触怒了某爸爸,被捅了。可以说,3dfx自己倒了,还顺便坑了S3、帝盟、VIA。古人云,贪心不足蛇吞象,诚不欺我啊。

PCI的前任是ISA总线,说起ISA总线,70后相信都知道曾经的霸主--创新声卡。而其中最顶级的就是创新sound blasterAWE64 Gold。参数我就不介绍了,反正大家这辈子都用不上,请记住,当年这个声卡的价格和顶级的显卡基本上一样,而且玩这个的主要是Hifi发烧友。

当然了。ISA接口并不是只有声卡,还有显卡、VCD硬解卡以及多功能卡。显卡就不说了,都是2D显示功能的产品而已;VCD硬解卡找不到图片,这东西的作用就是让电脑能够硬解VCD,因为486电脑并不能实现VCD软解,只能通过硬件。VCD软解时代两大软件,一个是外国的xing,另外一个是国内的超级解霸。

上图的是多功能卡,这种产品本质就是通过ISA接口给电脑额外增加IDE并口硬盘接口、打印机接口、Com口等接口。早期电脑的集成度低,很多功能和接口都是通过外接卡实现。当然了,那个时代的电脑性能也弱。打个比方,我们现在不少外设都有1680万色RGB背光了,最早期的电脑就是单色的,所谓的彩色也就是几个颜色(单一显示)。后面有了16色,16色以后有256色,后面到16位色,32位色。

不过,虽然以前的性能低下,但是却又不少流弊的游戏诞生。

说完了老古董,我们再来说说未来,接口会不会消失变成全部无线?暂时不容易,一方面是带宽一方面是延迟。声音的数据量有限,用无线无所谓,但是图形以及高速数据传输用无线的话,貌似还是早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