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雍正为什么连十三爷都没放过)
清廷有四大谜团:太后出嫁、顺治出家、雍正篡位、乾隆身世。这四大谜团在很多关于清朝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中都有提及。所谓王太后的婚姻,是指萧庄王母是否曾经嫁给多尔衮;所谓顺治出家,是指被朝廷官员宣告死亡的顺治皇帝,可能已经在五台山出家了;雍正篡位是指雍正帝通过篡改其父康熙的遗诏得以篡位;此外,乾隆皇帝是满人还是满人的问题,也是清朝的谜团之一。
这四大谜团在朝廷正史中是不被承认的:清朝的正史书籍当然不可能承认皇太后出嫁或者皇帝出家篡位。所以,皇太后出嫁、顺治出家、雍正篡位、乾隆身世这四大谜团其实都来自野史。我们今天的一些小说和影视作品也引用野史的说法:电视剧《孝庄秘史》提到了王太后的婚事;电视剧《康熙王朝》采用了顺治出家的说法;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提到了乾隆皇帝的身世。
在清初的皇帝中,康熙和乾隆是最著名的。近年来,以雍正为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开始流行:随着《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如履薄冰》、《宫中皇后》等影视作品的流行,、雍正,这个过去相对默默无闻的人,迅速收获了一波被称为“四老爷党”的粉丝。这些影视作品中的雍正虽然是戏谑的形象,但几乎都或多或少提到了雍正即位是否合法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从雍正年间就有了:雍正年间,曾静指控雍正犯有弑君、弑父等罪行。雍正在位期间,他杀害、囚禁了众多兄弟,使他成为一个为了皇权而与六亲不认的阴险恶毒之人。雍正杀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个一直在他继位过程中的功臣,也被理解为一种掩饰。甚至雍正死后,不葬东陵,而葬西陵,被一些人解读为不合时宜,无脸见祖入地。
可见,对于雍正的篡位,无风不起浪:雍正自己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对篡位产生了想象。其实雍正年间就有雍正篡位的说法,只是到了清朝,这种说法不敢公开传播。直到民国时期,才有人把雍正帝的篡位理论总结为小说《满清十三朝秘史》。在这部小说中,雍正帝篡位的说法总结为三种可能。这三种可能性其实差不多。
一是雍正帝的生父(据说雍正不是康熙的亲生儿子)将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子”中的“十”改为“余”;二是雍正入宫盗遗诏,将“十”改为“首”;第三,雍正将遗诏中的“十”改为“余”。三种说法都认为雍正是通过篡改遗诏才得以篡位的,但关于改遗诏的人和改的地方等细节上有出入。在民国反对满清政权的思潮下,这部畅销小说成为一种潮流。
事实上,雍正登基前后,有一些想象中的疑点:康熙死后,北京有九条戒严令。没有雍正的谕旨,王公大臣不得入宫吊唁,所以有人推测雍正此刻心里可能有鬼。康熙去世的时候,十四皇子、抚远将军尹禅远在西北。得知父亲去世后,他回到北京参加葬礼。宋寅抵京后向雍正报告:“我是先祝贺新军登基,还是先悼念太上皇?”说这个问题是尹禅提出来的,是完全合理的。
尹禅说,贺信君登基,说明他已经承认了雍正即位的既成事实。他只是问是先恭喜新君还是先吊唁先帝。按说这个问题没有错,但是雍正是怎么回复的呢?雍正没有让寅三祝贺自己登基,也没有让寅三悼念父亲康熙。而是让银三去了河北遵化竟陵,然后他干脆把银三关了起来。尹婵问了一个完全合理的问题。为什么会引起雍正这么大的反应?这件事也让人思考。
雍正即位似乎确实存疑,但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似乎都证据不足。虽然一系列的疑点让雍正的即位显得扑朔迷离,但如果要确定雍正是通过篡改遗诏即位的,似乎有些难以解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展”有康熙遗嘱的中文版。这份遗诏上写着:“雍亲王的第四子胤禛,品德高尚,他将能继承我的王位,即成为皇帝”。
在野史的表述中,雍正将“传位十四子”中的“十”改为“禹”或“狄”,但在这份流传至今的遗诏中,却明确提到了雍亲王的第四子。如果要篡改这份遗诏,需要把雍亲王的年号和的名字都改了,这比把“十”改成“禹”或者“第一”的难度要大得多,所以被出卖的可能性也大得多。当然,有人可能会质疑今天台北故宫保留的圣旨是不是雍正伪造的。真的康熙遗诏早就被换掉了吗?
现在我们假设真正的康熙遗诏已经被替换了,被替换的康熙遗诏中确实有“十四子继位”这句话,那么很难把“十四子继位”改成“四子继位”或者“四子继位”。一般来说,清代王子的封号不叫四子、十四子等。,但它们前面都有“皇帝”二字,称为皇帝的第四子和第十四子。即使康熙真在遗诏中过了十四皇子,也会写成“十四皇子”。另外,清代使用的“于”字是传统的“于”字。
要把“十”字改成“于”字,只需要加个叉,加个勾就行了,但是要把“十”字改成繁体字“于”字,并不容易。那么清朝的诏书需要满汉两种文字存档:就算中文的“十”字可以改成“御”,满文版的诏书怎么改?综上所述,可见雍正继位是有疑问的。很多野史小说、影视作品也极大地夸大了这种神秘感,但大多数历史学家还是倾向于认为雍正是康熙的首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