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对真实性的怀疑
  • 隐含观点
  • 品石军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

为了我心中所珍视的理想,我不会后悔死一千次。

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在家风传承上,中国人注重农耕和读书,传承诗词礼仪;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讲究对人坦诚,对人和善;中国人在对待前人的例子时,注重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在今天的教科书中,名人典故很多,司马光砸缸只是其中之一。年仅7岁的司马光,正和一群朋友在院子里玩耍。没想到,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罐子”里,那群朋友慌慌张张地像鸟兽一样散去了。司马光果断地选择了捡起院子里的石头,砸碎“罐子”。罐子里的水用完之后,他的搭档得救了。

品君作为80后,直到现在还记得这篇文章。司马光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受到了老师们的强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故事中的另一位被司马光救下的师父,似乎已经被遗忘了,老师们也从未提起过。中间有什么秘密?给获救的男孩戴上面纱?

对真实性的怀疑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被救的孩子叫上官尚光。关于此人的记载不多,只说他为司马光建了一座“感恩亭”。一方面是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后人能够学习司马光的精神。

文章中说“只要拿着石头就能打碎骨灰盒”,但能让一个七岁的孩子完全掉进去的东西,至少要有一米深。以当时的科技生产力水平,是不可能创造出这样的东西的。如果坚持他的参考,最早收录在《冷宅夜话》里,但这本书归根结底也是野史。野史是否成为考古的依据?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编造的。之所以没有提到被救之人,是因为这段历史的重点不在他身上,而在于司马光急中生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人们又给它“添砖加瓦”,渐渐地也作为真实的史料流传了出去。

隐含观点

中小学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科书和文章的内容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一些想法。比如司马光的《砸缸》中,如果老师把被救者的情况告诉孩子们,学生们难免会好奇这个人是如何感激救命恩人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当司马光发现同伴落水时,如果他要求物质条件,只怕上官光没说几句话就死了。同时,我们前面说过,后者为司马光修建了“感恩亭”。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谈谈。对他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无论你做过什么善事,都不要祈求什么,否则只会陷入痛苦。这并不是说没有人会报答你。即使你做到了,如果你没有达到内心的期望,你是快乐还是痛苦?教育部门正是想把这个概念传授给孩子。

品石军说

在品世钧看来,司马光的《砸缸》最多是一个故事,里面没有什么道理。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是教育孩子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获救者的身份以及后来发生的事情,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同时,我希望你能关注历史。是野史野史,正史是正史。永远不要混淆它们。由于野史中的史料大多不是正史记载,更多的是道听途说,真实性大大降低。在参考资料中,正史仍然是主要的。

我是品世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你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