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氏族。很多人受新思潮的影响,片面地认为礼是社会阶层的固化,是限制自己思想自由发展的牢笼。客观地说,这无非是把仪式在其实施过程中人为的僵化,当作仪式的起源和本质,以偏概全。即使是我们现在提到“礼”,人们也常常会把它和儒家思想联系在一起。至于道家,往往等同于自由、自在的观念。但道教从来不反对礼,它甚至还承载了中华文明礼的许多优秀元素,比如崇拜、敬畏、修身养性等等。

既然已经是腊月了(腊月的“腊”就是祭祀的意思,当然要按照既定的礼仪进行),那就来说说祭祀所表达的信仰对这个充满宗教仪式和气氛的事件的现实意义吧。

首先要说明一下祭祀的对象,并不是根据某些说法定义的虚拟空神,而是中国传统中普遍的“天”或“天”,进而演变为人格化的神。祭祀神灵其实是尊重天地自然的一种表现。比如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就是对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事物的信仰。

同时,我们要进一步看到,信仰并不意味着我们因为不了解这些神秘的东西而产生盲目的权力崇拜。各种牺牲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我们试图与自然界万物运行规律相融合的情感。说到根本,就是追求“道法自然”的理想。与整个宇宙相比,人类只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只有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不轻举妄动,不违背时间顺序,以农耕为文明特征的中华民族才能从自然中获得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基于此,更有必要强调牺牲的意义。

在文化文明水平相对较低的古代,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祭祀仪式,甚至把尊天尊物的思想内化到日常生产生活中,用来规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毕竟太玄妙深奥的道理不适合日常应用。如何操作的禁忌知识才是人们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在这个逻辑下,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在我们对自然崇敬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人与自然等关系。,如不胡说、不欺诈、不铺张浪费等宗教戒律。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制度中,一切规则的源头实际上是对人的妄想的引导,使人减少个人的自私,实现每个人在遵循教化之后都能回归本性的社会和谐。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崇高的理想,不是我这种凡人能企及的。

当我们谈论任何一种启蒙的意义时,都不能忽视人是人这一客观事实。人既然有肉体,必然有各种生理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必须做一些有前途的事情,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但人的成功一定是有限度的,基于道运行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以众生万物的和谐发展为基本前提。

例如,如果我们吃一个馒头,我们可以填饱肚子。一次只吃一个馒头是一种生理本能。如果我们准备几个馒头作为储备,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不仅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估计,主观能动性作用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层面上,其实人类的发展与世界的平衡是统一的。但如果再进一步,我们不仅要做几十万个馒头(这里暂且不谈商业运作,只谈自己需求的满足),甚至还要掠夺别人吃的食物和动植物赖以为生的资源,那么这就属于色欲范畴,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打破其他事物的平衡。这也是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谈开悟,一方面是使人尽责;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潜力。后一方面还体现在祭祀对象上。我们的祭祀,除了崇拜自然和人格化的天地之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就是对人的神化。

中国人的信仰可以简单概括为“敬天祭祖”。祭天往往表现为自然力(或“道”)的人格化,而祭祖则是对人的神化。相信为我们整个民族文明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圣人,然后对他们表示尊敬、信仰和牺牲,从根本上体现为我们在践行和受益于先贤的智慧。

从这两个层面来看,祭祀既是表明信仰的行为和礼仪,也是向自然和祖先报告自己修行的结果,以此在新的一年里改变可得的,鼓励不可得的。另一个层面,我们告诉各路神仙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告白。祭祀礼仪是外在方面,信仰是内在道理。内外合一,人才就是不违背道而存在的“自然人”。客观认识我这个人的意义,恰恰是做人的修行。

作者|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