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时间(农历、阴历、阳历、公历,都是啥)农历时间(什么是农历、阴历、阳历和公历)

今天是2021年8月13日,今天也是7月6日,离立秋还有6天,然后节气会是夏天的炎热,明天就是传统的情人节,7月7日,中国情人节。老人们常说他们的生日在阴历,你一定听说过阳历和阴历。那么农历就是阴历吗?二十四节气和农历有什么关系?农历的故事是什么?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今天就来说说吧。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12个月365天。古代人是如何记录这些日期和季节的变化的?这对于聪明的古人来说并不难:他们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变化规律,或者月亮是圆是短,总结出一套记录日期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历法。

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结合的历法,不同于现代西方的公历。先说阳历。阳历中的“阳”是指太阳,阳历中的一年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相反,阴历的“阴”指的是月亮,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阴历的一个月。

阴历和阳历是古代人记录日期和季节变化的两种基本方式。有些国家把农历称为月历。大多数国家历史上使用的历法是阴历或阳历。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公历是阳历。为了与世界接轨,我们放弃了传统的历法,农历。

农历很特别。不是简单的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阳历和阴历相结合的“阴阳历”。你听完肯定能回答,农历其实不是阴历,只是阴历只是复杂的阴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以前谈论的农历是月亮绕着我们的地球转的时间。在古代,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精密的天文仪器。仅仅通过每天观察月亮的形状,我们就可以得到30天的大月亮,29天的小月亮,一年12个月,6个大月和6个小月,总共354天。

公历是我们的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用现代精密天文仪器精确测量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虽然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精密的仪器,但他们也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阳历一年有365天。365-354=11。用完整阴历记录时间将比用完整阳历记录时间少11天。

因为月亮是永恒的,容易被观察到,我们的老祖宗参照月亮计算每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每月的时间记录使用农历。

然而,在古代中国,它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耕的基础是不能错过农时。春天在夏天生长,秋天在冬天收获,所以我们必须及时播种和耕种。农时的关键在于春夏秋冬的变化,即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变化。所以阴历需要参考阳历来记录日期变化。为了弥补每年阴历比阳历少11天的问题,每三年增加一个月,这样多出来的月份就叫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就叫闰年。每年通常是十二个月,闰年是十三个月。每年公历这11个额外的日子叫做“闰年”,你加入闰月的那一年就变成了闰年。千字文记载的“闰年”就是这个意思。用“跃入成年”的方法,阳历和阴历完美结合。

我们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的正月初一、中秋节的八月十五等等,除了阳历记载的“清明节”之外,都是阴历记载的。因为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平均将公历年的日期分成二十四个相等的部分。每一份都是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

立春、春分、长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气反映了四季的变化。

小暑、大暑、夏热、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

有雨、谷雨、千年、寒露、初霜、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了天气现象的变化。

“京、清明、小满、忙中”四个节气反映了世界物候的变化。

根据二十四节气,古代劳动人民不会推迟重要的农时,帝国官员也不会推迟重要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