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02普洱茶膏的历史
  • 03现代普洱茶膏研究
  • 04普洱茶膏的特点
  • 05喝普洱茶膏
  • 06普洱茶膏的功效
  • 07普洱茶膏的鉴别

什么是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是云南特有的一种特种茶。经过加工发酵后,茶叶的纤维物质以特殊的方式从茶汁中分离出来,得到的茶汁经过再加工,还原成更高水平的固体速溶茶。

02普洱茶膏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南唐。

唐代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被称为“茶兴于唐”。在唐朝,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所以制造过程非常复杂。但茶汁与茶中的纤维仍未完全分离,只是“糊”留在茶饼表面,与真正的“茶膏”还有一定距离。即使后来出现了明宫的“茶膏”,也没有脱离茶的本来形态,属于“含膏”性质。

宋代是中国茶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大改革大建设的时代。与唐代拾茶、焙茶、定型、包装、送茶、进贡等走上一段楼梯的制茶方式相比,宋代制茶者更注重茶膏现象。他们认为茶中的“奶油”是茶中的瑰宝。他们采用压榨工艺,先将茶叶蒸熟,然后“洗数”。入小压机去其水,入大压机得其膏”,茶膏被成功地从茶叶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产品。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泡茶过程在明朝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禁止做龙汤圆和凤饼,全部改为“散茶”。这一变化使延续了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消失,包括茶膏在内,此后再无踪影。虽然明朝废除了龙团风饼,但地处边陲、远离都城的云南,借助“茶马古道”贸易,依然继续生产团茶和饼茶。此时的制茶技术远不如唐宋,只是简单的模仿。

即便如此,也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最早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来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随后流向海外。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生产终止。从那以后,茶膏又消失了。

03现代普洱茶膏研究

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对清代御用茶膏的破译和复原基本完成。

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在国内一脉相承。虽然它在明朝和民国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断代,但它仍然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制作过程。现代普洱茶膏香气浓郁,陈年后口感更佳。此外,现代普洱茶由于发明了利用渥堆发酵技术的熟茶,可以分为生茶膏和熟茶膏。

04普洱茶膏的特点

很多人对普洱茶膏有误解,认为普洱茶膏是黑糊。其实清代药师赵学敏在《本草纲目补遗》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先醒酒,绿更佳”。直接指出普洱茶面霜的两个产品,一个是黑面霜,一个是绿面霜(深绿色)。

就黑奶油而言,普洱茶膏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每种产品的质量和外观差异很大。现代普洱茶膏是用最先进的生物技术制作的。冷冻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技术的应用,使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工艺更科学、更简单、更卫生,其品质高于清宫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的汤色比普通普洱茶更透明明亮,茶汤因过滤杂质而更纯净。普洱茶膏结合高科技制造技术,去除农药残留等可能的有害物质后饮用更安全。

05喝普洱茶膏

纯饮法:这是目前普洱茶膏最常用的冲泡方法,也是普洱茶膏最受欢迎的方法。其酿造方法简单易行。它只需要一个冲泡杯(很多人用的是玻璃做的公平杯)和一个或几个茶杯(根据饮茶人数确定),就可以在家里、办公室、茶馆冲泡饮用,不受环境限制。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字)

饮用方法:人们习惯于混合不同植物的果实,如大枣、桂圆、山楂、枸杞等。,可以补气、补血、滋养肌肤,以达到更高的饮用效果。混合饮料喝普洱茶膏是茶膏中的“另类”,但也是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06普洱茶膏的功效

解酒护肝、消食解腻、养胃的功效,潜在的抗癌功能,潜在的降血压降血脂功能,潜在的降血糖功能。

07普洱茶膏的鉴别

老化期:理论计算,其时间约为60年。茶膏内部物质转化超过陈化期后,随着结晶水的变质,茶膏质量呈下降趋势。浆糊还会产生风化和霉变。

外观:第一,如果是黑色,说明制作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有一层白霜,说明已经生产了一段时间,白霜越重,老化时间越长。至于能否根据挂霜量来确定年份,这是一个很难的话题,因为挂霜量不仅与时间因素有关,还与储存方式有关。暴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越来越少,越来越慢。相反,在密闭条件下,霜会很快挂掉;第三,当糊状物的外观呈灰色时,是变质的迹象。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必然浑浊暗红,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通透性:汤色透明,呈红宝石色,证明茶膏杂质少,提取工艺严谨,品质好;反之,汤色较暗,有悬浮物,无渗透性,证明杂质较多。

滑溜的感觉:很多奶茶汤都是红色透明的,但有一种产品缺乏厚重感和平滑感。口感速溶、产液迅速、回甜持久的普洱茶膏是最好的产品。

普洱茶的茶膏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才走到现在的辉煌。当然,普洱茶的茶膏是众所周知的,但我觉得最好的还是它的体验,所谓茶路长,茶路长。学习永无止境。我在路上,我的心永远在茶路上。

(文字:刀哥来源:网络上更多好的文学和茶文化知识,请邀请新的茶媒,刀哥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