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前景)

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各种方法纠正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主要针对特定的神经根、神经袢、神经元群和脑网络,通过改变病理生理过程来重建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功能神经外科是目前发展最快、最具活力、最有前景的分支之一[1]。本文综述了功能神经外科主要疾病的外科治疗策略和前景,包括癫痫、运动障碍、脑神经疾病、痉挛、周围神经外科疾病和顽固性疼痛。

FT��2

第一,癫痫

癫痫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脑部疾病。癫痫是由一组脑细胞的异常放电引起的,大脑的不同部位都可能成为异常放电的部位。癫痫的范围从极短期的意识或肌肉反射丧失到严重和持续的抽搐。据统计,癫痫已影响了全世界约5000万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有效治疗癫痫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2]。目前,癫痫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神经调节治疗等。,且以药物治疗为主。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约70%的患者癫痫发作可得到控制,但仍有约20%~30%的患者患有耐药性癫痫,手术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据统计,约50%的耐药癫痫患者可通过手术控制或治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难治性癫痫的预后。癫痫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致痫灶切除和神经控制技术癫痫手术。除了控制癫痫发作,更重要的是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致痫灶的定位和功能区致痫灶的治疗。作者认为,手术切除致痫灶是第一要务。对于那些不能切除的深部功能区,我们往往采用神经调节技术进行治疗,这就需要术前对致痫灶的定位进行综合评估。近年来,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和颅内电极监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癫痫术前评估,具有微创、立体、深入的特点,可准确辅助致痫灶切除,尤其适用于深部、多发性、双侧病变。通过解剖-电-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个体化分析,得出致痫灶假说,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明确手术范围。神经调节技术的应用对癫痫外科非常重要。以迷走神经电刺激为例,研究表明该技术可完全控制10%~15%患者的癫痫发作,25%患者的癫痫发作减少90%,65%以上患者的癫痫发作减少50%。虽然仍有5%的癫痫患者经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后无明显改善,但目前专家一致认为迷走神经电刺激适用于多灶性和全身性癫痫。该技术具有微创、无需开颅、可逆性强、术后患者恢复快、不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等优点。特别是国产迷走神经电刺激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治疗成本,为我国广大癫痫患者尤其是儿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脑深部电刺激作为一种成熟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神经调节技术,通过在丘脑前核、海马、丘脑中央核和尾状核放置微电极进行电刺激,可用于治疗综合性和多灶性癫痫,以及不能耐受传统手术、致痫灶位于功能区的癫痫患者。

二。运动障碍疾病

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而肌肉感觉和小脑功能通畅。本组疾病起源于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通常分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功能减退和肌张力减退-运动功能亢进两类,主要包括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如痉挛性斜颈、美格综合征、书写痉挛和扭转痉挛)。脑深部刺激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与传统的苍白球切开术相比,这种技术具有微创、可逆、可调、安全性更好、应用范围更广等优点,已逐渐取代苍白球切开术。对于运动障碍,最重要的是探索目标。最新的研究对象包括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侧中间核等深部核团。研究人员刺激了不同的细胞核,以达到治疗运动障碍的相同效果。此外,多靶点联合刺激、电刺激程序控制变频、交叉电脉冲与多种电刺激程序的组合也是调控的重要内容。

第三,脑神经疾病

目前,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在前庭蜗神经的血管压迫综合征、原发性神经源性高血压、中间神经痛、痉挛性斜颈、咬肌痉挛、阵发性动眼神经麻痹、外斜肌痉挛等罕见脑神经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3]。更高的治愈率和更少的并发症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因此,要注意颅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如面肌痉挛和咬肌痉挛、双侧面肌痉挛、梅葛综合征等。随着时代的进步,MVD的治疗理念不断更新,脑桥-小脑角区四间隙划分法的出现更新了我们对脑神经疾病的认识,指导我们在手术中减少损伤、过度探查、过度解剖和并发症。

1.主要负责血管和次要负责血管的分类:主要负责血管是指在压迫脑神经进出脑干区(REZ)中起主要作用的血管。这样的血管直接压迫REZ,有时甚至形成明显的压迹,会对这个区域造成严重的损伤。

彻底减压是MVD成功的关键。次要负责血管是指在压迫颅神经方面起间接和次要作用的血管。这类血管往往不与REZ直接接触,但通过挤压主要负责血管或限制主要负责血管的活动范围,可以间接压缩REZ。所以次要责任血管还是要处理。

2.MVD难度增加的原因:椎动脉迂曲、反复二次手术、后颅窝狭窄、岩静脉遮挡手术视野、存在穿通动脉等特殊情况。为应对上述特殊情况,作者认为术中应结合一些外科技术,包括责任动脉悬吊法、桥接法、生物力学分压法、分层棉垫法、预垫法、盲垫法、袖垫法等。同时,应重视术后辅助技术的应用。因为异常肌肉反应电位有假阳性和假阴性,且有多种稳定状态,所以不能作为判断手术治疗效果的金指标。这就要求我们对这种电位进行持续、动态、定量的监测,以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误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以对患者听力损失进行早期预警,但由于延迟效应的存在,叠加需要时间且易受干扰,因此仍需研究更灵敏的监测方法和模式。

3.客观理解迁延不愈:迁延不愈是指术后症状未消失或已减轻,但未完全恢复。一般随着时间的延长,症状可以完全消失。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压部位的脱髓鞘和神经核团的高兴奋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缓解,而这段时间就是延误治愈的时间,提示应避免盲目及早实施二次手术[4]。4.无效的原因4。MVD:包括术前诊断错误、责任血管判断错误、存在多条责任血管时遗漏、责任血管判断正确但处置不当、责任血管移位导致操作者误认为责任血管。

5.复发因素5。MVD:包括新生血管移位造成压迫、首次手术减压材料选择不当、蛛网膜粘连造成神经根包裹性压迫、蛛网膜粘连牵拉血管再次造成神经根压迫。正确理解复发和无效的关系是治愈脑神经疾病的前提[5]。

6.扩大MVD的治疗范围:包括前庭蜗神经的血管压迫综合征、原发性神经源性高血压、中间神经痛、痉挛性斜颈、咬肌痉挛、阵发性动眼神经麻痹、外斜肌痉挛。目前,全国各地各中心已相继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上述疾病的治疗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我看来,对上述疾病的前瞻性思考和多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是推动脑神经疾病病因研究的重要保证。

第四,痉挛状态

痉挛是指以速度依赖性牵拉反射增加和腱反射过度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牵拉反射过度兴奋所致。痉挛的基本特征是持续的肌肉静态运动(僵直)和躯干、四肢频繁或间歇的肌肉痉挛,可以传播。主要表现为:脑性瘫痪后的痉挛、获得性继发性痉挛(脑炎、脑膜炎、脑损伤、脑肿瘤手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痉挛性斜颈等。临床上通过神经外科手术中断牵张反射环路,提高α神经元的抑制功能,从而降低受累肌肉的兴奋性,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状态的效果。痉挛的外科治疗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脊髓切开术、慢性脊髓刺激、立体定向技术等。

动词 (verb的缩写)周围神经外科疾病

周围神经外科疾病包括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及周围神经肿瘤。术中机械控制可以解除肌腱的压迫和挤压,解除神经的压迫,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麻木和疼痛。

第六,顽固性疼痛

用于顽固性疼痛,如幻肢痛、残肢痛、脊髓损伤后疼痛、顽固性障碍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可以通过脊髓电刺激和神经调节技术来缓解。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手术量、临床治疗、机制研究、材料设备创新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特别是“脑计划”实施后,功能神经外科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多中心、多学科合作,挖掘临床大数据,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好地治疗更多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