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

199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逐渐熄灭,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激烈程度和惨烈程度震惊了全世界。旧秩序被破坏了,但没有稳定的新秩序来取代它。战争对土地的破坏和对生命的毒害仍然弥漫着硝烟。很多欧洲人认为战后世界的幸存者“走过了白骨之山”,混乱的局势导致了战争同样严峻而深远的后续影响。

四年间,30多个国家参战,这是第一次席卷全球的工业战争。无论是自愿还是自愿,全世界都有大量的男性奔赴战场,留在家里的人积极填补他们在工农业方面留下的空空白。虽然战壕、大海和天空空到处都是死亡和杀戮,但必须说,这是一场新的战争,随着战略战术、运输和武器制造的发展。

在艾波梅登编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录》中,历史专家学者详细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世界各地战火燃烧的过程、重大战役、代表人物、战争的影响和遗产等。,并描述了战争前后的20件重大历史事件,回望百年前惊心动魄的历史,以及那些为之不惜牺牲的殉难灵魂。

以下内容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文中所用插图均出自本书。已获出版社授权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四月少女编,高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5月。

当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向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扣动扳机时,他不仅杀死了奥地利王储,还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判处了900多万人死刑。如果暗杀只是战争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1864年2月1日

爱德华王子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普鲁士入侵丹麦,英国重组外交政策。

普鲁士和奥地利公然占领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种族混合区,这使得丹麦脱离了今天的德国,这极大地震惊了年轻的英国王子爱德华,未来的国王爱德华七世,他在几个月前才与丹麦的亚历山德拉结婚。尽管维多利亚女王越来越倾向于亲德,爱德华和他的妻子在冲突中公开支持丹麦人。

1896年,爱德华王子和亚历山德拉公主

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和与母亲的冷战关系奠定了爱德华七世外交政策的基础。他培养了一个坚定的亲法反德团体,该团体在他死后的1910年仍然活跃在政府中。在爱德华七世的影响下,皇家海军进行了改革和现代化,以对抗日益壮大的德国海军。英国超然中立的外交政策也逐渐消失,与法国、俄罗斯签订同盟条约,最终形成三国协议,将英国和印度拖入战争泥潭。

1867年2月8日

古代帝国把鹤往西赶。

二元君主制取代了奥地利帝国。

领导德意志国家的传统势力是奥地利,其哈布斯堡家族自1278年以来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而普鲁士王国则在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和国王威廉一世的统治下蒸蒸日上,两大势力之间的权力竞争日益激烈,一场公开的较量浮出水面。

随着匈牙利的退出,其实力减弱,奥地利帝国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繁琐的奥匈二元君主制。在二元君主制内,两国独立统治,通过复杂的联合部长制统一协调。这一解决方案造成了奥地利的政治不稳定,反过来又在庞大的帝国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压力点。例如,匈牙利对非匈牙利臣民的压迫政策使他们很容易成为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人资助的煽动活动的目标。1914年,这些煽动活动对奥地利统治下的波斯尼亚极为有害。在奥地利传统的依附关系中,许多德国小公国被统一在普鲁士领导的北德意志邦联的旗帜下,奥匈帝国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奥斯曼帝国影响力减弱的巴尔干半岛,等待扩张的机会。

1870年7月19日

法国为德国统一制作婚纱。

奥托·冯·俾斯麦认为“普法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可以统一”,并煽动与法国开战。法国战败,拿破仑三世和剩余的军队被俘虏,他的第二个法兰西帝国崩溃了。普鲁士占领了法国的大部分领土,并在收到战争赔款后撤军。

普法战争中的法国士兵

这种对主权的羞辱和对阿尔萨斯-洛林这个富裕的工业城镇的割让,让法国到处哀叹。强烈的民族仇恨在法国人心中生根发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为了准备与德国的新冲突,法国的外交事务以此为中心,法国舆论也呼吁收回割让的省份。普法战争后,北德意志邦联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以总理威廉一世和俾斯麦为首的统一德意志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巴黎成立。

1890年3月20日

俾斯麦被迫退休。

威廉二世上台后,德国外交转向侵略扩张。

奥托·冯·俾斯麦为德意志帝国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法国的新仇恨使他陷入了好战的名义,但这位“铁血宰相”却是维护中欧稳定的重要力量。他阻止德国肆无忌惮地追逐殖民地,避免与大国直接竞争。1876年,他宣称巴尔干战争不值得付出“波美拉尼亚火枪手的健康骨骼”。1887年,他与俄罗斯签署了《再保险条约》,以限制两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威廉二世以非同寻常的优先权继承了他父亲腓特烈三世的王位。威廉二世即位后,与俾斯麦不断发生冲突。1890年,宫廷的恶毒攻击终于迫使俾斯麦辞职。继任的列奥·冯·卡普里维极力迎合威廉二世,使《再保险条约》失效,将俄国推向法国的怀抱。卡普里维渴望与英国建立友谊,但他永远无法实现。到1914年,德国在欧洲已是孤家寡人。

1894年1月4日

法国和俄罗斯联手。

法国与俄罗斯建立军事同盟。

铁树也会开花:法兰西民主共和国不顾本国人民的抗议,与古老的专制帝国俄罗斯勾结。

法国认为法国被英国和德国包围,不能安心。俄罗斯还认为,英国威胁到俄罗斯在中亚和远东的利益,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结盟让其难以入眠。

过去,政府间条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对方干涉对方的事务,而今天的条约是缔结军事联盟,以确保一方在受到攻击时能够提供援助。

毫无疑问,法俄同盟是欧洲列强同盟的发起者。他们像登山者一样绑在一起,既光荣又失落。

1895年12月29日

南非很热,德国禁止触摸

几十年来,英国和德国一直在争夺利益,现在南非成了矛盾的焦点。英国开普殖民地未能突袭独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最终导致了布尔战争。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独立虽然没有得到英国的批准,但却得到了起源国的坚定支持。

凯撒·威廉二世起草了致布尔总统保罗·克留格尔的贺信,被德国新闻界广为宣传,激起英方的愤怒。英国外交部的弗朗西斯·伯蒂爵士愤怒地告诉德国驻伦敦大使,消灭德国海军对英国舰队来说是“小菜一碟”,德国大使对此极为震惊。

威廉二世很清楚德国的局限性和政治孤立,英国的过度反应也在意料之中。因此,他决定增强德意志帝国的海军实力,不再视英国为潜在盟友,而是潜在威胁。

1898年7月10日

后退一步空

英法两国虎视眈眈,想要控制尼罗河,连接北非的殖民地。非洲两国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危机迫在眉睫。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法国受到极大威胁,迅速向法绍达(今南苏丹科多克)派出小股部队,两国殖民地在此会合。

1898年7月10日,法军情绪高涨。经过14个月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占领了法绍达。但是强大的英国军队杀了一个回马枪,由帝国主义政策的明星霍雷肖·赫伯特·基齐纳率领的小型炮舰舰队到达了这个孤独的港口。双方争论不休,坚持自己有权在此停靠,最终达成妥协,同意在港口同时升起英法埃国旗。与此同时,法国参众两院地方议会激烈讨论战争相关问题,最终发现胜利取决于海军实力:法国军舰虽然灵活,但排水量小,无法与英国大军舰抗衡。结果,法国撤军,双方就殖民地的法律边界达成一致。

索达事件后,英法关系恢复正常。边界的明确划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压力,摆脱了数百年来断断续续的血腥冲突,开启了联盟合作的新征程。

1903年6月11日

“黑手俱乐部”将杀死黑手

随着塞尔维亚国王死于一个秘密组织之手,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友谊结束了。

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奥布里诺维奇属于亲奥派,声望极低。当时,政变官员强行闯入皇宫,将国王和他的妻子从藏身之处带走,并残忍地杀害了他们。这一令人震惊的丑闻震惊了整个欧洲。

这一暴行是“黑手学会”的作品。“黑手俱乐部”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秘密社团,致力于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马其顿、克罗地亚等)收回“塞尔维亚人”的领土。).“黑手俱乐部”盘根错节,成为塞尔维亚的主力,新政府因害怕成为下一个无情暗杀的目标,拒绝屈服于欧洲各方逮捕嫌疑人的压力。后来,参与该阴谋的关键人物德拉古廷“阿皮斯”迪米特里耶维奇成为“黑手学会”的领导人,他还担任塞尔维亚军事情报部门的负责人。1911年,凭借这一强大的双重身份,他发动了对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暗杀行动,但行动失败了。三年后,他成功策划了对法兰兹·费迪南臭名昭著的袭击。

1905年3月31日

皇帝访问了丹吉尔。

德国疏远英法的行动失败了。

1904年4月8日,法国和英国签署了《诚意协定》,结束了两国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争端。为了检验英法两国的合作程度,威廉二世抵达丹吉尔,发表了支持摩洛哥独立的讲话。法国正计划接管摩洛哥作为其保护国,而威廉二世的做法让它非常恼火。

威廉二世希望利用随后的会议缓和局势,并借此机会慷慨地给予法国对摩洛哥有限的控制权,从而使其亲近德国并孤立英国。但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完全支持法国,德国再次被孤立。丹吉尔危机的解除为应对1911年阿加迪尔危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虽然这次德国的赌注更高了——一艘德国军舰正在沿岸巡航宣示利益,法国和西班牙军队部署在摩洛哥街头,但德国的目标还是和以前一样,但结果却没有改变:法国和英国的军事依赖性增加,法国守住了摩洛哥,抵抗了德国的政治攻势。

1905年9月5日

日本遏制了俄罗斯的殖民扩张。

俄罗斯在亚洲的殖民野心正在扩大。1904年2月8日晚,日军对停泊在亚瑟港(今旅顺口)的俄军舰队发起毁灭性打击。

日本对俄罗斯的进攻,不仅使沙皇专制政权因1905年革命而濒临崩溃,还迫使俄罗斯向西方看齐,扩大影响力。执政党和反对党集中力量增强俄罗斯在斯拉夫地区的影响力,东正教民族主义势力也得到加强,俄罗斯外交政策日益集中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与此同时,为了让黑海舰队自由进出地中海,俄罗斯夺取土耳其海峡控制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1908年10月6日

奥地利接管波斯尼亚

自1878年以来,奥匈帝国军队一直驻扎在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各省,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权力是名义上的。俄罗斯外交部长亚历山大·伊兹沃尔斯基和奥匈帝国外交部长阿洛伊斯·艾伦·塔尔经过一系列通信和六个小时的秘密会谈后达成协议,俄罗斯同意修改1787年条约,允许奥匈帝国全面控制波斯尼亚。当奥地利人宣布他们的想法时,兹沃尔斯基和其他欧洲政治煽动者一样愤怒(但从未像塞尔维亚那样愤怒)。当维也纳威胁要披露秘密会议的纪要,以证明伊拉克和兹沃尔斯基是表里不一的时候,俄罗斯退缩了,迫使塞尔维亚接受吞并的结果。

这一事件改变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和民众仇恨的对象,仍然是困扰马其顿和科索沃的恶魔。与此同时,如果奥匈帝国接管波斯尼亚,意大利作为奥匈帝国和德国三重联盟的成员,将根据多年前做出的承诺,获得克罗地亚的沿海领土。然而,奥匈帝国背信弃义,意大利政府义愤填膺。1915年,意大利盛怒之下加入了三国条约集团。

1911年9月29日

饥饿的意大利

意大利入侵利比亚,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英法瓜分了奥斯曼帝国的边疆,而意大利却突然入侵了奥斯曼帝国的中心省份利比亚,这让世界其他国家都大吃一惊。意大利在空利用先进技术结合侦察迅速占领主要城市,但随后陷入游击战和反击战的泥潭。与此同时,意大利人对多德卡尼斯群岛(希腊最南端的岛屿)发动了野蛮的海上进攻,土耳其人伤亡惨重,被迫进入防御状态。

这在巴尔干半岛引发了连锁反应(由俄罗斯驻贝尔格莱德大使挑起),导致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意大利对利比亚的占领表明,它在外交关系中疏远了传统盟友。他们没有事先咨询三重联盟的伙伴德国和奥匈帝国(两者都致力于维护奥斯曼帝国的完整),直接与法国和英国停战。

1912年1月21日

法国投票支持民族主义。

反德强硬派雷蒙·普恩加莱在民族主义浪潮中当选总理。1911年7月阿加迪尔危机后,他突然右转。1913年,他就任总统,加强了对外交政策和最高战争委员会的控制,并派遣资深政治家蒂弗尔·德尔卡塞(被威廉二世称为“威胁德国的最危险的法国人”)担任驻俄大使,以便更好地协调法俄两国的军事战略。

在准备战争时,恩加莱政府可能通知俄罗斯大使亚历山大·伊兹沃尔斯基,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俄罗斯将在与奥匈帝国的任何冲突中获得法国的支持。

法国政府的鹰派认为,俄罗斯的全力以赴是赢得巴尔干战争最有力的保障,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将瘫痪二元君主制,同盟国的盟友将可以自由对付德国。

1912年2月12日

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军事谈判破裂了。

给造船设上限?决不

两国已经被疯狂的造船竞争搞得筋疲力尽,但这种狂热也筑起了英国民族自信的脊梁,德国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英国战争大臣理查德·伯顿·霍尔丹秘密访问柏林,试图阻止军备的进一步升级。

国家尊严的平衡往往过于脆弱。德国希望英国承诺在未来的任何冲突中保持中立,但英国以海军优势作为筹码,却没有得到德国的慷慨反馈。

结果霍尔丹空回来了,海军建设也没有放缓。更重要的是,德国进一步推动英国与俄罗斯、法国结成军事同盟。

1912年9月30日

俄罗斯军方展示肌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如火如荼,俄罗斯将枪口对准奥地利。

一年前,意大利入侵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利比亚。巴尔干联盟成员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都加紧了从奥斯曼土耳其手中夺取领土的努力。其保护者俄罗斯已明确表示支持。

如果奥匈帝国被边境潜在的变化吓得丢尽了脸,那么看到5-6万俄罗斯预备役部队在与奥匈帝国接壤的波兰边境迅速集结,肯定会让他们更加害怕。这是俄罗斯对竞争对手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打破了交易保密的传统,为1914年的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塞尔维亚强大的保家卫国意识将吞噬地球上的许多生命。

俄罗斯外长索佐诺夫指出,如果发生冲突,“我们可以依靠法国和英国的实际支持”。

1913年10月17日

塞尔维亚挖了阿尔巴尼亚的墙角。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展现了奥匈帝国残酷的暴力。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巴尔干联盟的围攻和抢夺土地使奥匈帝国成为强大的敌人。现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已经打响,各参与方都想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它在对塞尔维亚和马其顿的战斗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并且已经挺进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控制了一大片领土,这让各方都感到担忧。关于塞尔维亚滥杀无辜的报道接踵而至,甚至有传言称,奥匈帝国驻科索沃普里兹伦领事被绑架并阉割。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塞尔维亚士兵在马其顿。

面对塞尔维亚的询问,要么装作一无所知,要么谎称撤军。奥匈帝国变得越来越清晰。塞尔维亚不讲道理,不得不诉诸武力。1913年10月17日,奥匈帝国给塞尔维亚8天时间从争议领土撤军。否则,俄罗斯建议塞尔维亚遵从对方的要求。10月26日,阿尔巴尼亚从塞尔维亚解放。阿尔巴尼亚最后通牒的成功和对俄罗斯暗中支持的有效遏制,让维也纳当局尝到了甜头,并在1914年试图做同样的事情,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1913年12月14日

君士坦丁堡仅次于德国。

巴尔干战争期间,俄罗斯暂时搁置了对土耳其海峡的觊觎,但从未放弃这一长期目标。1913年12月14日,奥托·李曼·冯·桑德斯率领一个德国军事代表团前往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他负责训练和指挥第一奥斯曼军队和土耳其海军。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巴尔干地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丢了面子,被英国海军的出现吓坏了。

虽然德国为避免外交危机进一步升级做出了很大让步(但这也让德国人民极度不满),但俄罗斯在德尔卡塞未能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法国政府对德国极其敌视,这提醒俄罗斯,虽然英法俄签署了协议,但他们的关系是不同的。

俄罗斯首次将德国视为直接威胁,而不是奥匈帝国。他们意识到,只有当欧洲爆发全面战争时,他们才能控制土耳其海峡。这场战争也把法国,尤其是英国拖下水。

1914年6月21日

塞尔维亚发布了预警,但很模糊。

塞尔维亚总理警告奥匈帝国,费迪南德将被暗杀。

1914年6月,塞尔维亚总理尼古拉·帕西奇给塞尔维亚驻维也纳大使馆发了一份电报,警告说将有针对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暗杀阴谋。1914年6月21日,塞尔维亚部长约万诺维奇在维也纳拜会奥匈帝国财政部长。他含蓄地提醒费迪南大公,他的波斯尼亚之行可能会以悲剧告终。帕西奇没有直接与奥匈帝国外交部长沟通潜在的威胁,而是选择了据报道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吞并的游击战争约万诺维奇,进一步通知奥匈帝国高层的某个人,并且尽可能含糊其辞,让人觉得很难赢得信任。可见,帕西奇是想让人知道他发出了预警,但他希望对方不要当真。

1914年6月28日

费迪南大公被暗杀了。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侄子、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在波斯尼亚的塞拉热窝视察军队时被枪杀。扣动扳机的是激进的波斯尼亚塞族学生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他来自秘密军事协会“黑手俱乐部”,该协会得到塞尔维亚军队阴谋者的秘密支持,并提供武器和装备。

虽然斐迪南大公之死令人悲痛,但也为哈布斯堡王朝遏制好战的塞尔维亚提供了必要的借口。事实上,法兰兹·费迪南是奥匈帝国军事智库的领袖,主张以联邦的形式重组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斯拉夫社区的大多数人仍然忠于弗朗茨·约瑟夫本人,只是对政府不满。如果提高政府的代表性,就可以削弱塞尔维亚对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的影响力,进而平息斯拉夫族群的独立诉求。这将使俄罗斯自称的“保护”斯拉夫人和东正教徒的使命变得无根。但这样的政策从未出台过。

1914年7月23日

奥匈帝国宣战。

政治联盟导致战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奥匈政府担心公众舆论不会支持这场战争。自1912年以来,它一直在等待合适的理由。为了干掉这个巴尔干新贵,他们甚至发出了塞尔维亚几乎无法接受的最后通牒。威廉二世在柏林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他指示德国驻维也纳大使:“我们必须尽快与塞尔维亚断绝外交关系。不再拖延!”奥匈帝国提出的条件如此侮辱性,塞尔维亚无法接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国家像一系列多米诺骨牌一样崩溃,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及其所有海外领土都卷入了这场战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进,意大利、奥斯曼帝国和日本紧随其后,美国最终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在埃尔纳河畔的战壕

创作[英文]四月少女

安爷

编辑:沈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