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一、微博“关注”和微信“朋友圈”
    • 1. 社交关系的创建
    • 2. 社交关系的分发
  • 二、一个假设
  • 三、三点讨论
    • 1. 内容生产
    • 2. 分发传播

编辑导语:大V,指在微博上十分活跃、有着大群粉丝的“公众人物”,通常把粉丝在50万以上的称为网络大V。大V多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名人,因此成为爆料者的求助对象。有些大V其实已经是半个媒体——他们时时引导着互联网上的言论和话题。那么,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时,究竟是应该求助大V还是身边的人呢?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张小龙微信公开课

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一直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2014年10月30日,360手机助手3.0身边版开始内测,其基于LBS 和通讯录联系人的 APP 推广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发方式,即以用户为圆心,用户的社交好友为半径画圆。

而不同的好友又可以以自己为圆心,自己的社交好友为半径画圆,需要推广的 APP 就可以在这些不同的圆之间互相进行分发传播。

所创建的社交关系一方面为自己获取信息提供了一种筛选的方式,另一方面基于关系链的传播使分发的信息可以更高效更低成本地触达用户。而且由于关系链的“可溯源性”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所创建的关系链的独一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信息。

一、微博“关注”和微信“朋友圈”

1. 社交关系的创建

1)微博

关系的创建可以是单向的,不经过对方同意就可以关注对方(当然,互相关注可以解锁更多权限),但被关注者可以通过拉黑来限制关注者的联系。

关系的来源主要可以通过“推荐”、“搜索”,由于推荐规则和模糊匹配,理论上可以关注到任何一个注册了微博的人。但是由于推荐规则的设计,少部分人(比如某些领域的 KOL、明星等)拥有大部分被推荐的机会。

当然,也可以通过通讯录和群聊建立关系。

购买会员后,关注的上限为 20000 人,以目前时间流的排序规则,如果不想被淹没在其他内容生产者的信息中,就应该发更多的信息。

2)微信

关系的建立只能是双向的,必须经过对方同意才能添加好友,而且形成好友关系后,如果一方解除关系(删除好友、拉黑),则另一方也无法进行沟通。

关系的来源主要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亲缘、地缘、业缘、同好等),是现实关系在虚拟空间的再次呈现,搜索、扫一扫、名片、通讯录等都是根据一个现有的微信号精确匹配,添加好友也只能依据人与人之间已有的关系链进行有限扩展。

微信好友数上限通过几次修改,目前为 5000 人,虽然已经超过了人可以控制的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150 定律),但是相对于微博,仍然少很多。

2. 社交关系的分发

1)微博

微博动态依靠关系链主要是通过转发,由中心节点向其他节点呈放射式扩散,信息可以在流经其他节点时不断植入新的信息,继续向外蔓延,接触到某一“大”中心点后继续增加其扩散的能量,最终呈现为一个点对面的信息扩散场域。

传播过程中弱关系在数量中占绝大比例,这些关系不需要花太多功夫经营和维护,但却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能力。

关系链中不同节点的传播能量不同,粉丝数越多的传播能量越大。

2)微信

微信动态不支持直接转发(只可对动态中的图片、视频转发给朋友);主要是依靠已有的联系人关系进行传播,传播主体的现实存在性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关系链传播大部分呈一级传播。

微博“关注”和微信“朋友圈”主要的分发方式不一样,各自都有互相补充,比如微博引入用户通讯录的联系人关系,微信公众号内容的转发等。

如果再极端一些,微信只能依靠通讯录分发,而微博只能依靠关注关系分发会怎样?

二、一个假设

假设有两个小城 A 和 B,每个小城都有 10 万人。

如果:小城 A 里的人只能靠手机、电脑、电视等获取和传递信息,而身边的人都距离遥远接触困难;小城 B 里的人没有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传媒工具,只能依靠身边的人传递和获取信息。

那么,小城 A 和小城 B的人各会有多少个传递信息的人(粉丝数)?

借助“二八原则”,依据话语影响力的强弱将小城里的人分为:头部用户、腰部用户和尾部用户三部分,即各占总人数的 2%、18%、80%。

根据“邓巴数”可知,由于大脑认知能力的限制,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为 148 人(约为 150 人),即小城中的每个人和 150 人保持联系。

可知头部、腰部、尾部用户各自的粉丝数:

小城 A:

  • 头部用户:(10w 150 80%)(10w 2%)= 6000(人)

  • 腰部用户:(10w 150 18%)(10w 18%)= 150(人)

  • 尾部用户:(10w 150 2%)(10w 80%)= 2.5(人)

小城 B:

  • 头部用户:(10w 2% 80% + 10w 18% 18% + 10w 80% 2%) 150 (10w 2%)=483(人)

  • 腰部用户:(10w 2% 10% + 10w 18% 80% + 10w 80% 10%) 150 (10w 18%)=188.3(人)

  • 尾部用户:(10w 2% 2% + 10w 18% 18% + 10w 80% 80%) 150 (10w 80%)=126.2(人)

即:在 A 城模式下,头部用户拥有了绝大部分的粉丝,具有最强话语影响力,且和腰部、尾部用户差距巨大;在 B 城模式下,头部用户仍拥有最多的粉丝,但和腰部、尾部用户的差距较小。

三、三点讨论

1. 内容生产

策略 A 下,头部用户内容生产方向需要更多考虑到占比最高的粉丝群体,可以自上而下地输出一些观点,生产一些具有话题性的内容;策略 B 下,用户的内容生产对象主要是同圈层的用户,可以生产一些身边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2. 分发传播

策略 A 下,头部用户掌握了大部分的分发渠道,庞大的粉丝群体带来了大量流量,同时也意味着强大的变现能力。

而腰部、尾部用户粉丝量少,在现有策略下,平台的资源又大部分倾向于头部用户,多者愈得少者愈缺,上升渠道狭窄。

而且由此带来的焦虑感,又促使腰部和尾部用户尝试去观察发现与头部用户的差距,以期通过模仿学习来完成阶层上升,从而又推动他们更多地关注头部用户,进一步加剧了“头部聚集”。

策略 B 下,虽然头部用户仍掌握这主要的分发渠道,但是与腰部、尾部用户的粉丝差距明显缩小,主要的传播是在所处的圈层中,尾部用户获取头部用户信息的渠道变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