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有一天会在中国上市。
2014 年的双十一,马云回答媒体提问时曾如此坦言。
六年后,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官宣了上市计划,且将在 A 股和港股同步发行。
这并不让人意外。
毕竟,蚂蚁走的每一步,都在马云的“五指山”内。
实权在握
马云退休,早在 2019 年就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并且,蚂蚁集团目前的人事架构中,并无马云的身影。
不过,细看阿里巴巴年报不难发现,虽已退休,但马云依然是蚂蚁集团背后的大 Boss。
阿里巴巴 2019 年年报显示,阿里巴巴持股蚂蚁金服 33% 的股权,君瀚和君澳持有蚂蚁金服 50% 股权。其中,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持有 8.8% 的股权的同时,还拥有对蚂蚁金服超过 50% 以上的表决权。
简单而言,蚂蚁集团的发展,依然掌握在阿里巴巴和马云手中。
不过,马云并非一开始就拥有蚂蚁集团(支付宝母公司)的控制实权,其权利的加持,要从支付宝拆分说起。
2004 年,为了解决交易中的信任问题,马云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即支付宝。
但是,在当时的金融市场中,对于第三方支付这一新事物并未做好迎接准备,国内电子支付牌照尚未放开。可以说,支付宝诞生于法律灰色地带。
对此,马云在事后曾直言——当年做好了坐牢的准备。
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牌照运营了 6 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0 年 6 月发布了新规定,要求非银行支付公司需要获得牌照才能在中国运营,没有获得牌照的支付公司必须在 2011 年 9 月 1 日前停止运营。
尽管迎来了合法化的契机,但当时的支付宝其实是 VIE 结构(境内主体为实现在境外上市采取的一种方式)下的阿里全资子公司。
彼时,雅虎和软银分别占有阿里巴巴集团 43% 和 29.3% 的股份。也就是说,支付宝也有超七成股份属于外资控股;这与央行规定的外资持股比例产生了矛盾。
拆分支付宝,外资股东持反对意见;不进行拆分,支付宝将面临关停境遇。
选项之间,马云决定做“恶人”,对支付宝进行拆分。
马云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转移到了马云与谢世煌(阿里创始人之一)二人设立的“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公司”(即之后的蚂蚁金服)。其中,马云占股 80%、谢世煌 20%。
拆分之后,支付宝如期拿到了牌照,但同时也迎来了一大波讨伐。
阿里第一大股东雅虎发文表示对拆分之事不知情,再加上《财经》主编胡舒立发文炮轰马云违背契约精神。尽管马云曾公开澄清,但还是因此被戴上诚信问题的枷锁。
随后,各方利益相关体就“未来阿里巴巴与支付宝及其母公司的关系”达成了一份框架协议——
蚂蚁金服每年需向阿里巴巴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金额相当于蚂蚁金服税前利润的 37.5%;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阿里巴巴有权入股并持有蚂蚁金服 33% 的股权,并将相应的知识产权转让给蚂蚁金服,上述分润安排同步终止。
尽管拆分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且对马云造成了负面影响,但马云表示:
这是我此生最艰难的决定,但是为公司长期发展所必须要做的。历史会作出评判。
如今看来,马云的这一步,并无走错。
而基于支付宝拆分,马云也正式拥有了支付宝及其母公司的实权,且这样的实权,延续至今。
修炼内功
在外界看来,支付宝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扮演着支付工具的角色。
但对马云而言,并非如此。
马云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支付宝不是做支付的,是做信用的。从后续的发展来看,支付宝及其母公司,也确实一步步向“信用”这一方向渗透。
2014 年 10 月,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正式更名为“蚂蚁金服”。在当时,蚂蚁金服旗下的业务已包括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等。
关于蚂蚁金服的使命,马云曾表示:
蚂蚁从来不是为赚钱而生,蚂蚁是为了让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大企业一样的金融服务而生,是为了让信用等于财富而生,是为了推动全球金融服务向着更透明、更公平、更诚信的方向发展而生。
划重点,短短一段话中传递出两个重要信息——金融服务、全球化;在蚂蚁金服后续的业务扩展中,万变不离其宗。
首先看金融服务业务上的变化,在 2015-2017 年间,蚂蚁金服上线了多个金融业务,覆盖了理财、信贷、保险、小微企业融资等各个领域:
-
2015 年 4 月,花呗、借呗上线;
-
2015 年 6 月,网商银行开业;
-
2015 年 8 月,上线蚂蚁聚宝 APP;
-
2016 年,上线保险业务;
-
2017 年,移动支付推出。
······
再看全球化方向。
事实上,早在支付成立的第五年之际,马云就曾在股东大会上就“支付宝的未来发展问题”作出回应,强调了支付宝全球化的必要性。
马云表示:
支付宝必须全球化,而且一定要全球化,支付宝的全球化一定放到支付宝第一、第二的日程上。
假如支付宝不能全球化,我认为中国在金融改革挺进过程中、在全球电子布局过程中就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全球化是支付宝生下来就会有的目标。
可见,蚂蚁金服的全球化路线,早有计划。
那么,蚂蚁金服的全球化之路该怎么走?
马云认为,在于服务——
今天全球化不是去征服世界,而是服务世界,要真正带着服务世界的精神去做才有可以。
基于此,蚂蚁金服在“出海”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模式——出海造船,即进行模式赋能。
不同于以往互联网企业采取的贴牌出口、投资并购等方式,模式赋能更为注重本土化,重视经验和技术分享,因地制宜打造产品。
截至 2018 年 6 月,蚂蚁金服“出海造船”共诞生了 9 个国家和地区的本地版的“支付宝”,包括印度 Paytm、菲律宾 GCash、韩国 Kakao Pay、巴基斯坦 bKash 等。
金融业务不断完善,全球化也在顺利推进,彼时一直有“蚂蚁金服将上市”的声音传出。
不过,马云却表示,蚂蚁金服上市还不到时候——
一个公司要上市不难,难的是战略性产品,我们要宣布的是最重要的战略性产品,没有战略性的产品、业务和思考,公司是走不远的。
水面之上,蚂蚁金服的金融业务已多面覆盖。而水面之下,那个蚂蚁金服的“战略王牌”,还未浮出。
科技基建
将目光移至官宣上市的 2020 年,在蚂蚁官宣时间节点前后,蚂蚁集团有两个十分值得关注的举措——
官宣之前,7 月 15 日,蚂蚁集团将公司名称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官宣之后,7 月 23 日,官方宣布将蚂蚁区块链平台正式升级为“蚂蚁链”。
一个月内,蚂蚁集团办了“三件大事”,是偶然?是巧合?还是计划之中?
首先,从改名举措来看,蚂蚁集团显然想淡化“金融”色彩,转而强调其科技属性;这也是蚂蚁集团近年来一直在发力的方向。
2016 年,马云在香港公开演讲上表示:
目前“Fintech”一词很流行,支付宝是“Techfin”,因为“Fintech”是金融体系自身的改善,而“Techfin”则是科学技术对整个行业的结构性改变。
次年 3 月,蚂蚁金服宣布将自己定义为 TechFin——未来只做 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做好 Fin(金融)。
科技,成为蚂蚁集团的“新衣”。
发力科技,蚂蚁集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本地生活、城市服务等在内的数字生活服务;二是 To B 为主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
其中,近期改名的“蚂蚁区块链”尤为值得关注。
“蚂蚁链”是由马云亲自命名,他表示:
蚂蚁链的名字是我起的,大家要爱护它、养育它。这个决定可能不亚于我们当年决定成立支付宝。
可以想见,“蚂蚁链”之于蚂蚁集团的重要性。
据蚂蚁链首席产品架构师徐惠透露,马云曾在今年四月与蚂蚁链团队有过交流。在交流中,马云表述了其个人对区块链的看法——
下一个代际是区块链的时代。区块链带来的是这些数据变得更可信了,更高效了,之后你又可以在有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所以诞生了全新的场景跟机会。
同时,马云还阐释了蚂蚁链与区块链的差异——你们要记住,你们做的不是区块链,你们做的是蚂蚁链,蚂蚁链是什么呢?解决各类问题。
不仅如此,马云对“蚂蚁链”还持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蚂蚁链是下半场其解决数字时代问题(数据安全、隐私安全问题)的技术,其承载的使命一定要超越蚂蚁,一定要颠覆支付宝。
值得一提的是,蚂蚁链也是蚂蚁集团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技术基建;最新的落地项目为跨境汇款服务。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蚂蚁链是商业信任的另一种挖掘,从“电商交易信任”转向“数字、生活、生产信任”。
因此,某种程度上,蚂蚁链也是支付宝的传承,关于“信任”的传承。
而从马云对“蚂蚁链”的重视程度也不难看出,蚂蚁链承载着蚂蚁集团的未来。
雷锋网注意到,蚂蚁集团在官宣上市时提到,启动上市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如此看来,蚂蚁上市,已到时候;既是战略升级的时候,也是战略需求的时候。
蚂蚁,已不是那个蚂蚁
在回应更名消息时,蚂蚁集团表示——
蚂蚁还是那个蚂蚁。
但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再到蚂蚁集团的一路发展来看,蚂蚁,已经不是那个蚂蚁了。
蚂蚁上市,是蚂蚁成长的一种见证;也是蚂蚁再启程的标志。
马云在回顾自己创立中国黄页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蚂蚁走得好,大象也搞不死它”。如今,蚂蚁集团上市,无疑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不仅再次验证了马云在备受争议之时采取拆分举措的正确性,也印证了马云在蚂蚁一路发展中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不过,上市固然是十分重要的节点事件,但将时间维度拉长至 16 年,蚂蚁上市,仅是马云在棋局上走出的其中一步。
棋局还在继续,蚂蚁集团,路还很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