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报道(记者李延)自从 Arm 被软银摆上货架之后,苹果和三星就相继成为绯闻主角。在这两家皆表无意之后,新的潜在买家英伟达又浮出了水面。而且,随着报道的深入,这桩半导体行业最大的联姻似乎已接近成形。
如果英伟达并购 Arm 成功,将会对整个的半导体行业带来难以想象的冲击。
配角变主角
金融时报和彭博社都报道了英伟达与软银进行谈判的消息。双方计划在数周内达成 Arm 交易。值得玩味的是,报道称英伟达是唯一一家与软银进行具体谈判的企业。
在之前的报道中,英伟达似乎只是配角,苹果和三星才是故事的主角。但是,苹果像 2010 年那样直接拒绝收购提议。三星也无意接手 Arm,按照《Objective Analysis》分析师的说法,这桩收购金额过大,两方的经营理念相差过大,还会打破三星在半导体领域的常规业务流程。苹果也有相似的理由,收购 Arm 虽然可以稳固其自研芯片业务,但对整体业务贡献不大,此外,收购还将面对巨大的监管风险。
最大的问题是世界上主要的芯片公司都是 Arm 的客户,苹果、三星、英伟达、高通、TI、海思等,他们都在使用 Arm 的 IP。如果其中一家收购了 Arm,就会改变自己与众多对手的关系,打破已有的行业平衡。
软银公司当然不会太多考虑这一问题,出售 Arm 缓解资金困境是其第一要务。而且,曾被孙正义寄予厚望的 Arm,在收购的几年时间内,也没有变成理想中的摇钱树。
2019 年基于 Arm 设计的半导体芯片出货量约为 228 亿,比三年前增长了 30%。但是,其涉足新业务的巨额成本严重影响了 Arm 的利润。财务数据显示,其调整后的 EBITDA(衡量获利能力的标准)在 2019 财年降至 2.76 亿美元,比 2016 年下降约 30%。造成这一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人工成本的上升:该公司的总薪资在三年期间增长了 40%。
还有一个现象,Arm 在专利授权方面的营收也没有明显增长,2018、2019 两年其专利授权费收入还没有突破 6 亿美元。半导体市场疲软是主要因素,但其自身经营也存在一定问题。
当初,软银付出了 320 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 Arm,现在自然希望能找一个有实力的买主来接手。苹果、三星之外,市值刚超过英特尔的英伟达自然是合适的人选了。
进入 2020 年以来,英伟达可谓顺风顺水。根据 2021 财年 Q1 财报,其收入为 30.8 亿美元(市场预期 29.9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9%;毛利率为 65.1%,为 17 年以来最高水平;实现净利润 9.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3%;非 GAAP 每股收益为 1.80 美元,同比增长 105%。
英伟达的股市表现也是一路飘红,截止到美国当地时间 7 月 31 日,其市值已经达到了 2611.23 亿美元。除了台积电以外,英伟达就是目前风头最劲的半导体公司。拿下 Arm,英伟达已经具备了天时。
收购背后的技术推演
不看好英伟达收购 Arm 的人,会列出几大理由。除去面临监管的风险,ARM 在移动市场的强势表现和英伟达的业务重心并不切合也是不被看好的原因。
不过,不要忘了 Arm 一直有上攻数据中心的愿望。尽管 X86 系统依然如磐石坚固,Arm 阵营还是强行撬开了几个缺口。亚马逊公司开始使用自研的 Arm 架构处理器,Ampere、Marvell、华为都开发了自己的 Arm 芯片。再者,就是整个生态也开始对 Arm 友好起来。目前,所有大型的操作系统,如 Linux、BSD、windows 都可以得到 Arm 架构的支持;虚拟化工具如 docker、VMware、KVM 和 Kubernetes 都可以在 Arm 架构运行;编程语言,包括 CUDA 和 Java 也都可以得到 Arm 的支持。假以时日,Arm 体系完全可以获取不小的市场份额。
从英伟达这方面来说,数据中心承载了其业绩和野心。根据 2021 财年 Q1 财报,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首次突破 10 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 1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80%,环比增长 18%。此外,对以色列芯片公司 Mellanox 的收购案已于 4 月 27 日完成,从 Q2 财报中开始列示。 Mellanox 第一季度营收为 4.29 亿美元,年增率 40%,该收购案也将强化英伟达未来在数据中心上的优势。
“英伟达收了 Arm 是很合理的。因为其过去一直在数据中心进行布局,而数据中心都是以 X86 CPU 为主,收购 Arm 能帮助英伟达实现完全掌控。今年,英伟达接连并购了存储和网络互连公司,就是想实现从云到端‘一统天下’。”国内某 AI 芯片公司 CEO 刘恒(化名)告诉记者。
面对数据中心的业务,英伟达已经不是 Fabless 公司,而是一家系统供应商了。今年,随着英伟达 Ampere 芯片出售的还有第三代 DGX 服务器,其价格达到了惊人的 19.9 万美元。如果倒回 2018 财年第一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 28 亿美元,DGX 服务器的销售已经占据了整个业务的 15%。
英伟达最新的 NVIDIA DGX A100 被命名为通用的 AI 集成架构系统,核心是 8 块 A100 Tensor Core GPU,CPU 部分采用了两块 AMD Rome 7742(共有 128 个核心)。想象一下,假如收购了 Arm,英伟达就有可能使用自研的 CPU(像苹果一样),这样会大幅降低产品成本。
“英特尔在数据中心有 CPU+FPGA 的组合方案,如果收购了 Arm,英伟达也就拿出 CPU+GPU 的类似方案,竞争力会大增。”另一家芯片公司 CEO 王睿(化名)这样认为。
此前,英伟达与 Arm 就已经在数据中心开展了合作。2019 年,英伟达联合 Arm、Marvell 和富士通等企业推出 GPU 加速 Arm 服务器的参考设计,能满足从云端到边缘端等多样化的高性能计算需求。
在数据中心之外,被英伟达寄予厚望的汽车业务现在也与 Arm 密切相关。2019 年,英伟达推出了自动驾驶芯片 Orin,其中就集成了 12 个 Arm CPU。CPU+GPU 的方案也是英伟达打通 L5 级自动驾驶的核心。收购 Arm,同样可以增强英伟达在自驾方面的砝码。
当然,这些仅是从技术路径推测出的理由。而苹果没有收购 Arm,一样推出了优秀的A处理器。不过,英伟达目前即使下决心收购 Arm,还面临资金上的挑战。软银对 Arm 的报价肯定会高于 320 亿美元,但英伟达目前的现金储备只有 100 亿左右。较大的可能是以股票换资产的形式来收购,这样会增加谈判和交易的复杂程度。
未雨绸缪
Arm 公司规模虽小,但却是业界最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其握有手机芯片和 MCU 芯片的关键技术,技术授权的对象涵盖几乎各大芯片厂。如果英伟达收购 Arm,恐将引发连锁反应,对 Arm 芯片架构发展不利。即使英伟达保持 Arm 的完整与独立性,其他芯片公司也会戒心大起,唯恐其在使用 ARM 技术上设置障碍。
这种担心其实不无道理,刘恒就认为英伟达在 AI 产业上已形成垄断地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当 AI 的训练被高价格、高垄断、不开源的 CUDA 生态所控制,下游的推断应用就会受到限制。”
如果相同的局面发生在 Arm 生态上,将会造成难以相像的结果。在手机芯片市场,由于 Arm 处于绝对优势,芯片厂商已与之绑定,形势还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非常碎片化的 IoT 市场,开源的 RISC-V 已经可以同 Arm 一较高下,很多中国厂商都开始进行尝试,并推出了产品。为此,Arm 也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来应对,包括免收 Cortex-M0/M3 处理器内核的授权费用、推出新的灵活接入(Flexible Access)式 IP 授权方式——Arm Flexible Access、针对 Arm v8-M 架构新增的客制化指令等等。如果 Arm 被英伟达收购,则很可能使得更多厂商用脚来投票,选择 RISC-V 阵营。
国内某芯片公司 CEO 林重(化名)就表示:“也许因为 Arm 的成功,就给了业界一个印象,需要一个中立的第三方主控芯片提供商,RISC-V 等架构因此能获得更多机会。”
RISC-V 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迅速,已经有了很多追随者。不过,当问起会选择转向 RISC-V 架构时,刘恒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肯定希望转,但比较难,主要还是生态问题。”
Arm 在中国耕耘多年,数量超过 600 人,合作伙伴超过 200 家,同产业结合相当紧密。同时,Arm 的软件和工具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广泛性也是很出色的,RISC-V 生态系统要达到同样的成熟度还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成熟度对于这些处理器的通用用途非常重要。再者,很多中国企业愿意在别人把生态做好之后再进入,为了能更快产生效益。
“中国企业已经习惯了 Arm 这种技术授权或技术支持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把设计芯片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简单,芯片的设计验证都可以由 Arm 来帮你完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副理事长何小庆认为这种方式应该逐渐转变:“以 RISC-V 为代表的是一种架构公开的技术,所有的成员单位都会参与到技术的设计,甚至到标准的制订当中。这条路难走,但是会获得更大的技术自主权。”
实际上,从华为受到打压开始,国内半导体行业就看到掌握了技术自主权的重要性。这次 Arm 被收购,不管是否成形,也再次给行业中人一个提示:不掌握上游技术,很可能就在行业的变动中被扫地出局。
“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未雨绸缪。”何小庆最后语重心长地表示。(校对/Humphrey)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