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那些在豆瓣改变的人生-风君雪科技博客

  图片来源@豆瓣官网

  文波波夫

  1 月 23 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因罹患白血病与世长辞,终究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部教学案例。

  克里斯坦森因提出颠覆式创新理论而享誉商业世界,他曾提醒企业家不要过于关注于管理细枝末节和针对员工的锱铢必较,也不要过去专注于取悦现有客户、甚至是完全以用户需求为本位,这样做会让他们错过了更重要的事情——忽略那些真正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的技术大变革。

  作为一位福音布道者,克里斯坦森同样孜孜不倦地劝诫他的客户、他的学生、他的家人朋友,一个人的一生拥有明确的目标比掌握核心能力和颠覆性创新更重要,要像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有长久目标正直的人。

  克里斯坦森对企业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看法,让我想起了豆瓣和豆瓣用户,前者被贴上撕不掉的“慢公司”标签,后者则被同行揶揄为“最没有价值的用户”。

十五年,那些在豆瓣改变的人生-风君雪科技博客

  豆瓣看似错过了无数的风口:新闻资讯、社交媒体、电商、短视频……以至成为遭到误读最多的公司之一。来自媒体的评论,往往呈现出惊人相似的“爱恨交织”姿态:执笔者往往一方面亮明资深豆友身份,另一方面又对于豆瓣商业化波折捶胸顿足,一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模样。

  能够得到流量关照的误读也是一种幸运。毕竟,注意力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公司的五年存活率都不及百分之一。这也就意味着绝大部分公司,还没有等到被媒体报道时,就已经默默无闻地倒下。

  豆瓣十五岁了,经过了中国互联网的起起伏伏,最后活成了这块陆地上小有名气的精神角落。

  从流行的投资视角看待一家公司的衰落,固然有活跃用户、停留时长、营收、利润等不一而足的硬数据,但更重要的还有它创立的初衷,也就是克里斯坦森所说,企业管理需要战略定位,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合适的位置上;个人管理也需要有战略思维,如何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不同的对象中去。可以说,一个有战略思维的人往往更容易达成目标,获得成功。

  资深 IT 评论人 Keso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了关于豆瓣创立源头的一幕:

  “2005 年,当豆瓣还只有一个员工的时候,阿北曾经想把豆瓣注册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就像美国著名的分类网站 Craigslist 那样。了解了一下他发现,注册非营利组织比注册公司复杂多了,而且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不能像 Craigslist 那样靠广告支持。所以,把豆瓣注册为一家商业公司,并且像其他商业公司那样做商业计划,拿风险投资,实在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Keso 追忆的这段往事,曝光了长久以来阿北鲜少言及的豆瓣底片,从而冲洗出了一个可能的真相。如果最初的使命是成为一家非营利性机构,做一个分享电影,音乐,书籍的平台,那么,批评者笔下豆瓣错过的风口,其实并非错过,而是过滤。

  大浪淘沙,十五年,豆瓣经历一波公司的兴起、一波公司的倒下,用户也是起起伏伏,最终沉淀下来的,都是彼此气味相投的人群。

  不知从何时起,在内容平台上,流量成为了用户的代名词,平台为获取用户的注意力为己任——在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下无可厚非,但在主流科技叙事中,少有人关注用户从平台得到了什么了,特别是当手机成为人体又一器官、在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网络服务就成了空气一样的存在,你毫不察觉却又至关重要。

  作为国内自由职业者的聚集地,豆瓣也为一批作者、译者、摄影师、音乐人等内容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彼此发现的大集市,出版社发现了新作者、唱片公司找到了新星、摄影师拿到了新的片约。一些“别人的故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这个精神的角落。

十五年,那些在豆瓣改变的人生-风君雪科技博客

  北漂青年邓安庆在豆瓣收获了专业作家的最初起点。

  2009 年听说豆瓣聚集了很多写文字的人,邓安庆在苏州一家城中村的小网吧里注册了名为“纸上王国”的帐号,开始发表文章。第一篇文章《张丽娜》,讲述一个从城市来农村的小女孩与乡村小学老师同学格格不入,最终不知所踪。

  如今看来,张丽娜就像是一个隐喻。邓安庆生长在湖北乡村。14 岁读初中时,他写的一篇作文《鞋匠》入选了《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校长当着全校师生表扬了这个平常籍籍无名的学生,同时也让邓庆安萌发了一个想法:“我突然有了个想法,我要写作,我要成为一名作家。”

  年轻时,人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于“以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怎么开心怎么答——科学家、医生、教授……人们总是轻易忘记自我承诺。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人都把当初的人生目标抛诸脑后,凑凑合合、将将就就地做着一些阴差阳错而选择的工作,沿着妥协的道路永不回头。

  成名之后,通过澎湃新闻对邓安庆的采访,我们才有机会一窥这个外省青年的码字岁月的艰辛。大四那年因为没凑齐学费,邓安庆大学肄业后游荡于武汉、襄阳、西安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常常上午写作、下午找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写作。

  虽然行走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但邓安庆在豆瓣发布的散文,写的都要千里之外家乡的人和事。就这样,在豆瓣上写着写着,突然有一天,有个编辑来问他想不想出版?“当时我当时以为她是骗子,但我想我也没什么好骗的,就把我的稿子整理好给她了。没想到她真是出版社的。”2011 年,邓安庆出版了第一本著作《纸上王国》,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五本书,豆瓣关注者有十二万多。

十五年,那些在豆瓣改变的人生-风君雪科技博客

  眼下,自由译者闾佳在豆瓣的关注者不过两千多人,但在过去十多年来,她的译作在豆瓣的读者超过数十万,其中包括一时洛阳纸贵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影响力》《乐观理性派》。

  十年前,离开体制内单位后,闾佳开始了自由翻译生涯。相比同龄人,闾佳更早地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她拒绝向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妥协。就像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说的:“想一想,你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超过生活中其他任何事情所花的时间,这种妥协会慢慢侵蚀你的心灵。”

  一个没有认真思索生活意义和目标的人,依然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但很难说取得完整的人生成功。在豆瓣成立的第二年,闾佳就注册了账号,“小翻译在劳作”,不过,真正活跃在豆瓣,在还是成为了自由译者之后,她需要一个平台为自己找到气味相投的读者。

  闾佳第一次意识到豆瓣在出版圈的能量爆发,是在《乐观理性派》这本书的推广上,当初这本书出版后,由于缺乏宣发经费,基本在市场上几无反响,闾佳就开始在豆瓣上给这本书写书评,吸引了一位知名门户编辑的注意,随后奇妙的社交裂变的化学反应发生了,这本书后来的销量突破百万册。

十五年,那些在豆瓣改变的人生-风君雪科技博客

  在加入豆瓣九年后,陆庆屹收获了人生的高潮。

  2018 年,纪录片《四个春天》上映的那个晚上,豆瓣人称“饭叔”的陆庆屹 ,更新了一条广播“这么多年的时间没有浪费”。当晚,他在豆瓣十万关注者群情兴奋,这部纪录片目前评分高达 8.9。

  15 岁那年,饭叔爬上一列火车,离家出走。和邓安庆一样,饭叔做过很多工作:足球运动员、酒吧歌手、出版社编辑、摄影师、矿工。但在诸多职业和城市辗转的二十多年里,饭叔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

  与父母和解已经是多年以后,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诗意,尽管这里的诗意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好,也可能是凝重,甚至有可能是困难重重。”2013 年,陆庆屹在豆瓣上创建相册“回家”,分享家乡独山和亲人的日常生活,获得了不少点赞和转发,之后陆续发布的两篇日记《我爸》《我妈》也获得了大量关注。最终在 2015 年决定拍一部分关于父母的纪录片。

  在饭叔八千多条广播里,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独立影像工作者的不易,完成《四个春天》拍摄的生产力工具是一个一千五百块的三脚架和一部单反相机拍摄,从 2013 年拍到了 2016 年春天,然后剪辑又花了一年零八个月,这期间,饭叔辞去了工作,每天除了睡觉,剩下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在电脑前剪辑视频。《四个春天》最后入围 2018 年金马奖影展的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剪辑奖提名。

  有人像火车一样在人生目标轨道上飞驰,也有人忙着定格时光机,像蜜蜂一样,构建豆瓣的蜂房。

十五年,那些在豆瓣改变的人生-风君雪科技博客

  Villegas 俨然就是豆瓣里那个最资深的电影档案馆管理员。从 2008 年注册豆瓣算起,Villegas 平均每三天就会创建一部电影的条目,平均每个月至少创建一条电影豆列。在豆瓣上,她创建了 1400 多个电影的条目,同时创建了 217 条电影豆列。

  她创建的电影豆列,既包括的景点大片,也有特别冷门的:珠江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北京南海影业有限公司纪录片、大中华百合影业公司电影目录、金星影片公司电影目录、阿涅斯的海滩中出现的电影。

  Villegas 标记阅读过的图书超过三千,但她在广播里说,“读书只是接触世界的千万种方式之一。幻想靠读书求解脱,就像从地上一本一本书摞起来想爬上天堂,摞得越高摔得越惨。如果把自己身家性命都押在读书上,那更容易摔死。老老实实用自己的脚在地上走,这很难吗?”

  豆友们也是被误会最多的那一类人。一如 mlln 广播“在豆瓣,我的友邻们,或是在写晦涩的书评,或是在转奇怪的征友贴,或是在贴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是在推荐冷僻的好电影。在拥挤喧哗的现实中,豆瓣总能给我一种奇妙惬意的脱线感。”

  但没有人可以真的与生活永久脱线。在“开始用豆瓣后对你有哪些改变?”话题,就是我们可以找到一面后视镜,“小到生活细节,大到人生走向,追求等等”都在这里一一记录:

  有人“更节省了。毕竟玩儿豆瓣成本更低_精神生活很便宜”;也有人“解锁了很多隐藏兴趣(手帐、做书、建筑、整理),也有更实惠收获,比如“得到一些出版社编辑赠书,邀请参加线下活动”;也有人“2011 年加入豆瓣之后爱上文学,出了三本书”;

  有人发现“原来我不是个异类”有人“变成了野性不羁的,狂放的,自我的,决绝的,从不停留的,我。”也有人“本来应该成为一个现充的,开始玫瑰色的生活!但是却成为了一个肥宅!而这全部都是豆瓣的错!”

  邓安庆、闾佳、范叔、Villegas,无疑是我们社会上的“少数人”,他们对于自己的承诺志在必行,不随波逐流向命运低头,他们从不忘记并坚持做对自己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种选择未必会带来职位、薪水、社会地位的大跃升,但内心会变得充盈和幸福。 豆友们或记录、或围观,其实也是在眺望自己理想的那个远方,这大概也是我们为什么把豆瓣视为精神角落的理由。

  【钛媒体作者介绍:波波夫,科技商业专栏作者,关注被科技改变的世界;微信公号:波波夫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