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不识张大奕,网红第一股 IPO 首日破发暴跌37%-风君雪科技博客

  “四年,我们终于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啦!”

  网红张大奕兴奋地玩起了微博抽奖,她的公司如愿上市。

  美国东部时间 4 月 3 日,被誉为“网红第一股”的如涵控股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查看钛媒体此前报道)。敲钟仪式过后,如涵旗下网红们在微博开启了“现金抽奖”狂欢。

  但资本市场并没有像网红们一样给予如涵太多热情。上市首日,如涵在一片大好的行情下意外惨跌。

  如涵发行价为 12.5 美元,取 IPO 发行区间价 11.5 美元-13.5 美元的中间值。4 月 3 日,如涵控股开盘 11.5 美元,已经较发行价下跌8%。

  该股随后震荡下跌,一直没有拉回到发行价之上,盘中最大跌幅达 38.2%。钛媒体(微信 ID:taimeiti)查询雪球美股数据显示,截至美国 4 月 3 日收盘,如涵控股跌 37.20%,市值为 6.49 亿美元。

  不少股民感慨:“第一次见到破发 15% 的新股”、“打新首日居然暴跌 30%”、“数年难的一见”……

华尔街不识张大奕,网红第一股 IPO 首日破发暴跌37%-风君雪科技博客

  还有网友顺便黑了一把土豆网……

华尔街不识张大奕,网红第一股 IPO 首日破发暴跌37%-风君雪科技博客

华尔街不识张大奕,网红第一股 IPO 首日破发暴跌37%-风君雪科技博客

  在很多股民看来,首日股票表现证明,如涵控股的网红电商经济模式并不被美股投资人看好。

  从业务结构来看,如涵三大板块业务为红人经纪、营销推广及电商业务。简单的说就是一家靠网红开店卖货撑起的公司,特别是头部网红。

  所以,既不能说它是单纯的经济公司,又不能说它是单纯的电商。无法用 KOL 的个人价值对标明星经纪公司,也无法用 GMV 去对标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电商公司。因此,很难在资本市场上寻找到对标公司

  从收入规模来看,如涵在 2017 财年、2018 财年和 2019 财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收入 5.77 亿元、9.47 亿元和 8.56 亿元人民币。当季分别亏损 4013 万元、8995 万元以及 5750 万元。

  单靠一个张大奕远远不够

  IPO 后,冯敏持股为 25.7%,拥有 50.7% 的投票权;第二大股东网红张大奕持股 13.5%,拥有 2.7% 的投票权;这两位也是一手打造如涵的关键人物。

  冯敏在 2001 年就成立了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没遇到张大奕之前,这家公司正逐渐走向堕落,2014 年,两人的人生轨迹开始同时发生改变。

  2014 年,如涵控股与张大奕合作开淘宝店,借助其网红身份带货迅速获得巨大销量,张大奕的女装淘宝店开业不到 1 年就升级 4 皇冠店铺;

  2015 年双 11,成为唯一挤进全平台女装 top10 排行榜的个人网红店铺,店铺年度进帐 3 亿;

  2016 年,张大奕首次淘宝直播观看人数达到 41.3 万,直播 2 小时带货 2000 万;

  2016 年与 2017 年双十一,该店蝉联单日成交额最快破亿的网红店铺。

  “名人效应+网红电商+流量变现”,逐渐演变为该家公司最娴熟的操作手法,随后他们也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其他网红身上。

  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如涵共签约了 113 名网红,并将其分为三类:顶级 KOL、成长 KOL 以及新兴 KOL,这三类 KOL 带货能力以及粉丝数也不尽相同。顶级 KOL 共有 3 位,分别是张大奕、大金、莉贝琳,其共拥有 3250 万位粉丝;而其他成长 KOL 以及新兴 KOL 各有 7 位以及 103 位。

  上述 3 个顶级 KOL 创造了每人每年销售额超过 1 亿元的网红店,以及 7 个每人每年能创造 3000 万至 1 亿元人民币销售额的网红店。

  但与超强带货能力相对应的,是巨额的网红孵化成本。

  如涵签约的 113 名网红都是全约(网红的吃喝拉撒以及商演等都由公司负责),即 360 度孵化打造,不与其他平台合作。而在 KOL 方面,培养网红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

  钛媒体查询招股书显示,如涵除了培训、打造网红人设外,还会完整地负责产品设计、采购、网店运营、物流和售后等服务。在招股书中,如涵把这称为“全方位服务模式”。这也是一个成本巨大的工程,还不见得一定会出成绩。

  在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来,为了打造网红、维持网红的知名度和热度需要花费一笔不菲的网红维护费,其实就是变相的流量购买费用。

  根据招股书显示,如涵主要的营收来源电商业务的交易量在近三年增速持续放缓,而净利润亏损却在增加。2017 年财年配送费用达到 6941 万元,销售与营销费用 9781 万元,总务及管理费用 6710 万元,运营亏损达 2182 万元。2018 年,如涵在配送、销售与营销、总务及管理等方面产生费用分别为 1 亿元、1.46 亿元和 1.3 亿元,加上其他营业收入 71 万元,总运营亏损 7235 万元。

  除了公司营收过于集中在几个头部网红,如涵网红的粉丝同样主要分布在微博,占比高达 75%,微淘占比 21% 和微信占比4%。

  现在算起来,张大奕已是“老一辈”电商网红。而以抖音、快手以及各类直播平台为代表的内容平台快速崛起,瓜分了流量,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在微博上张大奕有 1074 万粉丝,但在抖音上只有 20 万粉丝,大部分短视频点赞只有几千,这跟抖音网红动辄几十万的赞相差太远。

  对于如涵来说,维护店铺和网红的运营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它们急需要更多的张大奕走出来。

  资本看不到希望着急套现?

  即便拥有更多的张大奕,如涵的造血能力也值得商榷。

  根据招股书,如涵现在有完全服务模式(直营)和平台模式(三方)两条商业化(赚钱)路径。其中,完全服务模式即利用如涵旗下 KOL 将流量导入如涵在线店铺,目前是 91 家店铺;平台模式即为第三方商家提供 KOL 促销和广告服务,按 GMV 收费,如涵抽5-7 成,KOL 抽剩余3-5 成。

  上述模式,实则就是利用多重渠道将 KOL 流量变现。要么直接变现给自己,要么变现给他人,如涵抽成。

  同时,虽然这些头部 KOL 是如涵“带货”的引擎,但头部 KOL 们也占去网店的很大一部分分成,看上去优秀的卖货能力并没有给如涵带来丰厚的利润。

  最重要的是,成长性在哪里?

  据招股书显示,如涵计划将从本次发行中获得的净收益用于以下用途:

  1,大约 40% 用于投资外部的渠道,并在业内进行战略投资;

  2,约 30% 用于培养 KOL;

  3,约 20% 用于投资技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大数据分析;

  4,10% 用于其他。

  而这几部分,并没有脱离出“KOL 带货”的根本逻辑,也没有解决高昂的运营成本问题。

  财务状况不稳定,成长性有限,这可能是如涵着急上市的主要原因。早在 2015 年 7 月如涵就通过借壳克里爱在新三板挂牌,至 2018 年 4 月摘牌。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涵从新三板摘牌到赴美 IPO,背后的重要推手或许是着急想要退出变现的资本。

  根据招股书显示,如涵自 2014 年获得软银赛富A轮融资后,接连在 2015 年获得联想君联资本数千万元B轮融资、2016 年阿里巴巴 3 亿元C轮融资。IPO 后,冯敏持股为 25.7%,孙雷持股 12.8%,沈超持股为 5.9%,张大奕持股 13.2%,淘宝和君联资本持股为 7.5%。

  通常,国内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周期多在3~5 年,以此推算,确实到了如涵的投资人需要变现的时刻了。

  (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App,作者丨李小年,赵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