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2005),银行理财产品的萌芽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在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对外开放的交流使得国外先进金融理念渗透到国内。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涉猎个人理财,接受客户的理财咨询为其制定财富管理计划。此阶段居民主要集中于对所持外币资产的保值增值。2003年,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汇聚宝”外汇理财产品。此后,国内商业银行也争相模仿推出外币理财产品,但都没有形成规模。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开创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揭开了我国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序幕。2004年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研发的摸索阶段,还没有相关监管制度出台。这期间的产品的发行注重高门槛,较强的流动性,风险和收益一般较小。并且类型单一、设计简单。2005年年初国内出现首个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
第二阶段为(2005年11月-2008年中期),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阶段。发行规模较萌芽阶段有显著的增加。这阶段,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民间资本需求大增,投资机会增多,金融市场整体表现良好,银行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在存款业务竞争日益激烈的此阶段,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提高。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得到了高速发展。银行理财市场从2005年的356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8年上半年9100亿元人民币。2005年12月,拥有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银行经银监会批准可以发行与股票、股指、商品等挂钩挂钩类理财产品。资金配置市场也开始逐渐涉及股票市场、票据市场等。产品类型丰富,结构化的理财产品收到投资者的关注。
第三阶段(2008年中期至今),银行理财产品成熟、规范阶段。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降低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证券市场市值纷纷跳水,投资者选择抛售离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选择也趋于理性。发行银行也减少了与国外证券市场联动性强的理财产品,监管机构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对理财产品发行的审批,严格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政府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投入4万亿保证GDP增长,造成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居民为了资产增值保值,将目光投向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虽然理财产品市场迅猛发展,但是问题也不断凸显。银行理财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之间互相模仿缺乏创新;理财销售人员不够专业;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庞氏骗局”等出现的问题都给理财市场的迅猛发展亮出红灯。这一阶段给相关监管部门提出难题,如何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促进过银行理财市场发展两者间权衡,制定出对双方都有利的监管政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