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报告中首次调研了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现状,并带来“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农民数字素养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90后数字素养得分最高”“个人电脑等数字化工具的价值尚有很大开发空间”等发现。
报告还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需从“新IT”基础设施和数字素养两方面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以促进数字科技真正赋能于农村和农民、推动乡村发展。
平均得分43.6,国民数字素养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拥抱数字化转型,务必提升国民数字素养。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公民的基本生存技能与必备素养。从人才强国和科技兴国战略高度,国民数字素养的培育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这一方面,欧盟、美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比我国先行一步,更早启动了培养国民数字素养的相关举措。但我国已在拔足追赶,根据2018年发改委等19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2025年我国国民数字素养要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社科院发起的此次研究,旨在评估我国居民数字素养发展现状以及城乡差异,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为加快提升数字素养、推动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提供参考和建议。据悉,这也是社科院首次发起针对我国居民数字素养的调查研究。
具体实施层面,课题组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发布的《全球数字素养框架》,结合我国国情和调研可行性,设计了一份我国居民数字素养评估问卷及对应计分体系,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方式,对城乡居民数字素养水平展开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参差不齐,平均得分仅43.6分(满分为100分),总体处于“不合格”状态。
在所有评估项目中,受访者在专业领域数字化应用能力、数字内容创建能力、数字化协作、电脑使用等多个方面的得分比例较低。上述能力是当前我国居民在数字素养方面迫切需要提升的短板。
基于国民数字素养不足的现状,报告提出:建议充分结合我国国情,从数字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构建更为前瞻性、广泛性和落地性的数字素养教育框架,促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数字时代的蓬勃发展,总体提升国民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教育应被视为终身学习社会体系的一环,应该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而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
城乡差距大,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比城市居民低37.5%
分人群来看,调研发现,我国男女数字素养差距不明显。但是,城乡居民差距很大,不同职业类型、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之间,数字素养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数字素养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已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平均得分56.3,农村居民平均得分35.1,差值高达21.2分,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了37.5%。报告就此提出:随着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新时代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主要矛盾,正从基础设施差距转向数字素养差距。
分职业类型来看,农民群体的数字素养得分仅18.6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比全体人群平均值(43.6分)低了57%。
分年龄段来看,数字素养得分与年龄整体呈现倒U型关系,最高得分人群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90后”(21-30岁),其次为“80后”(31-40岁)、“00后”(20岁及以下)。伴随受访者年龄的增大,数字素养得分逐步下降。老年人正遭遇“数字鸿沟”,折射出加快数字服务适老化的紧迫性。
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尚需开发个人电脑的数字生产力工具价值
报告同时研究了数字素养与个人收入的关系:城乡居民数字素养水平与收入水平正相关,数字素养得分越高,收入水平越高。这一结果也验证了面向就业、创业和收入提升国民数字素养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研究还发现,数字素养框架内的多项能力指标也与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包括数字化内容创作、专业领域数字化应用、电脑使用、数字化协作等。其中,受访者的电脑使用能力与收入水平总体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收入水平提升,“不会”使用电脑者占比明显下降,“熟练”和“精通”使用电脑者占比则明显上升。这说明个人电脑作为重要的数字生产力工具,有助于提升收入水平。
从受访者在各评估项目中的得分比例来看,前述几项明显关乎收入水平的单项能力,受访者得分比例都偏低。同时,农村居民在所有评估项目中的得分比例都低于城市居民。
具体而言,城乡居民得分差距较大的5项依次为:数字安全意识、电脑使用、数字化增收、电脑工具开发、手机工具开发,差值依次为:43.2%、31.7%、27.7%、25.6%、23.8%。差距最小的两项为数字内容创建能力、智能手机使用。
报告指出:随着智能手机在乡村地区的全面普及,农村居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正在快速接近城市居民。但与此同时,超过1/3农村居民使用智能手机仅为进行娱乐消遣活动;近1/3农村居民认为手机或电脑的应用对个人就业/创业及收入提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说明,尽管数字化设备在农村地区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但数字化设备的工具价值还有待开发、增收价值还有待释放。
从“新IT”基础设施和数字素养两方面弥合数字鸿沟,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三农”工作重点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的起步之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的重要抓手,数字科技正在加速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场景。 报告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为充分发挥数字科技赋能作用,需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提升两个方向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一方面,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环境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速”,但部分区域以云计算、大数据、AI等为代表的“新IT”数字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在加快推进新基建的背景下,要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区域,在农村地区进一步促进数字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打破城乡“数字素养鸿沟”、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是建设数字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农民对数字时代的适应能力增强,利用数字化解决问题、创造收入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广大农民在数字时代“有机遇,抓不住;有条件,不会用”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真正实现数字科技赋能于人。
报告提出,针对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严重落后于城市的问题,建议各地政府统筹制定农村数字素养提升行动规划,鼓励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行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除此之外,针对农民个人电脑使用能力不足、数字化增收能力差等短板,报告提出:个人电脑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生产力工具,也是数字化转型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战略工具,建议面向农村推广个人电脑设备与多样化的数字服务。对农民购买数字设备与数字服务,应采取支持和鼓励政策,从而促进农民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从事创造性、生产性活动,切实提升数字素养和收入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可联动相关机构和厂商,通过宣传引导、组织培训等方式,培养农民使用数字化致富的相关意识和技能。
针对老年人与数字化的脱节问题,报告建议,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加快推动个人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化工具培训,保障老年人安全、顺畅地使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
报告中还针对通过数字化振兴乡村经济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比如:联想将“新IT”技术和相关解决方案下沉到田间地头,通过搭建智慧农业生态体系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农业汇集,帮助陕西梁家河苹果产业实现数字化发展、助力果农增收;浙江大学与浙江德清三林村“校地携手”建立数字乡村研究机构、培育数字农创人才,并引入淘宝、喜马拉雅等社会力量,打造共享直播平台、建设乡村数字图书馆,打造出数字乡村建设样本。这些成功案例对于其他乡村和企业探索科技助农新方式具有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