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华为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其全年营收和利润分别微增长了3.8%和3.2%。其中运营商业务3026亿元,增长0.2%;消费者业务为4829亿元,增长了3.3%;企业业务营收为1003亿元,增长23%。
受美国制裁影响,华为自2020年9月以来就不再能从供应商那里获得10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华为手机的芯片制程以7纳米和5纳米为主,其2020年10月发布的mate 40,采用的麒麟9000芯片制程为5纳米。缺少芯片可能致使华为将原本在今年4月发布的P50系列推迟到6月发布。
OPPO、Vivo、一加、小米以及荣耀都在3月发布了新款手机,以抢夺华为因无法量产新机而空出来的市场——2020年2季度,华为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份额达到47%,这个数字对其他各大手机品牌意味着生意翻倍的机会。
根据数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公布的2021年2月份全球智能手机调查报告,华为在全球手机市场的份额已下滑至4%,跌出前5名。这意味着在2020年为华为贡献了高达54.18%的消费者业务可能在接下来的2021年萎缩。
在运营商业务相对稳定的状况下,华为的业务重点因此将从消费者业务被迫转移到企业业务。这部分业务以华为云与计算为核心,旗下包括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以及智能协作等业务团队,目标是推动企业数字化。
企业业务是华为2020年增速最快的部门。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数据,2020年1季度,华为云以14.1%的份额排名第二,低于阿里云的44.5%,但超过腾讯云的13.9%。1月28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也被任命为华为云与计算BG(业务集团)的总裁。
如果被迫完全退出消费者业务,鸿蒙操作系统也将可以被视为一种面向开发者的企业业务。
3月31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目前鸿蒙已吸引到“超过20家硬件厂商、280家应用厂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其下一步计划是在手机上推出鸿蒙操作系统。
我们近期采访了华为云与计算智能协作部门协作平板总经理张巧明,他所在的团队于3月17日发布了华为云与计算部门的第二款硬件产品——协作平板,它集成了麦克风、喇叭、摄像头、屏幕、投影仪等,将办公室的会议系统变成可交互的大型pad,智能书写,扫码带走。
这款硬件目前采用安卓操作系统,未来将更新为鸿蒙系统。并且,它被定义为华为进入B端市场的流量入口。在采访中,张巧明也谈到了华为的这款企业级硬件和鸿蒙操作系统及其生态的关系。
Yi=YiMagazine
Z=张巧明
Yi:B端市场是否是华为过去没有特别覆盖到的一个领域?
Z:我们2010年就开始服务企业市场,在政企领域应该算是国内大企业里面比较早的。早期是交换机、网络WiFi、数据中心,以及为企业配置的台式机,甚至桌面云、pad。只不过,除了向企业提供的这些面向个人的端,我们认为应该也要有面向集体协作的一个端,这个端就是智能协作(平板)。
Yi:未来,系统从安卓切换到鸿蒙,对于产品的功能会带来多大改变?
Z:鸿蒙本质上是物联网操作系统,它的核心能力是在一个既定空间下面实现多个端之间的连接。系统级的连接会更紧密。举个例子,比如说全屋智能,空调、冰箱、电饭锅、智能音箱,它们跟手机之间可以通过底层的连接做到无感,不需要人去过多地介入操控。
Yi:安卓做不到吗?
Z:安卓做不到。以前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标准,做冰箱的标准是冰箱的,做电视机的标准是电视机的……根本没有统一标准。家居与家居之间属于不同行业,它们没有考虑到跨行业之间的连接。鸿蒙是软总线的逻辑,具有分布式操作能力,可以跨越端与端之间的标准障碍,实现互联互通。
Yi:美的同你们有深度合作,他们在开发一些所谓智能电饭煲的时候,使用安卓来开发,同使用鸿蒙来开发,在开发成本以及需要的开发能力上有多大差别?
Z:安卓是面向手机的操作系统,而物联网的要求是,第一,极小系统,否则你上来就装几个G的内存,存储要求太大了;第二,物联网要非常省电,功耗低;第三,连接要非常方便,安卓需要一个很强的带宽。这三个是物联网的连接跟手机端的连接、安卓定义的连接方式要求不同的地方。
鸿蒙要干的事情,是尽量把底层的能力(PASS层)固化下来,然后让SAAS层的应用开发更简单。当前基于安卓的开发,开发者需要从系统层面去做开发,对于开发语言的要求、开发人员能力的要求都更高。
Yi:办公产品未来可以接入哪些智能终端?
Z: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麦克风、音箱、音视频这些组件。加入鸿蒙实际上是我们整体融入了华为端的生态,比如说将来其他的音箱、麦克风、音视频厂家也加入了这个生态,调度就会更方便。
Yi:鸿蒙系统的手机才能实现这种调度吗?苹果可不可以?
Z:要用特定的接口才有这种对接能力,鸿蒙是有这种能力的,安卓目前没看到。苹果假如加接口也可以,我们不排除任何厂家跟我们一起拥抱生态。
Yi:这里涉及到两个生态,一个是硬件生态,一个是软件生态,在软件方面,你们希望汇聚哪些类型的软件开发者?
Z:华为的中国应用市场已经集成了上千个应用,我们是面向B端推出的专业设备,现在有上百家合作,同时我们也适配了一些像爱奇艺这种消费级应用,因为我们认为它除了办公之外,也有可能用于娱乐,比如领导在午休期间看一个电视,或者公司有一个小型party为员工庆生。
Yi:鸿蒙的应用市场和华为的应用市场目前有多大区别?
Z:现在我们用的是华为的应用市场。原则上说,华为应用市场里的所有App我们都可以下载,但是需要做设备适配,涉及分辨率、屏幕清晰度,都要跟应用厂家做沟通跟协调,让他们适配出相应的屏幕更大的版本。
Yi:C端产品和B端产品的场景并不相同,行业级的应用会有哪些?
Z:比如说乡村宝、教育宝,这些都是面向行业的专业级应用。除了开会,这个屏能干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一个老师对多个学生讲课,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分组研讨。
刚才说到的都是在既定生产场景下的效率和提升,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驾驶舱。在经济史上,信息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决策的质量。比如生产过程中的可视化,以前是通过下属报告,但下属提供的信息往往会不充分。
再比如生产线上,去检查一些标签的贴法是否正确、商品是否有脏污,或者一些器件的焊接点是否成功,用人眼去查看上千个焊接点很难,过去是用抽检解决,如果通过摄像头或者机器去解决,效率会更高。这些信息到了决策者那里,就可以通过我们的“驾驶舱”去判断。机器视觉解决的是机器之间的交互,我们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Yi:你们团队和华为的机器视觉团队有哪些合作?
Z:比如说国家应急指挥中心使用的调度平台,有一个具体场景,就是通过大屏调取某摄像头或者警察执法仪拍下的画面,实时了解交通车流量或者山体滑坡等信息。
Yi:普通屏幕做不到吗?
Z:普通屏幕就要考验带宽和连接能力,你如何在低带宽、大延时的情况下保证连接有效性。所以屏幕只是第一层,背后的操作系统有更多层不同的东西。
Yi:更换为鸿蒙系统后,可以为鸿蒙带来什么价值?
Z:作为一个B端产品,我们所开发的应用是面向行业的应用,比如教育,有的开发者擅长于做老师的课件;面向医疗行业,医院背后的一些开发者就要响应医院的需求,它们都是行业属性非常强的应用。
Yi:如果定制化这么强的话,自己开发自己用,这些新增应用对于整个大的鸿蒙的应用市场其实不会带来特别大的增量?
Z:定制化不代表它不能上架,只要上到了应用市场,有需求的客户就会去选择。C端的特点是量大,放上去的时候很快就会有流量。医疗的应用不可能给教育用,但医疗行业有医疗行业的圈子。
Yi:对于华为云,你负责的这款产品是否承担着整个事业部切入B端市场的一个角色?
Z:我们的使命就是成为B端入口。但是我们每一个产品也都是要有一个正向的商业循环。
Yi:会进入零售终端销售吗?
Z:有计划,在我们的门店展示产品。
Yi:是否期待一个杀手级的应用,迅速打开市场?
Z:我们任何时候都在找杀手级的应用或者杀手级的设备,比如3G的时候,我们认为视频通话是杀手级的应用,结果不是,而是乔布斯做了iPhone之后,3G网络一下火了。5G时代,我们致力于更多地连接企业,而不是某个应用,因为5G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引爆市场的不会是单一应用,更多的是各行业本身的数字化转型。
Yi:系统几月份会换到鸿蒙?
Z:我们计划在今年或者明年。取决于我们的开发进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