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高层重组有利于调查和担责
缪因知
瑞幸咖啡承认造假一月有余,股票自4月6日起在4.39美元停盘至今。5月12日晚间,公司宣布根据特别委员会提供的对造假交易的调查信息,原首席执行官(CEO)钱治亚被停职。4月初公司指认主使造假的首席运营官(COO)刘剑和六名参与或知情造假的员工也在停职或休假之列。
瑞幸的控制者是神州租车系,目前神州系的董事郭谨一接任了CEO,同时有两名非神州系的副总裁进入了董事会。这可能是公司尽量摆脱旧日阴影的努力,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一个月以来公司已经有多名董事和高管离职。
显然,与22亿元数据造假伴生的是经营模式神话的破灭,瑞幸的经营前景已经非常黯淡。不过,公司高层重组仍有实际意义。
首先,这将有利于维持公司基本运转,配合调查,以便有效承担后续责任。现代公司是大型的自然人的集合。法人在法律上或许是一个实体,但事情说到底是自然人在做。瑞幸在遇到这样的暴击后,本身纵然能说是“死不足惜”,但仍然有诸多的现实羁绊需要处理。瑞幸的门店还在基本正常运行,供应商还在供货。公司对员工、供货商等有债务需要清偿,对外则可能有债权需要回收,存量资产也需要继续实现保值增值。只要瑞幸一天不宣告破产,就仍然有必要妥善开展经营。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进驻调查后,也需要有人整理账簿,回答问题,提供信息。
公司重大丑闻发生后,最糟的结果是树倒猢狲散,大家一哄而去,造成资产、文件的流失,相关主体得不到赔偿。故而法律对董事高管施加了看守善后的责任。但董事高管也不能只有赤手空拳,能聚拢一批员工继续维持,产生现金收入,对各方的利益都是最佳的。
其次,这将有利于对原CEO等关键人员的追责。尽管瑞幸之前抛出了原COO作为造假“主犯”,但瑞幸的财务造假规模大、时间长,造假结果又维持了公司本身的“人设”打造。80后的原COO本身只持有4万多股期权,造假的直接利益不大,这一系列行为是少数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实施秘密活动的可能性不高,造假大概率可以被定性为公司行为。
更加位高权重、总揽一切的CEO即便不是幕后推手,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失察责任,即便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也难逃民事赔偿责任。在此前美国投资者提起的关于证券虚假陈述的集团诉讼中,瑞幸的CEO、首席财务官(CFO)亦是被明确列名的共同被告。
由于本案被诉的事项并非公司的常规经营行为所导致的差错,而是公司正常守则也不容的严重违法行为。CEO的个人过错和责任越大,公司作为法人的责任相对越小,二者存在一定的冲突关系。因此即便原CEO尚属清白,其离开岗位也有利于公司内部调查的进一步展开,还原真相,厘清责任。
其实,相对而言,瑞幸这一高层重组已经来得有些晚了。一个可比的例子是,2001年8月31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网易承认前一年财报的收入被高估430万美元,随后引发股东集体诉讼、股票被停盘,到9月11日,原公司CEO、董事长就辞职以示负责。当然,网易本身的现金流稳定,收入高估主要是会计确认方面的违规,公司也最终与美国证交会和民事原告达成了和解,网易股票重新回到了高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