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29日20时55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七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一位“访客”。

此次发射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是空间站工程建造阶段的首艘飞船。本次任务将首次实现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运送航天员在空间站上所需的生活用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物资以及用于天和核心舱补加的推进剂。

原定于5月20日凌晨发射的天舟二号任务,为何会连续2次推迟发射?在过去9天的时间里,科研人员又是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最终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经历过两次的发射推迟,大家愈加深刻地认识到,航天工程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工程,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总体设计部总体室第一时间抽调15名科研人员组成后方保障组,通过远程判读系统与前方开展24小时的前后方联动工作。

远程判读系统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任务中,“通过这个平台,身处后方的技术人员可以实时接收到来自发射场的数据,避免了以前导入数据的繁琐,提高了归零的效率。”王浩苏说。

据总体设计部总体室主任牟宇介绍,“后方团队迅速搭建试验系统模拟前方环境和箭体情况来实现故障复现,成为归零工作的重要依据。”

每天,研制人员都要进行更全面的数据分析、以求尽快定位故障原因。“大家通过大量的仿真试验模拟箭上状态,分析故障模式,进行故障复现。”动力总体工程组副组长胡久辉说。

和他们一同进入“归零”作息时间的,还有负责质量、结构系统的其他火箭抓总研制人员。“每个人平均每天也就休息三四个小时吧……”增压输送系统设计组组长吴俊峰说。

天舟二号为何连续2次推迟发射?揭秘实情让人肃然起敬-风君雪科技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