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有微博网友发布了一张陕西乾陵博物馆文图照片,并表示“在乾陵博物馆看到这两件文物长毛了,是咋回事……保存温湿度不到位吗?”。
图片显示,一件类似于陶制人像的文物四周长满了小绒毛,在光线的照射下仿若一只“金丝猴”,此事引发了网友热议。
陈馆长表示,因为此前该文物遇到天气、温度变化原因,出现盐析,呈现出网友拍摄下来的类似于文物长毛的情况,文物已经撤展下来了,现在文物已经在文物修复室里,已经做了处理、养护。我们联系了相关文物专家,将对文物进行近一步检查。
对此,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副研究员、微博大V“文物医院”发文表示:“起初以为是霉菌,后来点开大图分析,感觉更像是盐类矿物结晶。”
他分析称,“文物长毛”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墓葬里已经形成,就无需修复;另一种是博物馆保存前没有进行脱盐造成析出,可以去除,不过这种现象很少见,“不建议修复,可以做标本”。
另外,据乾陵博物馆陈馆长介绍,有些陶制文物做过脱盐处理,就不会因为温、湿度变化出现盐析,而有些陶制文物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做脱盐处理,就会在一定环境下出现盐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