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网易新闻携手中国移动重磅打造的全新演讲IP“未来公开课”第一季第九期全网开播,本期嘉宾是“5G手术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外科学部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凌至培。
2019年3月16日,世界首例基于5G通讯技术远程人体手术成功完成。此次手术的发起人正是凌至培。手术跨越北京、三亚两地进行,身处三亚的凌至培,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对北京一位患者的“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完成了远程操控和指导。
此次手术两地相隔3000公里,耗时约3个小时,自此,5G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得到了真正意义的体现。
在“未来公开课”现场,凌至培首次披露5G手术背后的更多细节,讲到了愿意接受他给自己远程“开瓢”的老大爷,也讲到了他对于未来远程医疗的理解和畅想。
他希望有一天,医疗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让每个人都能“挂”上专家号。
以下是凌至培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凌至培,我是来自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医生。可能大家不知道这个功能还有神经外科是干什么的。神经外科以前就叫脑外科,就是脑部做手术的医生,那么功能神经外科就是在一些功能性疾病,比如像我们说的帕金森、癫痫,可能大家有听说过这些疾病的外科治疗。做的手术我不记得有多少台,估计接近两万台手术。
那你是一个医生,你跑到这里来干什么,你不得做手术去吗,那今天,我来跟大家讲一讲,我如何远隔三千公里做隔空手术,我们叫5G远程手术。
我是1979年上学,1984年毕业,毕业以后就跟随导师,当时在安徽省立医院从事神经外科工作。神经外科就是针对比如讲我们脑部肿瘤、外伤等其中我们叫功能性疾病,就是一些神经系统慢性疾病,过去不能治的包括刚才说的帕金森、癫痫还有顽固性的精神疾病,通过我们微创的外科方法来治疗。
那么讲讲我们帕金森的这个情况,从1984年开始,距现在有30多年接近40年了,那个技术跟现在这种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当时叫神经核团的毁损术。那怎么做呢,那就是头部打一个小洞眼,插一个电极针进去,通过通电到75度,把这一个核团给它破坏掉,我们叫毁损。因为我们知道脑部很精密,影响到其他区域可能就影响了功能。比如你这个肢体活动功能或者语言功能,打一个通俗的比方说,就像我们鸡蛋清加热了、凝固了、变蛋白了,但是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你想要回到蛋清,蛋白要回到蛋清是回不去的。
后来在法国有一个叫本纳比的教授发明了一种叫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技术,现在我们通称叫脑起搏器技术。这样大大地改观了我们原来毁损术来治疗帕金森可能造成有一部分人永久性的偏瘫、瘫痪这些情况的后遗症。它跟刚才讲的毁损术的区别在于哪里?它是不破坏脑细胞脑结构的,通过微电流刺激,当区域的电流发生改变,他就不抖了,走路也好转了。当一个电流停止了,它那个细胞没有死亡,又恢复到原来状态了,所以这种技术就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
我们来看一看录像它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个是做完手术,机器是可以控制的,这个走路就是一个小碎步,我们这边右边是启动这个机器的开关,这个病人的话,就是他自己说了第一句话是什么,这个钱花得值,可以明显地提高生活质量。所以的话,新的科技技术可以改善相当多的我们这些神经系统慢性以前认为是不能治的病。
那么不光这个情况,通过探索和积累,我们脑起搏器不光可以用到帕金森这里,我们还可以用到一些其他的包括叫肌张力障碍的、叫抽动症的。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录像,这是我们手术前看到的,8岁,所有的髋关膝节,都需要家里(照顾),包括吃饭、行动,你说一个家庭有这样一个孩子(怎么办)。这是一个我们通过脑起搏器方法,右边这个孩子,10个月的时候我们做了随访,其实我看到这个结果,连我自己也感到很惊讶,我们没想到脑起博器的技术能做到:我不跟你说这个是同一个孩子,你可能都想不到,它是可以做到这样的一个效果。
脑起搏器最关键的是要定位准确,当时我在安徽省立医院,有个叫中法交流的学习项目,我很荣幸选(上)了,在1996年选派到法国,去学习这项技术,1997年就回来,在1998年的话就开展了我国第一例的脑起博器手术,当时在安徽合肥。那么如何去把它的技术做进一步的推广呢?我一个人每天做一台手术,一年也就365(台),你礼拜六礼拜天都不休息,一天两台手术,你能做的也就720台手术。你能做多少?全国有这么多病人,就帕金森这一个病来说,在我们国家现在有多少呢,将近300万。帕金森的发病率来讲,在50岁以上发生率是1.7%,65岁以上的是2%。
我还碰到一个典型例子,我就在北京,一个下午,其他一个医院的情况就打电话给我:“凌主任,现在我从早上到现在是六点钟了,手术当中效果还是不好怎么办呢?”尽管在北京,北京都很大,一个东一个西,又是堵车,你就是有时间赶过去,也要一个多小时,将近两个小时。而且从早上到(晚上),(脑袋)打了一个小洞眼,空气也进去,那里面的位置已经改变了,所以我也很难去帮他解决。就是像在北京还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如果在外地呢?
通过这个例子,我就深深感觉到,有没有其他方法,比如讲我们远程的方式来帮助(指导手术)。在10年前我就在想法,但是那时候基于网络的传输,可能达不到。那么在4G的时代,我们就看看手机的情况,我们就尝试。在2018年我们团队就开始尝试。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学医的,手术室是没有网络的,更没有网络的接口。4G的时候有一个功能叫热点,所以我们就通过尝试手机热点,跟我这个远程控制机器连接上,我再一步一步地进行尝试。
因为我有这个梦想,想把这个事情变成联网形式的,我坐在北京,或者以后我坐在家里,我就可以帮你指导这个手术。我能通过电脑控制手术室的设备和机器,然后我们试着从手术室的这一头到那一头,也能尝试。后来,距离不断地拉远,从手术室到九层的办公室,来看看手术室,当然就带有摄像头的,这个手术的情况,然后又从手术室,到了另外一个门诊楼,发现这个事情是可行的,我特别兴奋,这个事情可以实现我原来的(想法)。
我们有一个同事刚好在2018年底去美国开会,在美国的一个医院,让他那边通过电脑,我们这里安排的手术,来通过一万多公里能不能实现(操控),通过手机的热点,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操控),我们也是可以的。但确实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运行图像资料的情况是有卡顿的。
那么一个机缘巧合,我记得是2019年的1月8号,在手机上看了一个报道,也是我们解放军总医院的刘荣主任,给一个50公里以外的猪做肝脏手术。我觉得很兴奋,而且很成功。那我就在找(联系方式),这个事情是我一直想干的事,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到脑部,我们脑起搏器手术这个方面呢?最后是一个机缘巧合,中国移动的老总,他们组建了一个团队,我们开了一个会,把他们介绍5G的现在的特点,我们的诉求、需求一对接,然后很快在2019年的1月份就谈好了,就开始架设线路。
但是要做远程手术,也就是说我在海南给北京的病人做手术,相隔三千公里,人家是奔我来的,你不在这个地方(手术现场),病人是有很多顾虑的,刚好有个沈阳的老大爷,他也很开朗,他讲“我跟你都五年了,我就希望你帮我做手术”。我就跟他谈了这个情况。他讲“这我不干,我来跟了五年了,你又跑到海南,跟我头上开瓢”,他讲这个事情(不可行)。后来,我在办公室给他看了跟手术室的实时的对话和操作,他就讲“我对你非常信任,我的脑袋就交给你了”。
然后我们在3月14号就去了三亚,在技术通讯非常可靠的情况下进行,我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这个团队我带了很多年,即使我不在这儿做手术,假如断电了、断网了,这个团队的医生,他是能独立完成这个手术的。那么在3月16号我完成了世界首例的(5G远程手术),这是当时手术的一个现场。我通过这个电脑来操控北京手术室。坐在边上的人都很紧张,他讲“我比你紧张多了,万一没网了怎么办,万一不成怎么办。”
后来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两百多台的5G远程手术和远程手术指导。
所以我觉得5G远程技术可以对我们医疗上各个学科,尤其以功能神经为典型例子进行应用。在技术上我们不断地拓展,那么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结合现代的技术进行了新的尝试,除了远程手术、远程指导、5G的远程门诊。我们逐渐地已经到村里了,还有我们部队的边防、海岛,这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国家现在提倡让数据多跑路,人少跑路。我们现在还把全息的技术又应用到这个5G链条,从电视里走出来跟你面对面地、实时地隔空握手。
当然,现在都还是一个起点,现在我们太空遨游都可以实现,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再是看见未来、让你的病人隔空出现在你的面前这么简单。既然现在一块小小的手表、一条手环就能测到你的心跳,为什么我们不能触碰未来呢?让病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摸到他们的脉搏呢?下一个手术也许就不止三千公里、四千公里乃至一万公里,甚至有可能在外太空。像这样的外太空,我们控制着医疗手臂远程为他们开刀,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我明年按规定到了退休年龄,我一直想在老家建一个房子,退休以后发挥余热,我就想(打造)一个大屏幕,就像这样一个大屏幕,早上起来指导手术,你在合肥也好,海南也好,北京也好,需要我参与、需要我指导,需要我进行手术,我都可以,退休生活也不寂寞了,谢谢。
关于未来公开课
网易首档裸眼3D青年演讲节目《未来公开课》,该IP节目定位于青年人认知进化第一演讲品牌,探究科技未知、分享青年成长。在内容有深度、有态度、高品质的同时,节目形式上打造了全国首档采用裸眼3D技术呈现的沉浸式公开课舞台,演说嘉宾置身于多维的背景下,给观众带来了美轮美奂的视觉感受。
关于中国移动
为了升级用户体验,中国移动推出包含5G智享套餐、5G叠加包、5G权益融合产品的5G套餐包,携手终端产业链合作伙伴推动5G终端产品品类丰富、成本下降和规模普及,率先推出5G超高清全面屏视频彩铃、5G云游戏等新应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