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消息,近日央视新闻播出了对于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王阳元的采访。在采访中,王阳元表示,“人家卡我们的脖子,我必须得把这个解决掉,我们不攻克这个难关死不瞑目。”
上面这张照片当中的晶圆这是北大微纳电子学系科研团队在中芯国际生产线上研制出的量产试验品,他们突破传统晶体管的物理极限,使芯片的功耗能够降低50%以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王阳元:总书记有句话,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一定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王阳元1935年出生在宁波的一个小镇,年少时,他为自己取了“宇耕”的笔名,立志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做宇宙的耕耘者。
1956年,国家制定实施“12年科技规划”,王阳元作为北京大学半导体物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被重点培养。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增至1073万,朱光亚入党、邓稼先入党……向科学进军、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激励着年轻的王阳元,他郑重地写下入党申请书:“我看到了党与党的事业的伟大、正确、光荣,党的事业的必然胜利与艰巨性,看到党对青年的期望,看到了党员是怎样一个人。人活着应当使人民感到有益。”
她说:“我们是同志了。”
1956年底,王阳元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爱恋的女同学——已经是共产党员的杨芙清时,杨芙清笑着说了六个字。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杨芙清:“我们是同志了。这句话很简单对不对?但是含义很深。”
志同道合,携手相伴,毕业后,喜结连理的二人选择留校,研究方向分别是半导体与计算机,这都是当时国家最迫切需要发展的学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杨芙清: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总是要走在前头。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而且不是我们一个人,是我们一批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王阳元:“一定要把自己一生的努力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块集成电路诞生,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开始萌芽。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国外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囿于国外禁运环境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环境所限,我们对集成电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导致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总体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在当时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并不明朗,国外资料也很难获得的情况下,王阳元认定集成电路会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他决心带来团队研发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存储器芯片。王阳元和同事们用了7年的坚持,在1975年,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块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
随后,在西方国家的封锁下,中国又决定自己开发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1986年王阳元临危受命,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带领全国17个单位的118名专家学者开展攻关,于199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EDA 工具——“熊猫 ICCAD 系统”成功推出,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王阳元:“人家卡我们的脖子,我必须得把这个解决掉,我们不攻克这个难关死不瞑目。这种国家最需要的时刻,正是我们科学家们献身报国的最好时机。”
从研制我国第一块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到研发我国第一个按软件工程方法开发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再到参与创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这条探索之路有无数个从零到一的开拓,更有无数个艰难险阻的挣脱。
如今王阳元的博士生培养出来的博士生,都已经是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骨干了,但他依然忙碌在科研一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王阳元: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没有虚度年华。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