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付款“好处就是:1、使用免息分期,可以提前享受到优质产品,还不用支付多余的利息。2、经常使用信用产品,并且可以按时还款能帮助用户更好的积累个人信用记录,从而在未来享受到更优质的信用服务。

潜在的弊端是:可能会导致用户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过度消费就会导致自己负债累累,增加个人的经济压力。”

近年来,学生因向“校园贷”、“高利贷”借款而背负上巨额欠款的新闻屡屡被爆出,学生因还不上欠款辍学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于是,在很多人眼中:正在上大学的第一批95后,快被校园贷毁掉了。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我们还是看下数据。

根据尼尔森Nielsen近期发布《2019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中报告显示:

中国年轻人平均债务收入比(即负债率)为41.75%,其中13.4%的年轻人零负债。如果扣除掉消费信贷作为“支付工具”的部分,那么年轻人的实质债务收入比将降为12.52%;在校大学生的实质债务收入比更低,只有7.5%。

从调研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被负债拖垮,反而还存下了不少钱。

调研发现,32%的年轻人表示有明确的存款计划,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月新增存款比例也有明显提升,6成学生和近8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

另外,的确有些人因为过度信贷,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这些人毕竟还是少数。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曾经撰文指出:提前消费也是投资。

美国的借贷消费文化是19世纪中期开始的,到20世纪20年代进入全面高潮。当时的美国社会,各类报纸特别是女性杂志到处是分期付款借贷销售的广告;大到房子、汽车,小到糖果,任何商品都可以先拿过来消费、然后分周或分月付款,也就是可以通过周供、月供慢慢还款。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在1910年时,全美国的分期付款信贷余额为5亿美元,到1929年就上升到70亿美元,短短19年里翻了13倍!到1930年初,75%左右的汽车、家具、洗衣机、电冰箱等大件销售都是靠消费信贷完成的;就一般非耐用品而言,超过40%的销售是通过分期付款完成的。到那时,算是走完了美国消费文化的发展历程。

当然,不太奇怪的是,千千万万借贷消费的家庭和个人之中,有一些因为抵挡不住广告的引诱、抵抗不了物质的诱惑而负债太多,最后倾家荡产。

当时,媒体上充满了因负债过重而不能翻身的故事,攻击借贷消费行为和这些“黑心”公司。指责既来自道德方,也来自社会工作者尤其是教会。

在对借贷消费的一片指责声中,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瑟里克曼教授从几个公司找到一大堆数据,包括借贷消费人的身份、年龄、借贷金额、利率、期限、还款记录等。通过这些研究发现:

借贷消费人群中,坏账率通常在1%至2%之间,没有像报纸宣传的那么糟糕!

为何年轻人会热衷于提前消费呢?

“付款时花平台的额度,自己的钱拿去投资。“可以很好地解释这届95后的行为。

小谢和身边很多95后小伙伴们平时消费时能刷额度就绝对不花自己的钱,每个月还会限定消费范围和额度,省下来的钱就买货币基金等风险较低的产品,多赚一个月的利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2000元的商品,你分两个月每个月付1000元,相当于有人借了你1000元,还不要利息。

而你拿着这1000块钱,即使是放在收益率极低的余额宝里,一个月下来也能产生个几毛几块的收益吧,更别说购买其他的理财产品,那更是收益多多。

——2个月后,你不仅省钱了还赚了一点。

另外的原因就是,分期付款不仅可以让自己提前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还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

比如说,你遇到了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是你要报培训班,或者是你需要提前支付3个月的房租,你当然也可以选择一次性全款,但是这无疑会导致你“手头很紧”。而如果你选择了分期付款,甚至是免息分期付款,就是将压力分摊到了未来。

提前消费也是投资

总的来说,分期付款只是一种金融工具。

年轻人热衷于消费信贷,只是因为银行及消费金融系的产品,现在对于年轻人的触及率太高了而且太方便了。

1、互联网发展,网上支付普及,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花呗借呗等刺激提前消费软件的出现等,降低了消费信贷的使用门槛,而数据的收集也极大地降低了借贷者的违约风险。也就是一个愿意借钱,另一方愿意贷。

2、90后00后的消费理念,相比上一代已经完全不同了。大部分年轻人基本月光,还会做部分的透支。透支有时不光是消费,有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投资。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曾经撰文指出:提前消费也是投资。

经济学家陈志武就曾经提到

“人的一生中,最缺钱的时候就是年轻时,但这时候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最高(读书上学、积累经验等),消费欲望也最强,最需要花钱;

而年老之后,虽然积累了一辈子财富,收入也最高,但是消费需要最低,消费能力和欲望都下降了,花钱的边际效用当然也递减。

因此,他建议:要按照自己‘一辈子的收入’来优化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消费,而不是只按照现在的收入来安排消费和投资。”

说白了,分期付款只是一种金融工具,消费信贷也不是原罪,树立理性的消费观才是王道。

至于究竟是让自己提前享受到更高的生活品质,还是一步步走近欲望的漩涡,这个因人而异。